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 作者:汤晓丹、蓝为洁_2-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

  中国有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得到了精神上更丰厚的回报。

                不幸骨折

  大儿子与同学一起滑旱冰时,不慎骨折。我没有责怪他。当时,报上正红红火火地宣传陈中伟医生断手再植。凑巧那天正是陈医生用夹板为他固定受伤的脚。陈医生还让我从透视镜里看骨头断裂的地方。我们临走时又叮嘱:“回家后垫高脚平躺,不能移动夹板的带子……”

  回到家,我本来想说他几句,转而一想,滑旱冰也不是坏事,摔跤更不是他愿意的,便改口说:

  “妈妈年轻的时候,学过滑旱冰,你先问问我,我会告诉你如何起步、站稳、保持重心、停步……即使摔倒,也不会骨折。”

  沐黎笑了,想不到妈妈还懂这些。

  我趁机说:

  “我刚进电影厂时,才17岁,住在集体宿舍。星期天到大食堂跟着几个年轻人学,他们教我溜冰知识,我很快学会了,还没有摔过。”

  大儿子似乎忘了伤痛,还笑起来。这时,小儿子回家,我告诉他哥哥跌坏了脚。如果他以后想玩,我教他,还答应送他们每人一双旱冰鞋。我还拿了《王若飞在狱中》那本书,一句一句读给沐黎听,鼓励他和疼痛作斗争。

  刚拆夹板,双腿还无力支撑身体行走时,就碰上初中入学考试。我对沐黎说:

  “你不用犯急,明天我们早点起床,吃了早餐,我背你去考场。”

  沐黎笑哈哈地问:

  “妈妈,我这么大,比你还高,你背得动吗?”

  “走着瞧,儿子再大,妈妈也背得动。我走慢一点好啦。”我信心十足地回答。

  沐黎更有兴致了:

  “妈妈,你就不知道,走得越慢,会越累。”

  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话,不知怎么,我却悟出了深刻的含义。是呀,人活在世上,总是要走路的,不走,会失去一切;走得慢,会累得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准方向快步向前。

  正在这时,他的同班好友王伟提着一盒点心来看他。那时,小朋友带点心看小朋友很罕见,王伟见我有点吃惊,主动说:

  “我的母亲喜欢沐黎,让我带来的。”

  第二天清晨,王伟来背他去了考场。我不放心,也一直在教室外操场上等候。结果沐黎成绩名列前茅。

  儿子骨折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严重时期。汤晓丹在连树皮草根都被饥民当饭吃的山东外景地。家里发生意外,我们没有告诉他。以后儿子也学样,碰到麻烦都不让父母操心,两代人互相体谅。

  汤晓丹今年已88岁高龄,不免常生病住院。两个儿子不放心,每次来电话都会说:

  “如果家里发生什么事,不能瞒着我们……”

  我心里明白,他们是担心父亲,担心我会像以前那样,苦痛、麻烦都自己承担着。所以我爽朗地对他们讲:

  “现在,家里生活得比任何时候都自如,我与你们的父亲还能各有追求。虽然人在医院,三天两头打吊针,不时服药,但都不是致命绝症,你们专心自己的事业,不要牵挂父母……”

  我们两代人都懂得互相照顾。有时,我剪辑电视剧和写稿子有了额外收入,总要买些东西寄到国外,还定时寄中文书。邻居笑着说:“别人都是从国外往这里寄,你倒是从这里往国外寄。”

  “是呀,我乐意这样。”

                 零用钱

  我出生在重庆,家里兄弟姐妹8个,我是老大。抗日战争爆发,父亲所在的单位裁去川籍职员,空缺让外省流浪者补上。家里没有正常收入,我们读书,当然不会给零用钱。萧规曹随,我也从不给儿子零用钱!

