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的地方都遭到残杀毁灭。”熊心于是拒绝了项羽的请求,派其以次将身份随宋义救赵,而选定当时被称“宽大长者”,口碑较好的刘邦西进入关。熊心的选将多少反映了他要以正义召唤秦国的百姓,要兴仁义之师的本心。
  在楚国诸将中,熊心对凶残暴烈的项羽一直不曾赏识。当时项梁死后,其部队归项羽统领,熊心一移都彭城,就将城外扎驻的项羽与吕臣之军收缴合并,亲自统领,而对刘邦所领砀郡之兵权没有变动,后吕臣升任朝中司徒,并用其父,却未见对项羽有任何升迁的表示,看来这次收缴兵权主要是针对项羽的。熊心拒绝了项羽率军西征的请求,派他随宋义北上救赵,使其处于不能独立统兵的地位,实际上是对他领兵之权的限制和剥夺。项羽在北上途中发动兵变,杀掉宋义,夺得了统兵之权,熊心才无奈地承认项羽为上将军。
  当时熊心派刘邦向西进攻关中,又强派项羽随宋义救赵,却在部队出发前与将领们约定: 先攻入关中者做关中王。其对刘邦的偏袒和对项羽的限制都是非常明显的。熊心主要是由项梁扶持为王的,他与项氏叔侄存在一种互相倚重的关系,项梁死后,对二十多岁的项羽他本来也有一种关照和扶助的责任,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这种不友好的关系完全是由两人处世为人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熊心要以道义治众服民,项羽却凶狠暴烈,霸气十足,双方不能调和,自然不会有良好的关系。
  项羽夺得统兵之权后破釜沉舟,渡河救赵,事毕后旋领诸军西进入关,与先期到达关中,并已招降了秦王子婴的刘邦相会合。他在关中分封诸侯前派人回彭城向熊心报告请示,大概以为自己救赵击秦,功劳最大,势力又最强,希望熊心能支持他主宰天下的分封方案。熊心许对他杀将夺权的兵变仍耿耿于怀,因而没有给予配合,回答说: “按先前的约定办。”明确表示要让先期打进关中的刘邦为关中王。项羽并没有认真执行熊心的命令,他对人讲: “怀王是我们项氏所扶立,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做主定约!平定天下,本来就是各位将领和我项羽的功劳。”于是按自己的意图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决定在彭城建都,同时尊怀王熊心为义帝。
  熊心对项羽一贯的不友好态度,项羽不会不清楚。对熊心拒绝自己领兵西进,阻拦自己先入关中之事,项羽一直心怀怨恨。兵变夺权,实质上包含着项羽对熊心权威的挑战。进入关中,项羽已拥兵四十多万,威震诸侯,今非昔比。分封天下前他向熊心报告请示,实是要利用楚王的权威来压服天下,减小自己政治行为的阻力。熊心坚持要讲诚信、守承诺,没有给项羽以所要求的配合,项羽愈加不满,已对熊心公开非议,他们的实质性关系至此已完全破裂。所谓义帝之称,无兵无土,空名而已。
  项羽回到彭城,对熊心说: “古代为帝者占地千里,一定建都上游。”安排人把号称义帝的熊心迁往长沙郡的郴县,并催促动身。熊心此时已失去了任何势力,身边的臣僚也渐次离去,前205年他在去郴县途中,被项羽所派的九江王英布杀死于江中。
  被封为汉中王的刘邦深深地怀念着这位曾给自己以充分信任和提供了发展便利的君主。前205年他率军出关,在洛阳(秦汉时称“雒阳”)听到了义帝熊心已被残杀的消息,袒臂大哭,令全军发丧,集体举哀三天,通告各路诸侯穿丧服祭吊,并以义帝相号召,希望大家联合起来讨伐杀害义帝的人。前203年刘邦率军与项羽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北)对峙,他把杀害义帝列为项羽的十大罪状之一。次年消灭项羽即皇帝之位后,又以“义帝无后”的名义让齐王韩信建都下邳,称楚王,这也多少反映了他对熊心的顾恋与怀念。
  熊心是在陈胜之后的反秦斗争中被树立起来的一面鲜亮旗帜,他受尊为王,力统各方,团结了各路义军,支持了北方各国的抗秦活动,部署了对秦王朝的最后打击,把如火如荼的反秦斗争推向了终结。他在用政上力行道义,扶宽抑暴,耿直守诺,终遭暴虐之害。他的用政酿成和引发了刘、项之仇隙,而后又未能实现对各方的统属,因而导致身后更大规模的楚汉战争。历史在他的手下曾经打弯。
