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算品三国-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瘛6杂谘钚蓿瞪本蜕保皇秩恚馐且蛭乱院蟾稍げ茇Ш筒苤仓涞乃梦恢P碡蛙鲝《级宰约河写蠊Γ懿倬挂卜澄耷椋袅怂恰U舛际侨衔宰约河泻Φ模蔷投圆黄穑澳腋喝耍闳烁何摇绷恕
陈琳替袁绍作檄文,把曹操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曹操却没有杀陈琳,还让他进了自己的写作班子。这是因为陈琳有才,对自己有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宽恕陈琳一事作秀,让冀州人看到;像陈琳这样的人我都不杀,你们还怕什么?不管你为袁绍干了什么,我都可以许可他重新做人(与之更始)。可见这也是策略上的需要。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要认定陈琳是无害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量陈琳也不会兴风作浪。
魏种是曹操最信任的人,但他却去投了张邈。曹操非常恨他,声言不会饶了他。但魏种被俘后,曹操说:“惟其才也。”(他是个人才啊)“释其缚而用之”。别驾毕谌因为母亲、弟弟、妻子都被张邈劫持,逃到张邈那里去。后来被俘,曹操因为他是个孝子而宽恕了他,还用他做了鲁国相。因为他们都是老部下,原来对曹操很忠诚,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投了张邈,现在张邈已经一败涂地,不会再起来了,魏种和毕谌对曹操都是无害的,宽恕了他们既可为自己所用,又可以使自己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在策略上是大有好处的。至于边让的被杀,是因为他有才不为曹操所用,留他只能便宜了别人。
曹操屠徐州,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他的魔鬼的嘴脸暴露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个例子。他打着“复仇东征”的旗号,颇有血亲复仇的色彩,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争夺地盘的需要。不发生曹嵩一家被杀事件,曹操也是要争徐州的,不过是这件事使他找到了借口而已。他屠徐州,当然和感情冲动有关,但这恐怕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这时曹操既要对付吕布,又要争夺徐州,他的兵力和物力都比较紧张,屠徐州是为了削弱陶谦的人力物力(因为徐州百姓既是兵源、役源,又是赋税的来源),然而他却因此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恶。善恶有凭,功过昭然。曹操的复杂性格其实也不难理解。
像曹操这样心黑手辣的人,竟然在《遗令》中不谈军国大事,写出“分香卖履”那样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话来,这是为后人所难以理解的。然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却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据明人孙能传《剡溪漫笔》记载:司马光对他弟子刘元城(刘安世,号元城)说:
“昨看《三国志》,识破一事。曹操身后事,孰有大于禅代(汉朝皇帝把天下禅让给曹氏)?遗令谆谆百言,下至分香卖履,家人婢妾,无不处置详尽,而无一语及禅代事。是实以天下遗子孙,而身享汉臣之名。”
标题: 6 曹操的复杂性格(3)
内容: 司马光的意思是:曹操故意这样做,其实是把天下遗留给子孙,自己则享有“汉臣”的名声。这样看来,如果司马光的发现是对的,那么曹操的《遗令》不过是虚晃一招,用婆婆妈妈、儿女情长的闲言碎语转移人们的视线而已,可谓欺世盗名了。哪里还有什么真实?怎么能算是“说实话”?
