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恩来的智慧-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各党派的进步性集中起来,要发展他的联合性,使之成为统一的力量,团
结起来,共同对敌。”一旦统一战线的盟友出了差错,周恩来总是积极引导,
耐心帮助,恰如其分地开展批评,立足于推动他们前进,避免粗暴地伤害他
们。

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与日本在4 月13 日签订了《中立条
约》,国民党CC 派头子通过一位民主人士起草了一个声明,攻击苏联和斯大
林。几位救同会的领导人不明真相,也在声明上签了字并公开发表在报纸上,
造成了很不好的国际影响。周恩来和董必武第二天就约请黄炎培、左舜生、
章伯钩到黄炎培的寓所,再三向他们说明苏、日签约是苏联的一贯政策,不
影响对华关系;中国抗战主要靠自己,苏日条约并不影响我们抗战;要谅解
苏联的难处,不能因此损人中苏关系。周恩来的一席话使这几位民主人士认
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可能挽回了影响。在此后的合作中,他们很注意大局,
特别尊重共产党的意见。

周恩来历来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党内严格,对党外宽厚;
对党外朋友既要推动他们进步,又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勉强。他曾说过:“我
觉得一个人的进步要等他自觉地认识以后才最可靠。”1945 年,中共南方局
准备领导大后方文化人整风,这将是比较尖锐的思想斗争。当时周恩来在延
安,便同董必武联名致电在重庆主持工作的王若飞,认为大后方整风只能限
于党内,不能扩大到党外文化人,电报指出,积极引导党外文化界人士参加
和推动人后方的民主运动,就是很好的整风:不能以在延安的要求来作为衡
量大后方文化人工作的标准。这是周恩来和董必武从当时当地的条件出发,
对大后方党外文化界人士的帮助与爱护。

周恩来经常强调对中间党派和团体的统战工作要坚持经常性、长期性和
计划性;交朋友要认真和真诚,不是泛泛之交;要同甘苦,共患难,争取长
期合作;对于进步力量,要帮助他们发展,把他们的发展看做是统一战线力
量的发展;既要照顾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也要对他们的妥协行为予以批评帮
助。例如,皖南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了压迫中共参政员出席会议,采取拉拢
其他党派的办法,企图孤立中国共产党。2 月20 日,蒋介石宴请各党派参政
员,表示同意成立各党派委员会,并提出增加委员的人数,企图拉拢中间党
派。于是一些中间党派产生了幻想。黄炎培等会见周恩来和董必武,希望中
共再做一次让步,出席本届参政会。周恩来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了中共的立场,
并提醒他们要认清蒋介石的政策,不要上当受骗。

在各个党派中,有的党派是右翼的,有的党派上层不好,有一些党派提
出了一些错误主张,周恩来和中共南方局针对不同的情况予以批评帮助。右
翼党派只要有某一点和中共主张相同,就支持某一点;有些派别上层不好,
就批评上层,影响下层;有些派别主张的办法是进步的,但其政治方针是错
误的,就赞许其进步措施,批评其错误方针。总之,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


这些派别或团体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周恩来对统一战线的盟友敢于批评、积
极引导,的确达到了这个目的。

著名爱国老人沈钩儒被誉为“民主人士中左派的旗帜”。他的儿子沈叔
羊在《爱国老人沈钧儒》一书中有《父亲与周恩来》一篇。书中写道:“父
亲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所以能坚定不移地走革命道路,他的思想所以能跟
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这是与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关怀和帮助分不开的。其中尤
以周恩来同志对他的影响最为重要最为深刻。”著名工商界人士胡子昂说:
“各方面人士一和他接触就敬服他。。他与工商界接触,开一次会,谈一次
话,都令人感动,令人流泪。”‘听周恩来一席话,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另一位工商界领袖古耕虞也深有感触他说:“像我这样一个可以说是垄断企
业的资本家,能够逐步地靠拢中国共产党,进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
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这同周总理对我的教导是
分不开的。”这充分说明,正是由于周恩来的积极引导,热情帮助,才使一
大批民主人士走上了革命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求同存异广结盟友——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

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阶层、党派、集团、以至个人,从各自利益出发,
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实现共同利益在一定的政治基础上自愿结成的政治联
盟。在阶级社会中,古今中外各阶级、各党派,都在力图建立统一战线,以
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都在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不管是否公开这样说,
或者用别的什么说法。就无产阶级政党来说,统一战线是实现和扩大革命的
同盟军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
只要中国共产党存在,就必须有它领导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共同的利益”、“自愿”结成联盟,规定了“同”,因为联盟的利益
足共同的,所以是谓“大同”;“各自的利益”,规定了“异”,各自的利
益对共同利益来说是从属的,所以是“小异”。这是统一战线的要求和特点。
不然,它就建立不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会破裂。

“同”和“异”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又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大”和“小”,是相对的,不是指事物本身的性质而说的。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一贯思想;“求同存异”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周恩来的一大贡献。

关于这一重要思想的红线早在大革命前后就勾画出来了。1923 年7 月,
周恩来在他起草的《旅法各团体敬告国人书》中号召:凡是,“不甘为列强
奴隶军阀鹰大的人,不论其属于何种派别,具有何种信仰,都应立即联合起
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卵翼下的北京政府。这条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只
求反北京军阀政府之“同”,而存各自派别、信仰之“异”。之后,孙中山
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国家主义派却攻击这是“阶级妥协”。周恩来批驳他们,现在,“无产阶级
和有产阶级合作”,是为进行“国民革命”,走完这第一步,将来共产党还
要走第二步——“打破私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从而指明了国
共合作的“同”和“异”。

1926 年底,他在《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一文中指出:“国民革命原
是中国各被压迫阶级共同的出路”;而“各阶级却有他们各自的出发点”,
“更有各自所欲获得的利益。”在这里,周恩来用阶级的观点分析了结成统
一战线的各阶级的“同”和“异”。

1938 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对周恩来说,“中共既实行
三民主义,最好合成一个组织”,“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而不跨党。”周恩
来明确地回答,“中共实行三民主义,不仅因为这是抗战的出路,而且因为
这是达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加入国民党,退出共产党”,“不仅失
节失信仰,而且于国家有害无益。”这样,不仅坚持了国共合作中政治上的
“求同存异”,而且强调了在组织上、思想上的根本区别,从而把蒋介石的
“溶共”图谋打了回去。如果说前面这些论述只是有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那么把这一思想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表述出来,是在40 年代初。在粉碎蒋介
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中,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人,周恩来强调指出:“于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
可以‘求同存异’。”这是“求同存异”的第一次表述。

建国初期周恩来又指出:“我们同党外人士合作就是在共同的大前提下,
接受他们的好意见,丰富我们的主张,只要大的方面有了共同性,小的方面


存在差别是允许的。”这是对“求同存异”的具体阐释。他还进一步闸明:
“人心不同,各为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
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
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