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的禽鹿一样,虚有其表。李斯的感慨,表明了他身处贫贱之位而不甘心,穷则思变,发奋努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显露了青年李斯对他人生的自信。李斯要求人们改变自己不利的处境,这也是对的,但他把卑贱看作耻辱,以此衬托富贵者的光荣,而不计较摆脱卑贱贫困,实现人生富贵的过程和方式,这就必然容纳了为个人富贵而不择手段的人生追求。一种只讲目的与结果,而不计较手段的道德价值观,被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所认定,这对他人生的影响注定是喜忧参半。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一部分:失道 秦失其鹿 数谏嬴政 助纣为虐
  李斯于前247年进入秦国,满怀激情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当时正值嬴政的父王去世,13岁的嬴政继位秦王,国政由秦相吕不韦主持,李斯先做了吕不韦的舍人。他的才能很快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被任为郎(隶属郎中令的宫廷侍卫官),取得了接近嬴政的机会。自此以后,李斯就秦国政治运作问题向嬴政作过多次成功的进谏,推动了秦国兼并战争的进程,他的官爵职位也不断攀升。
  李斯任为郎后不久,他对嬴政进谏说: 庸人常常失去机会,能成就大功的人,在于能利用机会发狠心消灭敌人。他分析了当时秦国与关外六国的力量对比,提出了乘时兼并六国的主张,认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一时也”。嬴政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此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兼并战争,拜李斯为长史(设于丞相府中总揽众事的诸吏之长,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在兼并战争中,李斯提出了先取韩国,以震慑列国的主张。韩国在六国中最弱,且又与秦为邻。李斯的建议基本确定了秦国兼并的步骤。经过约七年的战争,韩国于前230年终被秦国吞并,列国遂成瓦解之势。
  嬴政还采纳李斯等人的建议,暗中派智谋之士携带金银珠宝去游说各国国王,对各国有影响力的人物,可以收买的就交结拉拢,不能拉拢的就设法刺杀,借以离间各国君臣关系。得手后再派兵攻打,以武力征服。由于这一办法很奏效,嬴政任李斯为客卿(以客礼相待的卿)。
  约前237年,韩国恐惧于秦国的兼并,派遣治水的工程人员郑国去游说秦国兴修水利,想以此消耗秦国力量,阻止其东伐。后来秦国察觉了这一阴谋,一些王族大臣都认为来自六国的人,大抵都是为他们本国服务,破坏秦国事业的,建议全部驱逐。嬴政于是下了逐客令。来自楚国的李斯在被逐途中向嬴政呈交了《谏逐客书》,雄辩地论证了宾客对秦国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嬴政览书后立即撤消了逐客令,派人自骊邑追回李斯,恢复其官职,继续使用他以前的政治策略,任他为廷尉(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
  嬴政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等人建议在齐、燕、楚等地分封诸子,以便镇抚远方。嬴政下交群臣讨论此议,廷尉李斯反对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很多,但他们的后裔关系疏远, 相互如仇敌般攻击。现今天下统一,皇子功臣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厚加赏赐,也便于控制,不应该再分封诸侯。”嬴政当众肯定了李斯的意见,选择了郡县制的国家体制。
  前213年,嬴政在咸阳宫设宴,博士淳于越对郡县制提出异议,建议改用分封制。嬴政将这一意见下交群臣讨论。时任丞相的李斯起而为郡县制作了辩护,他最后认为对郡县制产生非议是因为有私学存在,建议用行政法令的力量严禁私学。嬴政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发生了焚书事件。
  《汉书·主父偃传》中记载,嬴政统一天下后决定用兵匈奴,李斯曾劝谏说: “匈奴没有城郭粮积,游迁而居,很难制服。如果轻兵深入,粮食必绝,如果运粮而行,则耗费太大。占领了土地,我们得不到好处,掳获其民众,无法为国家所用。这种战争只能给中国带来重大损失,是不可取的。”也许嬴政是受到“亡秦者胡也”一句谶语的迷惑,他为了保证社稷江山的牢固,宁愿不顾一切地打击“胡人”(匈奴)。这次他没有听从李斯的劝谏,坚持派蒙恬率兵进攻匈奴,征发大兵前往北境,驻守十年。这是历史记载中李斯的建议惟一没有被采纳的一次。
