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恩来的智慧-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存古物和民族遗产,有发扬光大的一面。我不是说,我们要前进,要发展文
化,就不保存古物,不要民族遗产。不是的,我是说要推陈出新。他还说,
保存文物一定要踉我们的发展结合起来,完全孤立地去看一个东西,不去看
发展前途,至少是一种局部的眼前的看法,不是全局的长远的看法。如果把
文物当作古董,那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要真正保存,要传得
久远,就要发扬光大。讲继承、保存离不开发展;讲发展、创新也离不开继
承。对于后者,周恩来在1957 年5 月31 日曾指出,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是
在旧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北京的城市建设不要平地起家。

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周恩来多次亲临现场具体解决如何保护古代建筑、
如何发展民族建筑艺术等问题。如北海大桥的建设,周恩来决定保留团城,
让团城南面的中南海国务院的红墙后移,将桥和马路向南拓宽扩建。这样既
保护了文物,又改建了大桥,解决了交通问题。

1956 年6 月3 日,周恩来在观看北京规划草图时,针对有人主张把前门
拆掉,指出,前门怎么拆?它又不挡路。有一条原则,凡是不忙的事,就不
要办。他批评拆掉朝阳门、卑城门是主观主义。他说:城楼两边有了车行道,
不影响交通,也不必一定要拆。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上,有的工程师主张按西洋的建筑模式进行建
设;有的主张仿中国古代的建筑,把大会堂搞成大屋顶的形式。对此,周恩
来明确指出:“在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要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
用,”不要为任何除旧的程式所束缚,努力创作新的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点
的建筑形式。

李冰父子在氓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的灌县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周恩
来经常提到它,夸奖它经过了两千年历史的检验,是成功的;多次向外宾介
绍都江堰,把它作为中国水利史、文明史的突出成就。1972 年11 月21 日,
周恩来最后一次主持葛洲坝水利卫程汇报时,意味深长他说,水利至少有三
千年的经验,这是科学的事,都江堰总算个科学,有水平,有创造!两千年
前有水平,两千年后我们应更高。这是周恩来对研究提高、继承发展都江堰
的建筑成就与治水经验的重要嘱托。

“大跃进”期间,有关领导不经科学论证,贸然决定改建都江堰,修建
综合利用的水电站,水电部派员检查后,认为设计方案对推移质、漂木等许
多问题考虑不够,如盲目改建,不但不能达到设计意图,还会破坏原有工程
的效能。最后,情况反映到国务院,周恩来亲自批准拆除那次改建的部分,


恢复都江堰工程的原貌。他多次指出要认真研究都江堰的经验,保护好都江
堰工程,古为今用;多次批评那次改建的主观随意性。1961 年7 月4 日,周
恩来批评指出,四川灌县都江堰是秦汉时代依照水势修起来的,引岷江水灌
溉很多地方。现在有个工程师要把它改造,这种创造精神可嘉,但要很好研
究。1964 年6 月10 日,他又批评那次改建都江堰违反了自然规律,造成了
一些破坏。

以后,经过10 多年的勘测、实验和研究工作,慎重提出都江堰的改建设
计,经审批后于1973 年开工,1974 年完成,这次改建是成功的,在原有工
程基础上,加上现代化的闸坝,提高和扩大了都江堰的效益。”


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万人大会堂水天一色的设计方案

在经济建设上,周恩来向来反对见物不见人的错误思想和做法。1956
年,在国务院的一次常务会议上讨论关于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时,有关部
门汇报旅大有两只渔船沉没。原因是渔业公司、领导对群众的生命安全不负
责任,气象部门发出大风预报,渔业公司压了24 小时才发报通知渔船。而且
电文开头不是让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而是问鱼捕得怎么样。周恩来听后十
分气愤他说,封建时代马厩饶了,孔子还间人不问马,“盖贵人贱畜”。我
们今天,共产党的某些干部却问鱼不问人。他责令有关部门起草关于安全生
产的指示,要以事例说明:关心工人,事故就少:不关心,事故就多;关心
人、贵人,是每个干部的责任。

在城市建设上,周恩来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主,物为人用”。

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其中的万人大礼堂是整个工程的主体。可是,万
人大礼堂,空间这么大,如果处理手法不当,人坐在里面就。会感到渺小和
压抑。怎样处理这个矛盾?专家们意见纷坛,莫衷一是。周恩来了解到这一
情况后,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建筑必
须“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使享用它的广大人民群众感到心情舒畅,感到
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根据“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指导思想,周恩来
提出了“水天一色”的设计思路。他启发大家说:“人站在海边,看海不显
得远,看天不显得高,人并不显得渺小,这是什么原因呢?”说罢,他随手
用铅笔画了一个不规则的扁圆形的顶棚图,启发大家在设计上利用这个视错
觉。周恩来的话如同黑夜拨亮一盏灯,使搞过几十年设计的老专家豁然开朗,
倾身折服。

按照同恩来的设计思路,设计师们把礼堂的内部设计成“水天一色”的
形状,顶棚与冶面圆角相交,成穹窿形象,从顶棚到墙面。上下圆曲浑然一
体,使人感觉既不压抑又不空旷。


技通中外桥架南北——采用西林管柱钻孔法建长江大桥

长江自古称为“天堑”。江宽水深,风起浪作。“白浪如山那可渡,狂
风愁杀峭帆人”。中国人民很早就希望在长江上架设桥梁。但是,使长江架
桥的理想成为实践,并实现“天堑变通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周恩来具体过问了建设长江大桥的决策,他批准采用苏联专家康·谢·西林
的管柱钻孔法,不仅对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起了关键作用,而且对后来
的南京长江大桥等大桥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3 年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具体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建
设。1954 年1 月,政务院第203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
议”。但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决定采用当时世界习用的“压气沉
箱”法施工。在枯水季节也有三四十米深的长江江底用这种方法施工,最健
壮的人每天也只能下去工作15 分钟,而且一年只能施工三四个月。

1954 年7 月,苏联专家康·谢·西林提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不采用压
气沉箱法,建议用管柱钻孔法。管柱钻孔法有明显的优点,能在距水面37
米以下施工,不受深水期的限制,而且不影响工人身体健康。周恩来获悉西
林的管柱钻礼法后,又仔细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采用管柱基础架设大桥
在我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从稳妥、可靠起见,周恩来要求经
过实验才能施工。有关部门对管柱钻孔法的设计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半
年的试验,证明确实可行,这样,周恩来同意报经中央批准。由于采用西林
的管柱钻孔法的新技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比原来的预计溉缩短了工期,
又节省了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竣工后,为感谢西林创造性地提出并且具体地指导大家共
同实现了新的桥梁工程技术,使大桥质量良好地提前建成,周恩来署名授予
西林“感谢状”。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也采用了管柱钻孔法。

1971 年6 月,周恩来陪同外宾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在桥上,他指出,南
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发展了武汉大桥建设的经验。他说,武汉大桥所用的管
柱钻孔法,是苏联专家西林设计的,苏联没有采用,我们在武汉采用了,南
京也用了,而且有发展。他认为,对我国的大桥建设西林是有功劳的,武汉
大桥给管柱钻孔法立了一个碑,南京大桥可以挂西林的照片。

在,‘文化大革命”的氛围下,周恩来公开肯定苏联专家西林对长江大
桥建设的功劳,肯定我国采用后并获得成功的管柱钻孔法是外国专家发明
的,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对关门建设、盲目排外的极左思潮的否定,是对
开门建设、技术引进的肯定。


车船互补相得益彰——发挥长江水运之长消除陆行障碍

长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