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文学奖]第6届-熊召政:张居正-第2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在律虽编氓小吏,匿丧有禁。惟武人得墨绫从事,非所以处辅弼也。即云起复,有故事:亦未有一日不出
     国门而遽起视事者。祖宗之制何如也?事系万古纲常、四方视听。惟今日无过举,然后世业无遗议。销变之道,无逾此者。臣吴中行伏拜。
     吴中行刚念完,赵用贤便从袖筒里摸出两张笺纸来,言道:“愚弟的具疏只是一个草稿,尚未写成手本,索性也念给大家听听。”说着,把笺纸抖开来,清咳一声念道:
     臣窃怪居正,能以君臣之义效忠于数年,而陛下忽败之一旦。莫若效仿先朝杨博、李贤故事,听其暂还守
     制,刻期赴阙。庶父子音容乖暌阻绝于十有九年者,但区区稍伸其痛,於临穴凭棺之一恸也。国家设台谏,以
     司法纪任纠绳,但曾士楚、陈三谟二臣,竟哓哓为辅臣请留,实乃背公议而徇私情,蔑人性而创异论。臣愚窃惧士气之日靡,国是之日非也。
     赵用贤草拟的这道疏文,看来还没有呼应成篇,但听得出来,比起吴中行的那一道折子,言辞更为愤怒。这也是官场上论争的套路,先温和后激烈。就朝廷的大是大非问题发表政见抨击当道弹劾权贵,这本是士林清流的传统。尽管进言者往往遭到贬谪甚至丢掉性命,可是仍有人会这样去做。因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挺身维护“道统”者,若能九死余生,往往都会变成士林景仰的人物。今日与座的七个人,都是意气相投的中青年士子,满脑子都是立言立德立名的书生意气,因此,他们对张居正夺情同持异议本是意料中事。艾穆在这群人中年纪最大,城府也深一些,他把那两道疏文拿过来又看了一遍,然后问吴中行:
     “你这道折子何时送上?”
     “明儿一早,我就到午门前递折。”
     大凡官员递折都交由通政司转呈,但这样就慢。如果急投,则官员自己到午门前投递,在此守值的太监就会立刻送进乾清宫。若守值太监不肯,官员就于此敲登闻鼓。鼓声一响,整个紫禁城都听得到。
     “那么,汝师兄的折子也就随后跟进了?”艾穆又问。
     “是的,最迟不过后天。”赵用贤答。
     “你们二位想过后果没有?”
     “想过,”吴中行回道,“最坏的结果,只不过是被逐出京城而已,但我想尚不至于。”
     “为何?”
     “皇上还小,不知道夺情的后果,如果我们把道理讲清,皇上或许采纳。”
     “如果采纳了当然皆大欢喜,若没有采纳呢?”
     “再上折子。”
     “谁上呢?”艾穆语气森然,善意讥道,“如果你被锦衣卫缉拿,你还能上折么?”
     “那……”吴中行语塞。
     赵志皋眼瞧着气氛不对,便道:“和父兄这是危言耸听,小皇上与李太后向来关注清议,事情尚不至于坏到这种地步。”
     吴中行愤然把桌子一捶,发誓般嚷道:“就是坏到这种地步,我吴某也在所不惜。”
     “如此甚好!”艾穆眉毛一扬,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言道,“子道兄,如果你和汝师兄两道折子上奏,尚不能让皇上回心转意,这第三道折子,就由我艾穆来上。”
     “还有我。”沈思孝立即补了一句。
     吴中行本是性情中人,见艾穆与沈思孝肯站出来与他们呼应,已是激动万分,便大声呼唤店伙计再大壶筛酒上来,七个人意气风发连干了好几杯,艾穆趁着几分醉意,提起嗓门说道:
     “你们翰林院这班文臣,都是诗词歌赋的高手,今日趁着酒兴,我也斗胆班门弄斧,填一阕词来献丑。”
     众人听罢一起拊掌欢呼,吴中行吩咐店伙计搬来纸笔墨案。艾穆趋上前去,拣了一管长锋的羊毫,饱濡浓墨在纸上写下墨气酣畅的三个行书大字:金缕曲。
     接着笔走龙蛇,纸上竟腾起风雷之声:
     散发走通衢,问今日,燕市悲歌,何人能续?国遇疑难风乍起,忍看乱云飞渡。待我辈,振臂一呼。残漏
     荒鸡听夜角,太平岁,依旧有城狐。景山上,红叶疏。
     耿耿襟抱愤难诉,怅长空,月沉星隐,更无烟雨。幸有儒臣疏两道,胜却万千词赋。开尽了,世人眼目。
