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深浅-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Facing the River; by CMilosz.The Ecco Press,1995.p.5。 

  6.同2,45…46页。 

  7.同4,221页。 

  8.同1,Czeslaw Milosz:Despair and Grace.P.394. 

  9.同1,364页。 

  10.同4,34页。 

  11.同4,220页。 

  12.同2,15页。 

  13.同2,154…155页。 

  14.同2,122…127页。 

  15.厄普代克(幸存者和信徒》,《纽约时报书评》2001.12,北塔译稿。 

  16.同1,The Human Thing:Enium for Czeslaw Milosz.p.367. 

  17.同1,364页。 

  18.诗见(拆散的笔记簿》131…132页,但此处所引之诗节为西川据英译文转译。 

  19.The Wimess of Poetry;by CMilosz.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p.5。 

  20.同2,81…82页。 

  21.同1,392页。 

  22.Bells in wrater; by C。Milosz.The Ecco Press;1978.p.30。 

  23.西密克《一个在烟雾中上升的世界》,《纽约时报书评》2001.12.20.北塔译稿。 

  24.《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50卷,陈映真主编,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2,198页 

  25.同15。 

  26.同23。 

  27.同1,p.380…西川译。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深浅>正文回目录
解读巴别塔(一)
作者: 西 川

  解读巴别塔* 

  眼前这一幢幢高楼其高度虽然不能同纽约高达415米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相比,但它们与传说中〃塔顶通天〃的巴别塔(又称巴比伦通天塔)不无关联.像巴别塔一样,在这些建筑的可见的高度中蕴含着种种不可见的高度。如果说巴别塔是被天空平地拔起,那么眼前这一幢幢高楼与天空的关系则要隐晦得多。建筑师们巳将神学因素从其中抽走,剩有庞大的躯壳呼告着幸福.尽管对于幸福的呼告可以被坐实为生活方式,但谁敢说所谓幸福可以摆脱形而上学而独自存在?这一幢幢高楼是否也在回溯着巴别塔的修造和毁灭?与其说巴别塔象征着上界的惩罚(这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看法),不如说它象征着一个悖论,一道难题,一种精神困境。 

  一 

  巴别塔本身只是一个象征符号,来自《圣径·创世纪·第十…章》: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迁移的时 

  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 

  商量说:〃来吧,我介'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 

  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 

  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 

  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 

  人的城和塔。 

  这段经文显示,挪亚的子孙建造通天塔的目的有三:一、〃塔顶通天〃,为要接近上帝,二、〃传扬我们的名〃,意图超越生存空间,超越死亡,乃至超越语言。三、〃免得人们分散在全地上〃。…座塔顶通天的建筑在大地上可以起到标杆的作用。 

  文明的边界并不一定就是激情的边界.对于高度的热爱乃是普遍的激情.巴别塔的修造者大概不知道在他们起造巴别塔的同时,另一些人在地球的另一侧也在做着同样的事.1585年西班牙圣芳济会修土迭戈·迪杜兰(Diego de Duran)在墨西哥的卓鲁拉城拜访过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很久以前,卓鲁拉这个地方一片黑暗混沌,整个平原为水所环绕。后来太阳从东方升起,世界上立刻出现了一群畸形巨人。他们爱上了太阳和光,遂决定在卓鲁拉建造一座通天塔.他们收集建筑材料,找到一种粘贴很强的泥巴和沥青。他们把塔建造起来,塔顶碰触列天堂。…… 

  *本文并非为纪念美国9·11事件而写。文章写成都市后作者投寄《山花》杂志,久不见发表,至9·11震惊世界,该杂志编辑方想及此文,于2001年11期发表,使文章成了马后炮。 

