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算品三国-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太守刘琦率兵一万余人前来,于是共同到了夏口。
易书说关羽在江陵,大约是对《三国志·先主传》和《关羽传》的记载解读错了。《先主传》的原文是: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关羽传》说:
“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城将南渡江(汉江,即汉水),别谴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二传所说的“使会江陵”、“会江陵”,是说派关羽率水军沿汉水(沔水)前进,目的地是江陵,刘备计划与关羽在江陵会师;并不能理解为关羽已经到了江陵。但刘备遇见鲁肃后,改变了计划,不向江陵进发,而是“斜趋汉津”,向夏口的方向退走。“适与羽相会”(《先主传》),“适与羽船相值”(《关羽传》),是说刘备走到汉津,恰恰遇到了关羽的船只。这时关羽正走在路上,便与刘备相会了。于是关羽便不再向江陵前进,率水军与刘备、刘琦等共同到了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北侧)。
由此可见,开始时关羽率水军想要去江陵,但在汉津遇到刘备后,便改变了方向。易书说:“和前来接应的关羽会合”,是说关羽到了江陵,又回来接应,岂不是瞎折腾一气!事实是:关羽在去江陵的路上,就随着刘备急转弯了,何曾到了江陵?
标题: 1 面目全非(1)
内容: ——古文翻译纠误之一
1.“刘氏种不足复遗”
“董卓打算废少帝(即刘辩),立陈留王(即刘协)时,曾经找袁绍来商量,并且说:‘刘氏种不足复遗’。也就是要彻底颠覆大汉王朝,结果当场遭到袁绍反对。”(《品三国》43页)
这件事见《三国志·袁绍传》。董卓所说的“刘氏种不足复遗”,不能翻译成“要彻底颠覆大汉王朝”,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遗,在这里音“位”,是交付、给予、赠与的意思。刘氏种,指皇帝的刘氏宗族,“刘氏种不足复遗”,意思是:在他们老刘家这一族人当中,只有刘协还好一些,不能把帝位再给予其他人了。
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说:
“卓欲废帝,谓绍曰:‘皇帝冲闇(暗),非万乘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
这条资料可以做上述文字的注脚。“皇帝冲闇”,是说少帝刘辩年幼愚昧,因而在“刘氏种”中“陈留王犹胜”(陈留王刘协还好一些),可见其他人就“不足复遗”(不配给予帝位)了。
这时董卓入京不久,他虽然要废立皇帝,人选还只能在“刘氏种”中选择,怎么会说出“要彻底颠覆大汉王朝”的话来呢!
2。“车驾旋轸,东京榛芜”
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决定迎奉天子,许多人有疑虑,荀彧和程昱坚决支持。《三国志·荀彧传》记载了荀彧的话,其中有“车驾旋轸,东京榛芜”的句子,易中天翻译为:“天子在颠簸,洛阳一片破败“(《品三国》73页),这译文是错误的。
车驾,是皇帝外出所乘之车,引申为外出的皇帝,或皇帝的代称。轸,车后横木,也代指车;旋轸,掉转车头返回。榛,是一种落叶的小乔木,果实就是榛子;榛芜,是草木丛生,一片荒芜。“车驾旋轸”,并不是“天子正在颠簸”的意思,而是说:天子的车驾已经回到了洛阳;“东京榛芜”是说洛阳一片荒芜,并不是一片破败的意思。杂草丛生是荒芜,满目断瓦残垣是破败,二者有所不同。尽管当时洛阳是既荒芜,又破败;而从原来的词意来说,应该是荒芜。
这年7月,16岁的汉献帝在军阀杨奉、韩暹的护送下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回到了一片荒芜残破的洛阳,处境仍然非常困难,所以曹操有奉迎天子的想法,与手下的谋士商谈此事。如果天子还在军阀的控制下在外面颠簸,曹操才不去淌那汪浑水呢!
