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下哭着说: “替我转告王陵,让他谨事汉王,汉王是忠厚长者,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持有二心。我以死为使者送行。”遂引剑自杀。项羽非常恼怒,烹煮了王陵的母亲。王陵原本不肯长随刘邦,这件事促使他一直随刘邦平定了天下。项羽请来陵母来招降王陵,他佯示尊重,也属必要的手段,这都未尝不可。但他不是着眼于感情的交流或人心的笼络,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陵母支持刘邦的真实态度明朗并伏剑自杀后,他以残忍的方式发泄怨恨,终于把饱含良好期望的事情办到了最糟糕的程度。
  项羽对个人施暴最失败的一次当属对楚怀王熊心的暗杀。熊心是陈王陈胜死后项梁拥立的楚君王,本来和项氏叔侄关系非浅。大概由于项羽的剽悍暴戾,项梁死后项羽一直受到熊心的设防和限制。项羽夺取兵权,巨鹿大胜,入关后威震天下,分封诸侯时他佯尊熊心为义帝,然而没有对其封土,实是已经架空了熊心,不久他又找借口逼使其自彭城迁移至长沙郴县,熊心在秦灭之前算是反秦义军的一面旗帜,众望所归,徙于郴县事实上已是最大的贬斥,但项羽竟在其迁移途中指使英布将其杀害。这一报复过分的个人残杀为汉军攻楚提供了重要的口实,使汉军在舆论上一直占有上风。项羽在分封诸侯前曾派人回彭城向熊心请示,试图得到熊心对分封方案的支持与认可,是想借怀王(义帝)之名压服诸侯,他暗杀熊心,事实上也严重动摇了自己分封天下的合法性。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三部分:寡道 霸王失手 宰割不公 分封起衅
  推翻秦王朝需要艰苦卓绝的战斗,而分配胜利果实则需要公平合理。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前206年11月,各诸侯国的军队随项羽自函谷关入关中,准备攻取秦王朝最后的巢穴,入关后却知秦王子婴已向经武关先期入关的刘邦投降。秦朝已经灭亡,战斗已经结束,如何安排战后的天下政治秩序,骤然间摆在了义军面前。时诸侯军队麇集关中,等待分享胜利果实。秦以后的天下也需要一种新的政治体系来维持。在诸侯军队出关返国前,必须拿出一个新的政治方案,这是摆在义军领导人物项羽面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时天下既有的政治形势是: 首先反秦起事的楚国在陈胜张楚政权垮台后,熊心被立为楚怀王,项羽和刘邦代表楚国,他们名义上归熊心节制;赵国由陈胜部属武臣攻占后实现独立,武臣在李良兵变被害后,张耳、陈馀立赵歇为王;燕国一直由武臣部属韩广攻占为王;魏国在魏咎死后,楚国支持其弟魏豹为王;齐国在田儋死后,其弟田荣扶立田市为王;韩国由楚国扶立的韩公子横阳君韩成为王,不久韩成因兵弱难立,投奔了楚怀王。在反秦斗争中,楚国为了为秦树敌,先后认可或扶植了关外其他五国的政权,它们的当政人大多是故国贵族子弟,当时是为了利用他们号召百姓,镇抚地方,但在反秦斗争中除魏豹率军随从入关外,各国多是将领参战,诸侯王的实际贡献并不大。而关中等地在秦亡后尚无真正的主人。
  确立秦灭后的天下政治秩序,有两个重大问题: 一是应采取怎样的政治统治形式;二是由什么人来执掌天下政治。就第一个问题而言,秦王朝曾废除分封,建立郡县,把整个天下置于一人专制权力的控制之下,要继续沿用这种政治方式,项羽就只能或者把楚怀王熊心推到至尊之位,或者取熊心而代之,自居至尊之位。从项羽与熊心的长期不和的关系看,他是不乐于推崇熊心的;但项羽自居尊位,又有许多难处: 首先是关外大片领地为各国诸侯掌握,他必须在武力攻夺之后才能高就尊位;同时身边的诸侯之军虽然跟随他入关,其实大部分不是他的部属,他要利用这些部队去攻灭六国诸侯,不仅成功无望,反而极可能激起反叛。由于这些原因,项羽无法采取嬴政当年那种郡县制的政治统治形式,只能采取分邦裂土,划地封王的分封制,与反秦诸军分享胜利的成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人应在分封制中封土为王,这将决定战后天下政治由什么人来执掌。是按军功划分还是承认诸侯王的现状,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刘邦、项羽等各国反秦将领有功无地,而许多贵族君王则有地无功,两种方法将导致分配结果和战后天下政治格局大不相同。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出生入死,立下了绝大的功劳,又忍受了巨大的失亲伤痛,他自然不愿空手而归,面对各诸侯为王的现状,他对大家讲: “当初起事时暂时拥立诸侯后裔为王,这是为了对付秦国,但披甲持枪,风餐露宿,最终攻灭秦国,平定天下,靠的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羽的力量。”项羽的这番言论实际上表达了他如何分配灭秦成果的指导原则,即基本上要按功劳的大小来裂土封王。