     明日帝都腾侠气,扶社稷,方为大丈夫,何惧怕,雁声苦。
     写罢,艾穆又用他亢急的湘音吟诵了一遍,虽是急就章,倒也写尽情怀,众人无不叫好。吴中行朝艾穆一揖,言道:
     “蒙和父兄鼓励,明日一早,我就去午门投折子去,我还留下一个副本,待把折子投进大内后,再去纱帽胡同,把副本送到首辅手中。”
     “你为何要这样?”艾穆问。
     “明人不做暗事。”
     吴中行说着,又嚷着要酒。赵志皋看他似有些醉了,便劝阻不要再喝了。双方争执不下,一直闹到夜深散去。
      








张居正·金缕曲 熊召政著
第二十六回 说清田新官三把火 论星变名士一封疏




     一连几日,京城各大衙门都处在亢奋与骚动之中。却说在天香楼宴聚的第二天早上,吴中行果真把那道《谏止张居正夺情疏》携到午门投到大内。就在当天下午,性急的赵用贤也把疏文誊正跟着投进。小皇上在西暖阁读罢两道疏文,再也不用请示太后——因为太后早把主意出给了他,为了不担“妇人之仁”的名声,他即刻传旨“着锦衣卫拿了,枷拷示众。”当天夜里,锦衣卫缇骑兵就把吴中行、赵用贤两人从家里逮出来投入镇抚司大牢,第二天一大早,又给他们各戴上四十斤的铁木枷一副,押到午门前跪地示众。
     几乎就在同一天,张居正的《乞恩守制疏》在最新一期的邸报上全文刊登。这是一篇长文,虽然孝子之情哀溢于纸,但请求守制的语气并不十分坚决。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张居正迫于反对派的压力而作出的敷衍。同一期邸报上,还有皇上的两道任命更令人注意。一是任命王国光接替张瀚出任吏部尚书;二是他空出的户部尚书一职,由蓟辽总督王崇古担任。他们两人都是因张居正的推荐而履任新职。推荐他们,张居正确实动了一番心思:王国光既是心心相印的政友,又是难得的干练之臣,且还是谙熟财政的理财高手,他主政户部五年来,朝廷赋税收入年年攀升。这样的专才循吏,实属难得。但若让他在户部职上久任不迁,虽无悖于朝廷用人之道,却有负于朋友之情。政绩斐然不能升官,谁还肯替朝廷效命?吏部与户部虽同属二品,但吏部毕竟是六部
     之首,文官至尊之位。如今让王国光继任,不但对他是一种奖掖,而且也不用担心大权旁落。再说王崇古,万历四年因戚继光部发生的“棉衣事件”而受到牵连,他的精神一度萎靡不振,宦途也受到影响。那次事件发生不久,兵部尚书谭纶就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按张居正最初的想法,王崇古是理所当然的接任者,但这时候,如果让挂兵部尚书衔的王崇古到部主事,势必引起人们的诟病与非议。于是,张居正改推南京兵部尚书方逢时接替谭纶,王崇古职位事权不变。尽管此前张居正已把王崇古的外甥张四维提拔为辅臣以示安抚,但王崇古仍觉得自己有些受屈。张居正也认为王崇古是有大功于朝廷的良臣。隆庆五年,正是由于他大胆建议接受当时最强大的蒙古部落首领——俺答封贡的要求而创立互市,一举解决了数十年与蒙古部落的边界战争。因此,无
     论从功绩名望与才干哪一方面讲,王崇古都应该成为部院大臣。如今“棉衣事件”已过去一年时间了,人们对于它的记忆已逐渐淡忘。张居正遂决定推荐王崇古膺任户部尚书一职。让一位指挥干军万马的边帅来当锱铢必较的财政大臣,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此安排,正体现了张居正的高明之处:其一,经过五年的拨乱反正及规划谋略,朝廷的财政制度大致上已趋完善。王崇古履任后只须谨守章程办事,即可控制局面;其二,皇上已批旨允行在全国展开清丈田地,这一工程被张居正视为涉及社稷安危的头等大事,执行起来必然要触动许多势豪大户的利益,而受到种种阻拦。一般文雅儒臣,难以担此重任。王崇古征战多年,早练出了坚如磐石的杀伐之心,由他出掌清丈田地之责,便可以排除险阻威慑群小。再加上王国光掌吏权,一些与势豪大户勾结的地方
     官吏想玩弄伎俩破坏清丈田地工作的进行,亦难逃他的法眼,有这样两个股肱大臣共襄此事,则不愁清丈田地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