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算品三国-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体推荐”,也不能“看成是集体推荐”。
当然,诸葛亮那里是有一个小圈子的,见于著录的有那么七八个人。退一步说:是不是这个小圈子的集体推荐呢?看来也不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因为刘备前来拜访,向他询问“世事”,他才乘机介绍了伏龙、凤雏。徐庶的推荐是因为徐庶已经到刘备那里去做事,在上班的时间向刘备推荐的,也都不算是小圈子的集体推荐。
标题: 49 赤壁战前的刘备“身无分文”吗?
内容: 易书在第十七集《隆中对策》中,说刘备这时“身无分文,要啥没啥。”(《品三国》158页)那么,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果真困窘到这个程度吗?
诚然,这时刘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只能寄寓在刘表处,为人家看守北大门。若说刘备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是对的,但不等于像叫花子一样“身无分文,要啥没啥”。
那么,刘备都有什么家当呢?
第一,有兵。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到柴桑见孙权,对孙权说:“豫州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这是在溃败以后收集残兵还有一万人,那么战前会更多的。
第二,有粮食和军资。这么多的兵,当然不能喝西北风生活,也不能没有盔甲和武器、车、船等。据《三国志·先主传》说:从当阳撤退时,有“辎重数千辆”(辎重车是装载粮食和军用物资的),关羽的水军“乘船数百艘”。这时刘琮的部下和很多荆州人跟着他走,刘备会新得到许多物资,但也应该有一部分是老本儿。
第三,有一批文臣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麋竺、麋芳、孙乾、简雍……等等,有了一个基本的干部队伍。
当然,这时刘备的力量,比起曹操、刘表、孙权来,是薄弱的,但也不能说“身无分文,要啥没啥”啊。如果是那样,诸葛亮所投靠的,岂非是一个“皮包公司”吗?再者说,如果一点军事力量也没有,怎么能和孙权联手共同打败曹操呢。
标题: 50 太史慈不是刘繇的部下
内容: “孙策的大气和聪明使他英气逼人,充满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
惺惺相惜,比如刘繇的部将太史慈。有一次孙策和太史慈狭路相逢,两个人短兵相接,搏斗中孙策抢到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抢到了孙策的头盔,最后不分胜负。”(《品三国》167页)
易书关于太史慈事的这段叙述,有错误。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说: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耶?’但使慈侦视轻重。”
这是说:太史慈和刘繇都是东莱郡人,二人是同郡的老乡。(东莱郡治掖县今山东莱州)。)太史慈到曲阿(今江苏丹阳)去看望刘繇,在那里做客的期间赶上孙策率兵来进攻。有人劝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觉得太史慈年轻,怕用这样的人作大将军会让善于品评人物的许劭(字子将)见笑。只是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出城去侦察一下敌情。
可见,这时太史慈只是在刘繇那里作客,并不是他的部将,出城侦察敌情,是属于帮忙性质。
易书说:“最后不分胜负”,表述也不确切。按照《太史慈传》的说法:太史慈出城时只带一名骑兵,孙策带了十三骑,双方的部队都没有到,二人扭打在一起,不可开交时,“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就是说,正赶上两家的部队都开到了,便把他二人冲开了,并不是二人打到最后还不分胜负。
标题: 51 关于孙策杀人的矛盾说法
内容: 易书在第十八集《江东基业》中,比较项羽和孙策说:
“孙策对人比项羽好,他的军纪也比项羽好,不像项羽,所到之处,不是烧宫殿、坑降卒,就是屠城池,杀无辜。”(《品三国》168页)
但接下来又说:
“不过孙策也有与项羽同样的毛病,那就是意气用事,喜欢杀人,而且说杀就杀。”(《品三国》169页)
下面还说:
“我们实在要庆幸孙策没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否则,他杀的人恐怕比曹操还多。”(《品三国》170页)
这就使我们胡涂了。易中天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孙策到底是好杀人,还是不好杀人?头一段话,说孙策不像项羽那样“杀无辜”。第二段话,又说和项羽的毛病一样,喜欢杀人。第三段话,又加重了语气,说孙策一旦得手,比曹操杀人还多。
真是前后矛盾,逻辑混乱,不知所云。其实,易中天说:“孙策对人比项羽好,他的军纪也比项羽好”,这是对的;说他好杀人,也是对的。在古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别管是英雄也好,枭雄也罢,哪一个不杀人?令我困惑的不在于孙策杀人不杀人,而在于易中天前后论断的矛盾和逻辑上的欠通。
标题: 52 刘表有几个儿子?