  应该由谁来主持这一分配呢?因为楚国首事,项羽又战功最大,势力最强,曾统领各路义军,又有弹压各家的力量,只有他来主持分封,其权威性才能最少被人怀疑,也能极少受到动摇。反秦斗争把项羽推到了天下崇敬的地位,他极其自负,不愿让颇得熊心信任、威望曾一度超过自己的刘邦参与对天下政治格局的制定,于是他撇开众诸侯及其将领,自己操刀来宰割天下。
  项羽对战后天下政治格局有自己的设想。为大家分割天下要论功行赏,这本来也有很大的合理性,但在实施中却碰到了两个实际问题: 一是各国所立的诸侯虽无攻城野战之功,但在反秦斗争中的某一阶段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他们或众望所归,又掌握一定军队,分配中不应该,也不能够全部剥夺他们的利益,项羽的分封实际上就成了以军功为主,兼顾人望的弹性标准。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一个人军功的大小凭什么来判定,由谁来判定,这一问题有可能使军功的判定成为一种主观评价,丧失分配的严肃性。为此,项羽在操作中把是否随从他破敌入关作为衡量军功的标准,使军功的判定勉强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尺度。
  项羽分封天下的一个难题是对刘邦是否关中封王。当年楚怀王熊心派两路部队攻秦时曾经约定先入关中者做关中王。刘邦的军队先入关中,按说秦灭后关中无主,封刘邦于关中是顺理成章的。但项羽不愿意把它封给刘邦。因为关中形势依山临河,四塞之地,土地肥沃,乃周、秦京畿之地,有帝都之征。为了兑现熊心的约定,他与谋臣计议后说: “巴、蜀也是关中之地。”遂将刘邦封于该地。巴蜀两郡约相当于今四川省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翻越关中南部的大秦岭才能通达,自古蜀道艰难,秦朝把贬谪流放的人迁于蜀地,这一分封明显带有贬斥、打击之意。刘邦无奈,遂以重贿打通关节,求得了陕西秦岭之南的汉中之地,项羽封他为汉王,让建都于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西南南郑县),允其带三万之众进汉中。项羽的士卒几乎全是楚人,有思乡之念,项羽本人也宁愿建都于故土,因而没有称王于关中的打算,为阻塞刘邦经关中东向出关的通道,项羽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位降将: 他把咸阳以西之地划归章邯,立其为雍王,让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把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划给司马欣,立其为塞王,让建都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把陕西北部的上郡之地划给董翳,封其为翟王,让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东北)。司马欣曾是秦国栎阳狱吏的属员,早年项梁被官府追捕时他受人之托徇情了结此事,有恩于项梁,都尉董翳曾劝章邯降楚而有功。项羽的三秦之封了结了自己的某些人情,又为阻塞刘邦东进安置了如章邯这样善战的对手,表面上也实现了秦人治秦的形式,自以为是非常妥帖完满的安排。
  通过四王之封解决了刘邦与关中问题后,项羽在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和江苏省、安徽省的部分地区为自己的封地划定梁、楚九郡,建都于彭城。古代楚国有南楚、东楚、西楚之分,项羽所建都的彭城地处西楚,他本人有诸侯王的霸主地位,因而自称为“西楚霸王”。因为他的地盘兼及梁、楚,相应的诸侯王领地就必须调整变化: 他把魏王豹改封为西魏王,领有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之地,让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他封自己的先锋部属英布为九江王,建都于六(今安徽省六安县北)。另外,熊心所派的将军共敖攻击地临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