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文学奖]第6届-熊召政:张居正-第2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殷正茂深得张先生器重,”冯保说着摇头一笑,拿眼觑着朱翊钧,赞道,“也难怪,殷正茂的确是难得的干才。广西荔波县剿匪,李延剿了三年,把土匪从一万剿成了十万。殷正茂甫一到任,三下五除二就把匪首生擒了。他到南京任户部尚书,首先就倦出两间大房子,把那些有头有脸的势豪大户请来,好酒好菜招待,吃饱喝足,当场就铺开纸笔墨砚,要每个人立下字据认领各自名下的子粒田征税额度:有人知道殷正茂翻脸不认人的秉性,当场签字画押。有人不信邪,把笔一丢,拿班做势想拍屁股走人。对不起,殷正茂一声令下,当即涌出一大队兵丁,将这些簪缨贵族团团围住,殷正茂脸一拧就变成了阎王,他恶狠狠说道,‘子粒田征税是皇上主意,我殷某人替皇上执法,你们谁敢放肆,莫怪我对他不客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你们名头再大,也是天子的臣民。子粒田的税银谁敢不交,我就封他的宅子。我殷某跟土匪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怕过谁?’说毕,扬长而去。把闹事的大户们都关在那两间大屋子里,每餐只给一小碗发霉的糙米饭和一瓢有盐无油的老白菜帮子。这些锦衣玉食之人,哪受得了这般折磨?不出三天,个个都乖乖地签字画押。原来,据北京户部统计,南直隶的子粒田税额,能征到七十万两就很不错了,殷正茂到任,却征到了九十多万两。”
     “这个殷正茂还真有两下子,”朱翊钧眸子一闪,感慨道,“张先生用了两个户部尚书,南部殷正茂,北部王崇古,都是带兵打仗的总督出身。这种人办事,都是杀气腾腾的,也惟有这样的人,才可以为国家理财。”
     “是啊,”冯保咽了一口唾沫,说道,“老奴猜测,殷正茂这道折子,一是表功,二来是塞人家嘴巴的。”
     “此话怎讲?”
     “殷正茂为征税,几乎把南直隶的势豪大户得罪完了,他也知道这个后果。若皇上就此事给他一道嘉奖,等于是帮他开脱了。”
     “这倒也是,”朱翊钧微微点了点头,下旨道,“大伴,你让内阁就按你说的意思,拟几句嘉奖的话,也不要褒得太过,让勋戚们看了寒心。”
     “是。”
     朱翊钧接着又拿起第三道折子,问冯保:“潘季驯请求拨款,可是预算内的例事?”
     “不是,是新增拨款。”
     “既是新增的,暂且压一些日子,等张先生回来后再行处置。”
     “万岁爷,这样恐怕不行。”
     “为何?”
     “治河事大,一等几个月,恐怕误事。”
     “那怎么办?”
     “是不是请内阁先拟个票,皇上再定夺:”
     “不行,”朱翊钧立刻表示反对意见,“现内阁四位阁臣,两位新的,两位老的,谁有能力单独秉事?小事他们可以处理,大事还须张先生秉断。昨日,礼部就接待朝鲜使者一事上折请示。吕调阳批了一个‘依常例办事’,这个拟票不等于白拟的?常例,常例是个什么例,人家使者是来谈封贡事宜,同平常觐见求商等使者大不一样,你这个常例又如何一个常法?要是张先生票拟,就不会这样空洞无物。他会把如何接待,如何赐宴,如何赠送礼品等等事宜说得一清二楚,咱一看,就知道如何处置。吕调阳倒好,干巴巴一句话‘依常例办事’,他倒省心,却难坏了我这个当皇帝的:依朕来看,这些阁臣,都只能办些小事。”
     朱翊钧提起葫芦根也动,说着说着竞生气了。冯保也顺着他的竿儿爬,言道:
     “吕调阳学问好,但为人迂阔。”
     “岂只是迂阔,是糊涂。你到内阁传咱的旨意,张先生归家葬父期间,一应大事等他回来决断,实在等不及的,就六百里加急送给他处理。”
     “这个办法好,皇上英明。”
     冯保心下知道皇上对张居正依赖惯了,就像一个依靠拐杖才能走路的人,如今没了拐杖,他也就迈不开步。但这话不能明说,说了会伤害皇上的自尊心。因此他只能高颂“皇上英明”。皇上偏又相信自己真的英明,继续补充言道:
     “像潘季驯这样的折子,就是大事,就应该即刻传给张先生,随到随传,不得延误。”
     “老奴马上办理,”冯保想了想,又说,“让张先生随时条陈奏事,于皇上于朝廷都是有利之事,但也有一个问题应解决。”
     “什么问题:”
     “内阁之印,张先生不能携在路途,他奏事若无印信,沿途邮驿则按平常官府移文处理,岂不误事?”
