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恩来的智慧-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知道,听我的老师张伯苓讲过。”张学良紧接话茬说。

周恩来从未听说张学良在南开读过书,很奇怪,便问:“何以说张伯苓
是你的老师?”

张学良坦率地回答:“我原来抽大烟,打吗啡,后来听了张伯苓的规劝,
完全戒了,因此拜张伯苓为师。”他又说:“我和你是同师。”

张学良这么敢于作自我批评,周恩来欣赏他的痛快、直率;张学良也敬
佩周恩来的勇气,心想:周恩来真算大胆,敢只身与我会面,如果我把他扣
下怎么办?因此,他们都开诚相见,真是一见如故。

俩人长谈5 个小时,气氛非常融洽。

张学良完全同意中共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他说:“红军
是真抗日,抗日与剿共不能并存。”他希望进一步与周恩来商讨解决联共抗
日的几个大问题和最棘手的问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张学良主张联蒋抗日,认为抗日力量越大
越好,蒋介石是国内最大的实力派,如果抗日统一战线不包括他,他以中央
政府名义反对,就不好办了。以前他与李克农会谈则曾提出过这个问题,但
是因为中共瓦窑堡会议上决定的政策是反蒋抗日,所以当时李克农就回避
了。这时,张学良又向周恩来提出了这个问题。

周恩来说,中共过去主张反蒋抗日,是因为蒋介石是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的头子,视人民为死敌,其基本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现在愿听张先
生的意见。张说:“蒋介石有民族情绪,据我回国后两年的观察,他可能抗
日。”接着,张又逐一分析了南京方面各派系对日本的态度。最后说:“蒋
是在歧路上,他错在‘安内攘外’。把这个错误扭过来就可以一致抗日。你
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

周恩来听后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回去报告中央。”张学良见周恩
来没有批驳他,亦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且回答恳切,感到他的意见可能被
接受,心情愉快极了。联蒋抗日是张学良企求解决的最大问题,他企望抗日
不反共,联共不反蒋。

这天晚上,他们对双方各派代表联苏、停战、通商、合作等问题部达成
了协议。在谈到互派代表时,张学良说:“你们派多少人来我都欢迎,但我
一个部不派。”周恩来说:“我们一是穷,二是人少,文化水平低,很多人
不识字。所以我们才不得不随时随地注意培养干部,这样,才稍稍解决目前
干部缺乏的问题。”张学良又诚恳地希望中共派更多的干部到东北军工作。

10 日凌晨会谈结束后,张学良拿出一本为纪念申报60 年而印制的大地
图送给周恩来,并说:“让我们共同保卫中国”。同时,张学良还赠送给红
军3 万银元。

事后,周恩来对李克农等说:“谈得真好呀。想不到张学良是这样爽快
的人,是这样有决心有志气的人。出乎意料,真是出乎意料!”

这次会谈使张学良坚定地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张学良所提联蒋抗日的建议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不久就变成了它的工作
方针。

从此,周恩来和张学良成为知己朋友。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有邀,周恩来前往;两人再次彻夜长
谈,交换看法,商量对策,终使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
步形成。就其二人的地位与作用:周誉张是“千古功臣”,张赞周为“事实
上的主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逼成了,但蒋介石却食言了,把张学良囚禁了,而
且长达几十年。

然而,不管风云怎样变化,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一贯的,他曾“挽
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为民族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大团结”。。对张学良的
安危周恩来更是索怀不已,一有机会,就向社会呼吁,要求蒋介石释放他。

1956 年11 月26 日,西安事变20 周年纪念会在政协礼堂举行。周恩来
在会上首先说明,为了争取台湾和平解放,这次纪念会只是小规模地座谈,
接着说:“汉卿多年来表现很好,始终如一,是值得人们怀念和尊敬的。将
来能援救出汉卿最好,但无论如何,他是千古不朽的人物,是名垂千古的了。”
他在会上还交待;凡涉及张学良的宣传、报道及记述首先要顾及他的安全;
凡东北军和张学良旧部有困难均要照顾。