  战国时的张仪当年以秦国商於(音wū)之地骗楚怀王熊槐入彀,致其至死未过峣关返楚。清人洪良品在湖北枝江县南四里沱水旁见到熊槐之墓,以为熊心推动楚军灭秦,已报祖父之仇。感慨系之,写下《楚怀王墓》,对熊心的亡秦之功评价颇高:
  沱水弯环啮墓门,峣关归魂夕阳昏。
  当年已雪商於恨,三户亡秦尚有孙。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宋义:能在知兵 失在驭将
  在楚怀王熊心的身边曾有一个重要的掌军人物,名叫宋义。
  宋义是楚国人,项梁在立楚王后自东阿移兵定陶,宋义适在其军。当时楚军斩杀了秦三川守李由,取得了几处军事胜利,项梁遂有轻敌和骄傲的神色。宋义对项梁进谏说: “打了胜仗,将骄卒惰者必败。现在士卒怠惰,秦兵日增,我很为您担心。”宋义在进谏中委婉地提出了项梁的骄傲之误,项梁并未接纳,打发他出使齐国。
  宋义在去齐国的半道上遇到了齐国派来的使者高陵君显,知道后者是要去楚国会见武信君项梁。也许两人谈得投机,宋义乃对高陵君说: “我认定武信君的军队一定失败。你慢些去就会免死,快去就赶上遭殃。”项梁果然在定陶战败身亡,楚军震恐,熊心亦自盱台移都彭城。
  高陵君显没有赶上项梁之败,他到彭城见到了楚王熊心,使命完成后对熊心说: “宋义认定武信君必败,不出几天果然如此。军未交战就能察见败征,这可是太知兵啦。”事后熊心召见宋义,与他商议大事,非常满意,因而安排他为上将军,让各部将领都隶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意为诸军之冠。
  宋义进谏项梁之时,章邯所领的关外秦军尚属强大,楚军虽有几次胜利,但没有伤及秦军的整体实力,章邯又不断得到国内兵源的补充,与楚决战的架势已很明显,楚军乃数路义军联合之众,战斗经验尚少。项梁在与敌决战之前为小胜陶醉,骄傲轻敌,引起士卒怠惰,当是极危险的情况。宋义明了当时的战场形势,他根据“将骄卒惰者败”的一般兵法原则,看到了楚军必败的征兆,毫无顾忌地向项梁提出意见,表现了他是一个熟知军事和富有勇气的人。当项梁拒纳他的意见并派他出使齐国,他一定深感这支部队失败的命运,也许还会为自己脱离灾难而幸庆。从对齐使者高陵君显的私下规劝中可以看出,宋义一直对自己的军情分析及其结论非常自信。事情的发展也证实宋义在军事分析的正确和精确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熊心的朝廷在项梁死后就缺乏军事统帅人才,以至发生了熊心收兵自率的情况。当熊心听说了宋义的知兵之能并与之议事交谈后,似乎发现和认可了宋义的军事才能,立刻将军事统率之权属之,予以重用,甚至没有考察他用人命将的方面。
  宋义一为上将军,就受命北上解救赵国的巨鹿之围。他率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和其他各部将领自彭城出发,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逗留四十六天不进。项羽问他为何停兵不前,他解释说: “现今秦军攻赵,若战胜则军队疲惫,我军利用其疲惫可一战而胜;若秦军打败,我军则乘其败,大张旗鼓地向西进攻,必能推翻秦朝。”他派自己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至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大摆宴席,等待巨鹿之战的结束,绝无前进之意。
  宋义率楚军主力在安阳逗留不前,对秦赵巨鹿之战取观望态度,希望在战役结束后坐收渔人之利。这一盘算对楚军无疑是有利的,秦军胜赵后,以楚军攻击疲惫之秦军,胜算自然要更多些。按照这种思路,在安阳逗留的日子越多,说明巨鹿争战的持续时间越长,从而秦军的消耗就越大,将来败秦的把握也就越大,故此,率军救赵的宋义才敢于在安阳心安理得地等待下去而不顾君命之托和部属的抗议。然而,宋义的观望策略使赵国处在了更加危险的境地,是一种见死不救,缺乏道义,只为自我打算的绝对利己主义方针。当楚赵两国还有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利益时,这种听任友邦灭亡的办法最终也会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