  李斯无疑是秦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在嬴政主政的二三十年间,他的许多建议和策划,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兼并战争,确定了秦国的国家体制及其政治走向。没有李斯,秦朝的历史肯定要改写。李斯对秦代政治影响的痕迹是抹不去的。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一部分:失道 秦失其鹿 凭才博贵 顺风使舵
  李斯手书峄山刻石片断李斯以楚国平民之身进入秦国政治核心,获得丞相职位,他惟一凭借的是他的才能。早年见老鼠之状而想到人生,足见他的悟性之高。后来经过荀况的培养,他成了一位学识才艺上佳,出类拔萃的人物,进入秦国后很快崭露头角,得到嬴政的赏识。他曾受命作《苍颉》七章,构成汉代《三苍》的重要部分。相传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写成范本,对后世影响颇大。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琅邪台刻石》和现几残毁的《泰山刻石》出自李斯手笔,他的书法被后代专业人士评价为: 神虑精微,笔法精尽。是书法中的极品。
  从《谏逐客书》中我们能管窥到李斯的文思才情。针对嬴政的逐客令,李斯一是用秦国历史上穆公用五子、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的事实及功效,论证了逐客的错误;二是通过秦宫遍采天下良马珍宝,喜纳异国女乐的事实,类比论证了使用六国人才的合理性,进而把逐客说成是重物轻人的表现。最后,他把该事情上升到一般规律的高度,深刻指出: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据此,认为在兼并战争中实行逐客,事实上是把兵器抛给敌寇,把粮食送给强盗。李斯激情所使,一气呵成,他用脍炙人口的语句和优美的文笔,集中论述了一个明确的观点,整个论证紧紧和秦国历史相连,和嬴政熟悉的事情相连,和兼并战争的预料结果相连,对嬴政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李斯是秦国兼并战争的倡导者和主要策划人,他能看清天下大势,把握时机,选准重点,运用灵活的战略方针。秦国兼并战争的顺利推进,包含着对他政治才能的鉴定和确认,也是他职位不断升迁的主要原因。李斯在人生设定中选择以秦国为自己事业的根本立足点,使秦国的发展和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相辅相成,这既是他善于把握天下大势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善于策划自我人生的精明之处。
  博取功名,自我实现,是李斯早年人生设计的明确目标,也是他在秦国政治策划的最终动因。当秦国与六国相对立、兼并正在进行时,李斯的许多策划无疑促进了秦国兼并战争的进程;而当秦国完成了统一,面临如何处理集团内部利益分割的主要问题时,李斯的许多建议就明显地体现出了迎合最高当权者政治意志的倾向,为此,身为廷尉的李斯不惜与官阶更高的丞相王绾等同僚公开对立和翻脸,任相后也不惜提出对博士儒生打击迫害、封杀私学的拙劣政策。
  秦国刚实现统一时,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一起,受命为嬴政拟定帝号,他们初拟了一个比天皇、地皇更尊贵的“泰皇”称号,嬴政犹嫌不足,自定了“皇帝”称号。李斯由此发现了嬴政极强烈的独尊意识,这使他对秦廷有关权力和利益分割的问题极为警觉。李斯还敏锐地发现,嬴政对那些自己内心不同意又不好直接驳回的进谏,总是下批群臣讨论,他是要在下属群臣中寻求支持的力量。如对王绾关于实行分封制的建议,博士淳于越非难郡县制的提议,均是这样。李斯根据嬴政的独尊意识及其对待两个建议的异常程序,已经能够在某些问题的讨论中基本判断出嬴政的态度,于是他敢于捷足先登,义无反顾地提出与同僚建议相反的观点,他要为嬴政的否决意见提供充分的根据,凭才博宠,讨好最高当权人,以此作为进身和保位的手段。李斯这种不露声色的政治赌博手段两次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能辨清政治风向,顺风使舵,本来就是李斯的过人之处。
  李斯因精于用功,后来深受嬴政的宠信,他是嬴政后期几次巡视天下的随行亲臣,身为丞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