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恩来的智慧-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取得独立,而是要同美国那样的帝国
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下午,叙利亚的阿泽姆,泰国的旺亲王、
土耳其的佐鲁三人的发言仍表现出对五项共处原则中最后一项“和平共处”
所怀有的“怀疑和忧虑”。旺亲王甚至认为中国的傣族自治区使“泰国不得
不面对渗入和颠覆活动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看到周恩来急速地在
写着什么,周恩来很快判断出形势给中国代表团的压力,他在极短的时间里
作出了更换发言内容的决定。

当大会主席宣布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发言时,周恩来健步地登上了
讲台,他字字千钧地说道:“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
一句话,使会议的气氛陡变,人们原以为中国这样的大国会厉言反驳,想不
到中国代表竟如此争取和平。

周恩来完全了解各国对中国共产党政府所抱的陌生心理和疑虑心情,他
说:“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
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周恩来在坦率地说出会议的性质之后,鲜明地提出了会议的目标,他指
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为了寻找目标的基础,周恩
来提示道:“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
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
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顾虑和恐惧、
互相排斥和对立。”

当会场上越来越多的人凝神注视着周恩来的发言时,周恩来进一步深入
地说下去:“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
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
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
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这就是周恩来对实现大会宗旨所提出的求同方式,所确认的存异限度。
这是一流外交家的杰出智慧,这是一个关注亚非国家命运的政府行政首脑的
主张。

接着,周恩来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思想意识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自由与
颠覆活动,对这三个国际社会中争论最多的敏感问题,周恩来坦然公正地阐
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他以坦荡的胸怀,向世界人民敞开新中国的姿态,他
以一个和平的使者,欢迎所有对中国感到陌生的国家参观新中国。

他的话,简短、明快而有份量,像地球中的引力一样吸引着会场上的每
一个听众。他的发言使世界各国一下子缩短了与新中国在认识上的距离,使
世界直接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中国。


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迅速改变会场的气氛,周恩来的发言,除第一段
外都由翻译浦寿昌用英文宣读。

周恩来成功了,中国代表团不负使命,他用18 分钟的发言就驱散了两天
来的乌云,使会议绕过了前进中的暗礁,它使全世界都认识到新中国的真诚、
善意和聪明、力量。

随着周恩来走下讲台,无数记者冲出会场,用最快的方法发布这一重大
新闻,“求同存异”已经成为公认的术语,大会的主题词。

事后,印度总理尼赫鲁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演说。”缅甸的吴努说:
这个发言“对抨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就连当日上午在发言中与中
国大唱反调的马尼拉罗慕洛也说:“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
主精神。”

正是周恩来杰出的智慧扭转了大会的方向,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因此,
亚非国家公认中国总理说的话是有权威的。这种权威代表了绝大多数代表团
和所有亚非国家的意志与愿望。


互谅互让公正合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

周恩来1954 年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接
着又在万隆会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亚非地区的影响显著扩大。但由
于中缅边界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东南亚某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仍然存在,加
上帝国主义的挑拨宣传,使这些国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士有些惶惑不安。这
些国家同中国之间有的也存在边界问题,有的有其他历史遗留问题,它们都
希望中国能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尽快解决这些问题。1957 年,周恩来审时
度势,确定首先尽快解决为多方所关注的中缅边界问题,使有关邻国消除疑
虑,安定下来;同时,通过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造成的中缅边界问题的合理
解决,打击帝国主义的挑拨离间,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的周边
环境。

缅甸是我们的友好邻邦。然而历史遗留下来的中缅边界问题,却极为复
杂,主要问题是:1941 年线的处理,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主权的收回,对
猛卯三角地永租局面的处置以及北段未定界的划法。当时,我方舆论普遍强
烈要求改变帝国主义侵略政策造成的恶果,而缅方有些人却强调继承英国统
治时期留下的既成事实。为避免在关键问题上陷入僵局,周恩来决定分两步
走。

第一步先提出一个和缓气氛的方案,即我方从有争议的1941 年线以西地
区撤回所驻军队,但缅方军队不得进入;缅方则从英国也承认主权属于中国
的片马一带撤出驻军,而中方军队也不进入。由于缅方接受了这一对等的建
议,遂导致了边境上和解局面的出现。

第二步是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就边界问题提出一个双方有取有予公正
合理的连锁方案。其内容要点为:

(一)北段未定界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一向属于中国,后被英国强
占,曾激起云南人民的爱国示威运动。1911 年4 月10 日,英国政府照会当
时的中国政府,明确承认上述三地是中国的属地,但企图出钱收买,遭中方
拒绝。而今中缅划界,这三个地方理应归还,以平息中国人民多年的积怨。
其余北段未定界,可按传统习惯线划界,直到底富山口。(二)南段未定界
的1914 年线,是英国利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迫切需要开通滇缅公路而迫使中
国政府接受的。事关我佤族所属班洪、班老部落辖区被割去一块,我佤族头
人和群众强烈要求收回。中方拟用猛卯三角地与缅方交换。(三)猛卯三角
地向属中国,在英国吞并缅甸后,为修建缅北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强要当时
的中国政府将其让出作为“永租”地,这是恃强欺弱的历史陈迹。而今缅中
两国均已取得独立,双方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议者,如再保持“永租”
关系,是与时代不相称的。但中方考虑到,如断然收回猛卯三角地,势将使
缅甸北部交通面临严重困难,故愿把它留给缅方,用以交换前述1941 年线以
西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

缅方经过反复斟酌:认为这是切合实际、公平合理的方案,表示同意接
受。这就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解开了主要症结。

周恩来曾指出,缅甸同中国一样也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我们
社会主义国家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应给予同情和支持,多理解其处境和要
求。在同缅方领导人会谈发生分歧时,周恩来始终坚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
疏导,耐心协调双方的思路,促使对方进一步考虑,从不流露火气,以免伤


害对方的民族自尊心。最后每每做到统一见解,使紧张气氛趋于缓和,从而
赢得了对方的尊敬。正如奈温总统所说:周恩来总理虽然是一个大国的领导
人,但与小国领导人交往时,总是平等对待。在与小国处理包括复杂问题在
内的各种问题时,他总是本着最大的同情和谅解作出让步。

对边境居民的民族感情,周恩来也是十分尊重的。中缅边界是若干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两边的部落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盘根错节。所以
他一再强调:有的民族被边界多年分割,这是历史所造成的,想加以改变,
是极为困难的,但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照顾其合理的愿望,设法
做一定的调整,也是必要的,如佤族班洪、班老辖区的收回,即其一例。此
外,在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