  英国人葛瑞姆·汉卡克在他的《上帝的指纹)一书中指认此故事与《圣经》巴别塔的故事同出一源。他因此论证史前存在着高度文明,其势力尝遍及全球,后来被冰河期晚期的大洪水所吞没。但我不想把话题扯到这么远。从巴比伦通天塔和卓鲁拉通天塔的相似性我们看到了人类超越自我的光辉本能。只钉超越自我才能接近无限的未知。这无限的未知是太阳,是光,是上帝。同时,只有在超越了自我的高度上,人们才能眺望大地和从前的自我,以及这个自我所隶属的阶级,种族、国家和语言环境,巴别塔的修造应是人们向自己证明有此超越能力的努力之一:这一努力不能说是理性行为,可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是,这非理性的行为直接刺激了技术理性的培养,乃至许多个世纪之后,当人们在另一重意义上继续修造巴别塔,并且忘记了当初修造巴别塔的目的时,涉及人类存在各个层面问题的修造工程本身成了人们无法逃避的命运。这时为了填补上帝留下的梢神空间,〃幸福〃这一更加广阔的世俗概念被发明出来,人们以此作为继续修造巴别塔的理由。 

  在世界文明史上,人本对于神本的取代过程与巴别塔的修造过程并行不悖。人本的有限胜利曾被迫不及待地用来证明人的伟大。一部分首先伟大起来的人们说:〃这就是文明,这文明是甜蜜的。〃他们不仅给〃文明〃一词下了定义,他们也给〃甜蜜〃一词下了定义。现在,经过长久的周折,我们中国人终于品尝到了这种〃甜蜜〃。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深浅>正文回目录
解读巴别塔(二)
作者: 西 川

  但是中国人原本不擅营建高楼。在文化记忆中,我们只能找到几片高楼的薄影。据汉刘向《新序·刺奢》:〃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这是一座用于娱乐和俯览的建筑,与巴别塔那种用于宗教仰望的建筑风马牛不相及。只不过,它对于高度的要求与殷商重巫鬼的时代风气尚算合拍。殷商之后,周人确立了讲求实用、简朴,注重伦理理性的文化风格。人文风气一开,建筑对于大地的依附便明确起来,〃天〃虽然成了汉字中最核心的文字之一,但人文的传扬显然将〃天道〃与〃天空〃剥离开来。《尚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这里说的都是天道。天遭可以见之于世情民风、国家政体,也可以见之于山川河泽、一草一木。经此剥离,天空成了可度量的对象:汉张衡《灵宪)谓天地距离一亿一万六干一百五十里,《隋书·天文志》引《考灵曜》谓天地相去十七万八千五百里,不论哪种说法听起来更〃正确〃些,起造一座塔顶通天的建筑都是发疯。况且,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本来也没有为这种疯狂预备下可能之处。 

  在中国,虽说仁者乐山,但孔子登泰山的结果足〃小天下〃。孔子的天道在地上,孔于把目光投向大地,他从未想过登高仰望之事。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可以登达的高度应以登达〃一览众山小〃(杜甫诗)的程度为限,其后继续登高仪丧失了意义,因为登高俯览而览不到何物,便是不智。王之涣虽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但他登高依然是为了俯览(包括远眺)。如果我们把登高称作探险的话,那么我们先人的精神探险是在肉体探险停止的时刻开始的。肉体探险最好适可而止,这符合肉体的〃幸福〃原则。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明许仲琳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对《新序》进行了改写。他将鹿台的高度降低到肉体可以接受的程度:〃四丈九尺〃(见第十七回)。而就是这样一个高度,许仲琳还夸张地称它〃台高插汉,榭耸凌云〃(见第二十五回)。 

  我要说我们的先人并非不曾设想过更高的高度,只是他们将那更高的高度让给了神仙。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仑山,据(水经):〃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又纬书《河图括地象》;〃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从〃气上通天〃这一点看,昆仑山好像中国的巴别塔,但它不是:一者那里是神仙家乡,凡人不可到达,二者它不是人工修造。它既不依赖于技术理性,也不负有托举人类超越自我的使命。它亘古存在于天地之间,是宇宙结构的一部分。 

  但是自近代以来,我们不得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