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5年第06期-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群的天鹅、黑颈鹤、绿翅鸭、灰雁及各种鸥鸟就会麇集水面。早在1980年代初,它就被辟为候鸟自然保护区。除了欣赏大自然神奇隽永的图画外,马立鹏更多地抱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心,去辨认,去了解它。
  在甘南草原上一个藏奇纳秀、风景迷人的则岔石林,马立鹏也是如此。
  则岔石林是一个巨大的沟系,位于洮河之畔的
碌曲县东南约80多公里处。它是自然女神的鬼斧神工雕刻而成的。站在沟口,驻足远望,只见蔚然成阴、高高耸立的云杉树拱卫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巨石峻岩柱地擎天,嵯峨有致,形态各异。有的像静立的猿猴,有的像仰天长啸的雪豹,有的则像踽踽而行的企鹅,有的却像抚须沉思的老者……沟内,除了苏门羚羊、雪豹、林麝、岩羊、甘肃马鹿、猞猁、蓝马鸡、金雕、水獭、兀鹫等众多的野生动物外,它还是不可胜数的植物王国。就在这里,马立鹏勤观察、勤记录,贪婪地吮吸着其间不为人知的养料,作着密密匝匝的研究。
  果不其然,后来,马立鹏主持完成了这一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型规划项目——“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在那些年头里,马立鹏两条腿走路,不仅完成了自己担负的各种科研项目,还修完了专科和本科学业,弥补了先前学历上的不足,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因为他有野外工作的经验,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可谓驾轻就熟,理论与实践严丝合缝。反过来,运用于具体的大型项目上时,又焕然一新、得心应手。
  同时,马立鹏也由一个初期的调查队的技术员,迅速被破格晋升成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这在当时人才济济的林业勘察设计院,算得上一件轰动的新闻。
  这些栉风沐雨的日子,被马立鹏总结为“务实的岁月”。
  
  五
  
  因了马立鹏的突出成绩,他被提拔为勘察设计院“总体调查队”的负责人。
  他从调查队、造林队一路走过来,所以对森林资源的情况熟稔于心。一旦肩负了总体队的工作,各类项目源源不断地摆在他的案头。这期间,马立鹏的科研成果如繁花盛树,频频绽放。他的论文也频发在相关专业的顶级刊物上,数量亦甚。
  借着项目,马立鹏一次次地离开省城兰州,踏上荒无人烟的密林和荒漠深处。他结了婚,有了一个心爱的女儿,一个温馨的小家庭。但他顾不上去享受温情,仍旧骨头坚挺,走进罡风厉雨里,去丈量大地,亲吻绿色。
  1995年,马立鹏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甘肃省沙漠化土地普查报告”。该项普查采用了先进的航天遥感技术——美国陆地卫星TM星像遥感与地形图实地调绘、调查相结合的综合调查方法,首次系统查清了甘肃省沙漠化土地的现状、分布规律,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后经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技术鉴定,认为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于1997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2000年,马立鹏又主持完成了国家林业局下达的“甘肃省荒漠化监测研究”(32个县、23万平方公里)项目,并屡获殊荣。
  这项课题依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规定,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Thomthwaite方法,首次划定了甘肃省荒漠化气候类型分布区,确定了甘肃省荒漠化潜在的发生范围;研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荒漠化监测、分类和评价指标体系;首次采用抽样理论、3S(GPS、GIS、R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按大、中、小三个尺度,全面查清并定量描述了甘肃省荒漠化发生的范围、分布面积、强度及发展趋势,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荒漠化监测中的成功运用。
  该项研究曾名噪一时。因为与常规的调查方法相比,它节省了50%—80%的人力,提高工效70%,节约经费达3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项成果为后来进一步实施荒漠化监测,特别是为建立我国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打下了基础,为甘肃省荒漠化治理及防沙治沙规划的制定,以及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今,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在甘肃省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0年,马立鹏主持完成了国家绿化委员会立项的“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一甘肃省白银市规划”项目。
  该项目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确定的12个试点城市之一,是西北五省干旱区城市类型的代表。城乡绿化一体化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的标志,此类规划在全国尚属首次。“规划”在充分挖掘白银市自然和人文潜力的基础上,引入了城市林业的独特理念,将城市园林与乡村森林融为一体,让城市坐落于森林之中,建成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园林体系。
  2001至2002年,马立鹏再次担纲,主持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立项的、目前甘肃省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最大的外援项目——利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日圆贷款的“甘肃省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该项目是中国北方三省(甘肃、宁夏、内蒙古)利用外援进行的重点风沙区治理工程的组成部分,项目布设在西北的重点风沙地带——河西走廊地区。它不仅是西北风沙线的主要所在地,也是重点沙源区。后来,此项研究的建议书通过了中国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论证,并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已于2004年正式启动。
  2002年,国家科工委,国家荒漠化监测中心组织各地专家,进行《资源一号卫星在我国西部荒漠化地区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示范》这一重点项目。马立鹏再次衔命,担纲其中一项紧要的子课题——“资源卫星一号在甘肃紧塔沙漠绿洲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中的遥感应用示范研究”。
  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99年10月14日发射的第一颗自行研制的资源卫星。它改变了我国在资源卫星领域的空白,改变了我国长期使用国外卫星数据(图像)的状况。当时,这一课题就是迫切需要对资源卫星图像在荒漠化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以利于卫星影像的推广应用及后续星的改进和提高。该研究课题在充分挖掘资源一号卫星数据应用潜力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验证,得出了该卫星具有与美国Landsat—5TM影像同样的技术性能,可以和GPS、GIS相配合,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的结论,探索总结了应用方法及效果,提出了后续星改进与提高的环节。该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数字林业”的发展和现代遥感技术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97年,马立鹏主持完成了“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林业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二期工程规划设计”、“松鸣岩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六盘山固原县水源涵养林建设总体规划及三期工程作业设计”等项目。
  2002至2004年,马立鹏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及国家林业局下达的“甘肃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1996—2000年)”、“甘肃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规划(2001—2010年)”等项目。
  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大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它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人民群众生产发展条件,从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78年11月25
日做出的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现在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市县(旗、区),总面积为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从1978年开始,计划于205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共需造林5。34万亩,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使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而甘肃境内,又是这项跨世纪工程的重中之重。
  目前,虽说甘肃省已圆满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一、二、三期工程建设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