  我的妹妹是我负担到大学毕业的。她第一次有了收入,便给沐黎、沐海各寄5元,写明由他们自主支配。几天后,小儿子突然说:

  “妈妈,我们游泳队有运动鞋卖,老师说比体育用品商店便宜。我想用阿姨给我的钱去买。”

  稍后,他又补充说:“不过不够。”

  我还没有表态,大儿子就抢着说:

  “你把我的5元加上就够了。”

  弟弟穿上新鞋,哥哥也乐开怀。难得一笔零用钱,增加了兄弟情、手足爱。

  岁月匆匆,眨眼到了90年代初。沐海在澳洲指挥音乐会,邀请父母去旅游。我只在电话里说了一句:“如果你哥哥全家也能去就好了。”

  小儿子马上顺着我的心意给哥哥去了电话:

  “父母老了,很想念你们,我邀请你们全家四口来澳洲旅游团聚,所有费用由我出。”

  那次相隔十几年的三代大团圆,沐海共花4万多美金。我总觉得,这是小时候“5元零花钱”的感情延续。同样,父母亲情在儿子心里也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父亲有病,他们都争着寄物寄钱来,我则表示:

  “我们不缺钱花,病了有劳保。钱汇来,也是存银行,不会兑换。与其存在我这里,不如存你们那里,我更安心。”

  我们一如既往互相关心。

                情暖人心

  1954年后,我家住房宽了。小儿子的课外活动小组在我家客厅活动。小同学们都很懂事,保持室内干净。有天晚上,我扫地时,发现地板上有碎玻璃,仔细察看,发现一只玻璃果盆没有了。第二天清晨,小儿子才告诉我是小朋友不当心打破了。我没有责备他,只是说:

  “这几天,你和哥哥千万不能赤脚,玻璃屑很难一两次扫干净。”

  事情过了好久,我发现那个打破果盆的小朋友不再来我家了。一次在路上凑巧碰到他,我便主动问他:

  “怎么不来我家做功课呢?汤沐海也需要你的帮助。”

  他的畏惧终于消失了,从此与沐海很要好,直到读中学时才分开。十年动乱开始以后,我被安排去崇明农场劳动。那个小朋友在来往的轮船上工作。在一次回程途中,他给了我一个布袋,我忐忑不安,脱下劳动外衣罩住布袋。回家反锁上门,才打开,原来是几只崇明大蟹。我的鼻根发酸,眼泪簌簌往下掉。

  那时,不论何人,随时都可以来我家查问。为避免麻烦,我们只能到后半夜不开灯煮蟹吃。就洒点盐,其他什么调味品都没有,我们却是狼吞虎咽。说也奇怪,那次蟹味却长留至今,余香不散。因为蟹味里还包含着两代人的深情厚爱。而今,沐海出国已十几年,他的同学还经常来看我们,情暖人心。

               《星火杂志》

  《星火杂志》是苏联真理报社出版的俄文画刊,订费虽贵,但我们一直订,因为每期都有好几幅古典的和现代的名画,可以让喜欢画画的大儿子仔细看,培养他的形象思维能力。我还为他买了画架,让他学会站着观察,站着画。本来,我将画架放在他们向南的住屋里,后来发现,他把画架移到向北的书房了。我打扫卫生时问:

  “你怎么不在自己屋里画呢?”

  “我发现朝北的屋子光线变化不那么快,适宜绘画。”儿子回答。

  我明白年幼的儿子在自学绘画时,还学会了琢磨更多的东西。

  汤晓丹从旧书店买回《俄罗斯博物馆的绘画》。虽是旧书,但比新书还贵。上面全是名人名画,还有反映名画创作过程的素描。有一幅大画家列宾画的《托尔斯泰在写作》,沐黎更是兴趣浓厚,他一直照着画,还能背着画出来,与原画并无大异。

  我带两个儿子去上海译制片厂看电影《画家苏里柯夫》。它不仅描述了苏里柯夫的绘画经历,还有很好的音乐。两个儿子看得津津有味。回家路上,沐海嘴里一直哼着它的主旋律,沐黎则说:

  “我们那本《俄罗斯博物馆的绘画》里就有苏里柯夫画的人物素描。”

  我乘兴鼓励他:

  “你好好画,将来也会成为名画家,去苏联博物馆看看真品。”

  我的话还真的成了现实。1984年,沐黎在英国随苏联旅游团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真的去了博物馆仔细看了真品原画。

               不负老师重托

  沐黎的图画课老师庄文华发现沐黎有天赋,就更加着力地培养他。庄老师多次把沐黎的画送区和市少年宫参展;把他的铅笔画《骑马上北京》送《新民晚报》发表;把《为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健儿喝彩》送《解放日报》发表;利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