     “这倒是。”朱翊钧在这些小事上脑瓜子转得很快,立马说道,“朕赐给张先生一颗银印,凡盖此印者,即是直接传到我这里的密谕,任何人不得延误。”
     “如此甚好。”
     谈了这半晌公事,在大案台后头正襟危坐的朱翊钧有些倦了,这会儿站起身来,在阁中踱步伸懒腰。早有西暖阁答应觑空儿送了茶点进来。朱翊钧喝了一小碗莲子羹,也给冯保赏了一碗。用过茶后,差不多巳时过半,春日温煦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射到那株绿芍药上头,愈觉娇翠欲滴,嫣然可爱。朱翊钧指着绿芍药,问冯保:
     “大伴,这株花好看吗?”
     “好看,”其实冯保一走进西暖阁时就看见这株绿芍药了,他关注的不是这株花,而是栽花的盆子。此时他伸手摸了摸花盆,笑道,“花好,盆子更好。”
     “大伴有眼光,”朱翊钧笑道,“这只均窑盆子,是从棋盘街骨董店里买回的。”
     “谁买的?”
     “孙海。”
     “啊,老奴正想问一件事,昨日孙海到内库宝钞库领了一百六十两银子,他只说是皇上要的,却又不肯说拿去做什么,原来是买这只盆子。”
     “这盆子是难得的骨董,栽上绿芍药,摆在这西暖阁中,增色不少。”
     “好是好,只是宝钞库的钱不够啊。”
     “朕又没怎么花钱,怎的不够?”
     见朱翊钧一脸狐疑,冯保只得耐心解释:宝钞库的钱属于皇上的私房钱,其来源主要是一些皇庄与矿山的榷税收人,如各地的金银铜锡矿,都由皇上派太监前往坐镇督办并收取榷税。近年来,各地开矿虽然数目不少,但收益甚微,税银收入大幅减少,再加上宝钞库最大的进钱户——宝和店前年被划到李太后名下。因此,宝钞库每年的各种进项大约只有十几万两银子。这些钱被皇上用来作为嫔妃的脂粉钱,身边内侍的赏钱等各样小宗开支。前几年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懂得花钱。所以,宝钞库存的进项多一点少一点也无所谓。这一二年来,皇上懂得花钱了,他虽然还没有嫔妃,但赏赐内侍买东买西每天都在支出,立马就显得用度不够。
     听完冯保的解释,朱翊钧老大不高兴,咕哝道:“难道朕花几个钱,就只能在宝钞库支取?”
     “是呀,”冯保小心回道,“这是老辈儿传下的规矩。武宗皇帝爷花钱最大方,一高兴就给人赏赐,宝钞库的钱,只够他应付半年的。”
     “剩下半年怎么办?”
     “还不是到处挪借,想办法扩大宝钞库的收入。”
     “他就不能下旨调太仓银?”
     “太仓银是国库,其银两用于军防漕运学校官员俸禄等国事,钱可不好随便调出的,每调用一笔银两,得有正当理由。你的父亲隆庆皇帝登基时,曾下旨调十万两太仓银给嫔妃制作头面首饰,结果导致百官强烈反对,户部尚书马森还愤然辞职。”
     “这么说,当一个皇帝,用钱还受限制?”
     “是。”
     “那.张先生这几年推行财政改革,国库收入大幅增加,现太仓里存有几百万两银子,咱这个做皇帝的,还无权动用?”
     “不是无权动用,而是要有名目。”
     “你现在就到内阁传旨,要太仓划二十万两银子到宝钞库。”
     “用何名目?”
     “名目嘛,”朱翊钧眨巴眨巴眼睛,气咻咻说道,“朕大婚之后,还没有给宫中一应内侍施舍喜钱呢。”
     冯保顿时笑得像个弥勒佛:“万岁爷这理由正当。”他本是个爱钱如命的主儿,皇上变着法子弄钱,他正好从中捞外快,哪有不高兴的?当下辞了皇上回到司礼监值房,一路上盘算着如何去内阁传旨。









张居正·火凤凰 熊召政著
第 五 回 颁度牒大僚争空额 接谕旨阁老动悲情




     自张居正告假南归,内阁并不因为他的不在而变得冷清,相反,这密勿深禁机枢之地,较之往日却要闹热得多。一来是新增了马自强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