标题: 7 能臣·英雄·奸雄·奸贼
内容: 曹操去见汝南“月旦评”的坛主许劭,大约是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曹操想让许劭给自己下一个评语,以便炒作,在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阶层中取得一些名声。但许劭一开始不想给曹操下评语,由于曹操威胁他(用什么手段威胁,今已不详),他便只好开口了。这个评语传留至今的,有三个版本:
1。    孙盛《异同杂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    《后汉书》:“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3。    《世说新语》:“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这三个版本,实际上是两个版本,《后汉书》和《世说新语》基本相同。它们何者为真,后人看法各异。张作耀先生认为《后汉书》为准,易中天则认为《异同杂语》较胜。我个人也认为《异同杂语》应为正版,因为我们可以设身处地为曹操想一下,在治世做个“能臣”固然很好,在乱世做个“奸雄”也没有什么不好。乱世嘛,你不“奸”也雄不起来。何况“奸雄”和“英雄”也没有什么泾渭之分,人嘴两扇皮,怎么说的都有。失败了,可以落个“奸雄”之名;成功了,谁又能说他不是“英雄”?曹操大约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听许劭说完后,便大笑而去。
这评语的本意应该是: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但易中天还有另外的理解:
“也可以理解为:“治理天下的能臣,扰乱天下的奸雄”。……至于是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则要看他是处在治世还是乱世,或者要看他想治理天下还是想扰乱天下。”(《品三国》25页)
我觉得后一种理解是与文势不合的。这三个版本虽属传闻异词,但文势是一样的。如果“治世之能臣”可说成“治理天下的能臣”,那么“清平之奸贼”能说成“清平天下的奸贼”吗?“治理”是一种动作,“清平”是一种状态。而且“想扰乱天下”云云也不合理,只能有人要治理天下,哪有人要扰乱天下的?就是有人真的在扰乱天下,他也不会公开承认是在扰乱天下啊。
在我看来,能臣、英雄、奸雄、奸贼等四个概念,在曹操的身上是可以相通的,这恰恰是他的复杂性格的具体体现。
曹操是“能臣”吗?
是的。在年轻时做雒阳北部尉,执法如山,不避权贵。任济南相时“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奏免其八。”“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三国志·武帝纪》)好厉害呀,这是说济南国十几个县的县令,县长(汉制:大县为令,小县为长),因为阿附贵戚,贪污腐化的,被曹操奏报朝廷,罢免了八个。济南国的不法之徒,纷纷外逃,境内的秩序非常良好。
曹操在朝廷中任司空,加强法制,广招人才,兴屯田,通河渠,使朝廷的直辖区(畿辅)秩序井然。
曹操不是“能臣”是什么?
曹操是“奸雄”吗?
是的。按照易中天的解释,“奸雄”是“奸”而“雄”者。曹操用尽奸谋独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了二袁、吕布等军阀,当然算是又“奸”又“雄”了。
曹操是英雄吗?
是的。自己吾起兵直到病逝雒阳,三十多年来,南征北战,统一北方。当然算是英雄了。
曹操是奸贼吗?
是的。他挟持了天子,专断了朝政,在汉室老臣的眼中,是一个窃国大盗。据《后汉书·伏皇后纪》说: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曹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现在解释一下:自从献帝随曹操定都许县以后,仅仅守着那个皇帝的虚位,毫无实权。宿卫宫殿的禁军,都是曹操的党羽和亲戚。议郎赵彦,曾经向皇帝陈述时策,曹操犯忌把他杀了。其余内外之人,被杀的很多。后来曹操有事到殿中朝见献帝,献帝不胜愤怒地说:“你若能辅佐我,就应该待我宽厚一些,不然的话,请你开恩舍弃了我吧。”曹操闻言大惊失色,没过多大一会就告退了。按照汉朝的老规矩,三公领兵来朝见皇帝,要由禁军架成刀阵,朝见者从下面穿过。曹操钻出了刀阵,看了看左右,已是汗流浃背。从此以后,便不敢再朝见皇帝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曹操挟持皇帝,皇帝有如囚徒,他实在受不了啦,便请求曹操“垂恩相舍”。但那像匪徒劫持人质一样,岂能轻易放你?在《述志令》中,曹操说自己并无“不逊之志”,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问题,更不用说杀死有身孕的董贵人以及害死伏皇后时,连她所生的两个皇子也被杀死了。
曹操最残暴的行为是以报父仇为名血洗徐州。此案共杀了多少人?史书记载不一。《三国志·武帝纪》说是“多所残灭”来个障眼法,显然是有意回护。《三国志·陶谦传》说是“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水经注·泗水注》说:“屠其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由是数县人无行迹。” 《后汉书》说是杀了数十万人。《资治通鉴》参考了《后汉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