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水应变能力,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就收。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看通了官场,作《五知先生传》,说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无疑是临渊纵马。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成仇。

  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所以最好是事业爱情两不误。北宋词人秦少游的笔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仅是对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如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

  人世间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愿本不只是孟子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孟子能够保持它罢了。

  “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想名又想利;没做官的羡慕当官的权势,而做官的又羡慕不在官场上的人潇洒自由。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工;想挣钱又想休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

  活着,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求,也是完全正当的欲求,谁不想活着?“义”即道德义理也是人类的欲求,人人都有道德上的价值,人格上的尊严,这就是人所本有的“良知”。但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决不能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这两种不同的“欲”,有价值上的本质区别,因而才有这样的选择。这完全是一种自我选择,其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是有内在根据的,这就是情重于欲。有情才有义,谓之“情义”,这是人之所以尊贵的内在根据,也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如果为了活着而牺牲生命的价值,就是“无义”之人,人而“无义”,是一种最大的耻辱。

  从利、义的选择到生活方方面面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是考验。至少决定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诸葛亮治理蜀国,什么事都亲自过问,杨容曾经劝谏他,说:“作为丞相,您治理方面应有体统,上下不能侵犯。”诸葛亮不听从。蜀国虽然得到治理,可是自己却费心劳神而丧生。虽然责任感太重,以致于尽心努力去做,却实在不能得到最好的治理,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妙用。不仅从政是这样,用人也是这样。要看到别人的优点,用人的过程就是选优弃劣。

  作为高层领导来说,只需要挑选中层干部,提拔任用,至于下面各级基层官员的提拔与任用,应由他们处理,不宜详细过问。过问就是侵职,就不懂选择与放弃的道理。

  据史书记载,有一天,元顺帝在欣赏宋徽宗的书画。称赞不已,而奎章阁学士进来说:“徽宗是位多才多能的人,惟独一件事没有才能。”顺帝问什么事,他回答说:“惟独不能当皇帝。他身体受侮辱,国家受破坏,都是不能当皇帝所造成的。凡是当君主的,重要的就是能当好君主,而徽宗却不是这样的。”

  又有《北窗炙裸记》中周正夫说:“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一个做帝王的人,只要当帝王就够了,一个做宰相的,只要会做宰相就行了,所以仁宗在史载中称他为明君,而历史称丙吉为名相,就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的例子。

  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明白,什么该取就毫不犹豫地获取,什么该舍的就毫不犹豫地放弃。  
如何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

  求索才能得到,当然求索有一定的标准,不能违背人性的需要。要想成为一个超古越今、顶天立地的圣贤豪杰,只有从强烈的文化意识里,从坚强的历史意识里,培养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从人性的觉醒,从理性的觉悟里,树立起超人的人格与道德,使人能成人、使人与禽兽有所区别,这也就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所在。

  从中国历史文化上看,这种刚健精神、积极精神,既是儒家精神,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历代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的主流,而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之所以能绵绵不绝,实在是有赖于儒家思想起了砥柱作用。每当社会处于危险时期,儒家思想总能力挽狂澜,起弊振兴。有人认为从宋代以后,中国民族之所以衰落,就是真正的圣贤豪杰不多,使得人们丧失了祖先发扬光辉的古代中国精神。从知识阶层来说,也丧失了古代儒家的真正精神。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种现象很普遍。世界著名的走钢索人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索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他都只是等待。”他就是以这种态度来走钢索的,每一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死了,令人不可思议。后来也是走钢索名人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三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这次可能掉下去”。他时常问太太:“万一掉下去怎么办?”他把很多精力用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用在走钢索上。

  保罗·盖蒂对自己充满自信。创业之初他就接了一笔订单,许多人对他表示怀疑,6个月他能生产那么多飞机配件吗?盖蒂没有犹豫,他挑选了50名同样充满自信的优秀工作人员,送他们接受严格的训练和学习,同时制造工具的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不久,50名培训人员回来了,10套工具也准备就绪。生产开始的时候,6个月的期限还未到呢。开工之后,盖蒂几乎每天都和工人生活在一起,在他的领导下,工人们的生产效率竟是其他同样机型飞机制造工厂的10倍……

  当人们问及盖蒂成功的秘诀时,他说:“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应该坚信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主见,对成功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态度。不要满足于已拥有的成绩,局促于自己熟悉的范围,也不要迷信权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