内容: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琦,次子叫刘琮。”(《品三国》178页)
其实,刘表不止有两个儿子,见于记载的还有一个刘修。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裴注引挚虞《文章志》说:
“刘季绪,名修,刘表子。官至东安太守。(东安郡治在今山东沂水西南)。著诗、赋、颂六篇。”
这个刘修还好批评别人的文章。曹植在给杨修的信中说:
“刘季绪才不逮于作者,而好诋呵文章,掎摭(音挤直)利病。(刘季绪的文才赶不上作者,却好毁谤别人的文章,批评其得失。)”
杨修给曹植回信说:
“季绪琐琐,何足以云。”(刘修絮絮叨叨,不值得去理他。)
看来这个刘修是刘表的小儿子,比刘琮还要小,所以没有介入刘琦和刘琮争夺嗣位的斗争。后来长大后在魏国做了官。
这样,刘表最少有三个儿子。
标题: 53 张飞“长坂坡一声吼”,不是实
内容: “张飞‘长阪坡一声吼'也是实,但并没有“吼断了桥梁水倒流”,那桥是张飞拆掉的。”(《品三国》186页)
“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这是京剧《甘露寺》中乔国老的唱词。不管根据唱词,还是根据史实,张飞“一声吼”之处都是在桥上,而非长坂坡。
长坂坡是一个绵延数里,高约百米的一个缓缓的土坡,在湖北当阳市东北35公里处。另外,在今湖北汉口至宜昌公路与远安至当阳公路的交汇处,有一块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六个大字,据说那里便是张飞据水断桥,横矛大吼的地方。所以张飞并非在“长坂坡一声吼”,而是刘备的军队在长坂坡被打败,撤离到此桥时,由张飞断后,才在桥上来了这么一嗓子,竟成为“千古绝吼”了。
这座桥,史书上无名,《三国演义》称为长坂桥,恐怕不实,后人称为“当阳桥”,是因为它在当阳县境内,也未必是原来的桥名。
长坂坡原称长坂,并没有那个坡字,因为坂(也写作阪)就是坡的意思,长坂就是长坡的意思。后人称为长坂坡,倒成了“长坡坡”了。至今都约定俗成地这么叫,其实是不通的。
标题: 54 关羽的水军哪有一万人
内容: “但是,刘琦手上,只有一万人马;关羽手上,也只有一万水军。这两
万人合起来,能抵挡曹操的泰山压顶吗?”(《品三国》186页)
赤壁之战前关羽有多少水军?《三国志·先主传》和《关羽传》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易书以及有些书上说关羽有水军一万人,大约是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上诸葛亮对孙权所说的一句话: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话的确切意思是:现在我方的兵力不下一万人,其中包括“战士还者”,就是步兵,骑兵被击溃四散后又回到部队中来的,以及关羽的水军,都是精兵。可见这一万人不单纯是关羽的水军。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加在一起共有五万兵力,其中东吴方面三万人,刘备方面两万人,这两万人包括刘琦的江夏兵一万人,剩下刘备的一万人,如果这一万人全是关羽的水军,那么刘备、张飞、赵云等人岂非全是光杆司令吗?《三国志·先主传》《关羽传》都说关羽的水军“乘船数百艘”,以当时刘备集团的实力,不会有太大的舰船,假如是500艘船,每艘船上平均十人,那么就共有水军5000人,另外的5000人,便是步兵与骑兵了。这个估计当然并没有什么史料作根据,但无论如何,关羽手下没有一万水军,是可以论定的。
易书在下面又谈到了这个问题,一次说“剩余部队加上关羽的水军,也还有一万人马”(《品三国》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