3。“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初平元年(公元190),渤海太守袁绍和冀州牧韩馥等人,要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曹操表示反对。易书写道:
“曹操悲愤地说:‘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也就是说:‘你们到幽州去朝拜新皇帝去吧,我自己一个人西进长安,到那里保卫当今皇上去!’”(《品三国》74页)
这件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原文说是“太祖答绍曰”,是口头回答还是书面回答,不详。易书写为:“曹操悲愤地说”,而“悲愤”之意,为原文所无。这件事,只是一个基于本集团利益的口水之争,曹操并不是与现任皇帝有什么真情实感,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勤王”,有什么可以“悲愤”的?易中天添加一些情绪上的东西,往往会失去历史的真正韵味。而最主要的是:对“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翻译是错误的。北向,是面向北方,尊奉那个幽州的皇帝刘虞;西向,是面向西方,尊奉长安那个皇帝刘协;并没有让袁绍等人到幽州去朝拜新君,曹操本人西进长安去保卫现任皇帝的意思。说的是“北面”和“西向”,并不是“北上”和“西进”。
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注引《先贤行状》的记载: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攻克邺城,袁氏的守将审配被俘,曹操有意不杀他,而他始终没有说一句服软的话。临刑时,面向北方而死,说是“我君(袁尚)在北。”说明古代的忠臣义士,以国君或主公所在的方向为贵,有大事时要向那个方向祷告或跪拜,临死时也要朝着那个方向死去。我们看史书,这种例子很多,可以作为“北面”和“西向”的注脚。
标题: 1 面目全非(2)
内容: 4.“分野”与“奔北”
官渡之战,袁绍惨败北逃,沮授被俘。易书说:
“沮授也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就迎上前去说: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没想到我们在这里见面。沮授说:袁公失误,穷途末路(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沮授的力量和智慧都用完了,活该做你的俘虏。”(《品三国》98页)
这件事见《三国志·袁绍传》裴注引《献帝传》。原文是:
“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絕,不图今日乃相禽(擒)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擒)耳。’”
易书对这段文字的翻译,主要有两处错误:
第一. “分野殊异,遂用圮絕”,易书翻译成“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是错误的。分野,本指古代分封诸侯的疆域,后来与星象家的观念相结合,把天上星象的位置与地上诸侯国的政区相对应。圮,音癖,毁坏破裂之意。圮绝,意为分裂隔绝。“分野殊异,遂用圮绝”的意思是:我们由于处在不同的政治阵营中,因而造成了分裂与隔绝。
第二.易书把“以取奔北”翻译成“穷途末路”也是错误的。北字的本义是二人相背,军队打败仗要背向敌人逃跑,所以称为“败北”。而“奔北”是临阵脱逃的意思。袁绍在官渡溃败后,与儿子袁谭单骑渡河逃走,所以说他临阵脱逃。
5.掇、辍有别
易书在第十二集《天下归心》中,介绍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中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翻译成“明明的是那天上的玉轮,不知何时才中断他的运行。”(《品三国》117页)把掇翻译成“中断”,是和“辍”的意思混淆了。掇,音多,不音绰(chuo四声),是拿、拾取的意思,而不是终止、中断的意思。这句诗应改译为:“你的明亮好像那天上的玉轮,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捧在手心?”
《短歌行》全诗抒发了曹操渴望招纳人才的情怀,把人才比作天上的明月,恨不得一下子把他抓在手心中,他怎么会希望那美丽的玉轮停止运行呢!
6。益众、自实
易书第十六章《三顾茅庐》,引用了《魏略》的诸葛亮自荐说。诸葛亮自己去见刘备后,和刘备有一番对话。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易书写道:
“诸葛亮说:将军度量一下,刘镇南(指刘表)和曹公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将军自己呢?刘备说:也比不上。诸葛亮说:都比不上,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我也发愁,那你说怎么办?诸葛亮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刘备建议刘表鼓励游民自力更生,并登记在册,这样就可以增加荆州的实力了。”(《品三国》149页)
这段译述与原文的意思大有出入。我们且把《魏略》的有关原文抄在下面,然后加以辨析纠正。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耶?’备曰:‘不及。’亮又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