周恩来对张学良的亲属更是关怀备至。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1933 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一直关心他的成长和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调张学思到
海军任副参谋长,1956 年又被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
深造,张学良的二弟张学铭夫妇被安排为全国政协委员,二妹、四妹及患病
的八弟均受到照顾,就连服侍张夫人于风至的王奶奶和她的寡女也由全国政
协发生活费,款额与文史专员工资等同。


周恩来不仅关心着张学良在大陆的亲属,而且也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在
台湾的张学良本人,并想方设法托人给张学良捎去口信。

一天,住在香港的原西安绥靖公署高参郭增恺的夫人专程到台北,借在
教堂做礼拜的机会见到了张学良夫妇,郭夫人信手将一支口红给了赵媞。口
红里面夹着一张小纸条,是周恩来写给张学良的。纸条上共16 个字,后8
个字是:“善自珍重,后会有期”。

十年动乱,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党,周恩来殚精竭虑,心力交瘁。
1975 年秋,他的最后岁月已是病体沉疴,卧床不起。当他得知张学良患眼疾
几乎失明后,十分焦虑,并向有关部门询问张学良的病情。在他临终前的18
天,还在病床上召见负责对台工作的罗青长部长,向他交侍一定要设法关照
好张学良。谈完这件事,周恩来吃力地说:“我太累了,休息一会儿再谈。”
说着,就昏睡过去了。周恩来,十亿人的总理,在他生命的垂危时刻,不仅
牵挂着祖国统一,而且念念不忘这位“快慰平生”的朋友。

周恩来曾遥祝张学良“善自珍重”,可“后会有期”还未实现,为了这
个民族他已累得先去了。这不能不是天大的遗憾!

然而,周恩来与张学良的情谊却天地长久,精神永在!


自信互信团结御侮——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与张冲的交往

张冲,字淮南,最初是国民党“陈氏兄弟”——陈果夫、陈立夫的部属,
是他们办理对苏外交及对中共谈判的副手,最后直接受蒋介石指挥,成为国
共两党间的“桥梁”。张冲与周恩来接触最频繁、来往最密切的是1936 年到
1941 年五年多的时间里,虽然他们各自代表所属党的立场和观点,以公事公
办为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共合作的发展,他们的情谊却日渐加深,
彼此推诚相见,即使两党关系一时恶化,也没有影响这种友谊。正如1941
年11 月9 日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的《悼张淮南先生》所言:“自相识
之日始,直至临终前四日,我与淮南先生往来何止二三百次,有时一日两三
见,有时且于一地共起居,而所谈所为辄属于团结御侮。坚持国策,至死不
移,淮南先生诚五年如一日。”是的,周恩来与张冲的接触交往,都是围绕
团结抗日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并为之而互相信任。每当遇到问题发生争执时,
双方都能以“敌人所欲者我不为,敌人所不欲者我为之”的话来互相勉励。

1937 年2 月9 日,国共在西安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谈。中共代表是周恩来、
叶剑英,国民党代表为顾祝同、张冲、贺衷寒。会谈历时一月,张冲带着蒋
介石的意见,与周恩来朝夕相处,频繁接触。这时,国民党有人放出口风:
“淮南过于冒险,这样的事干好了千好万好,如果做得不好就会成为千古罪
人。”张冲闻之后坦然处之,并说:“调查科的任务就是对付共产党,但事
至今日,我深切认识到国共合则兴,不合则亡。年年围剿,节节失利;强邻
虎视,外债高筑;民不聊生,国将不同。我自受命以来,夙夜忧惧,将尽我
职责,争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至于个人功罪,在所不计。”由于西安会
谈因为顽固派的阻梗,致谈判收获不大。接着周恩来到杭州、上庐山、终至
南京,历时7 个月,同国民党举行了五次灭式谈判,终于扫除重重障碍,促
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作为自始至终全过程参加这场历史性谈判的国共两
党代表周恩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