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算品三国-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易书的译文是:
“黄祖一灭,就打开了一个口子,也就能乘胜西进。那时,我们的天地就广阔了,就连占领巴郡、蜀郡,囊括益州,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品三国》163页)
令我们非常困惑的是:“西据楚关”这句关键的话,竟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好象原文并没有这句话。按:楚关,一名扞(音汗)关,在今重庆奉节东,是进入巴蜀的咽喉要地。甘宁的意思是:只有“西据楚关”,才能“渐规巴蜀”。你把楚关弄丢了,从哪里西进巴蜀呢?
7.    两个“弗当”
据《三国志·刘表传》说:曹操率大军进攻荆州,蒯越、韩嵩、傅巽(音训)等人劝刘琮投降。在傅巽的说辞中,有这样的话: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囯家(疑漏字,请作者核实),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
易中天的翻译是:
“以人臣对抗人主,是以逆抗顺;以地方对抗中央,是以弱战强;以刘备对抗曹操,是以卵击石。”(《品三国》183…184页)
我们和原文对照一下,基本的意思是近似的,但译文和原文对不上口,具体的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原文的两个“弗当”(不合适)不见了,却添加了“以弱胜强”、“以卵击石”之类的话,为原文所无。在利用古代资料时,把古人的话和自己的话混在一起,都当古人的话来介绍。我们说:这也是“弗当”的。
8.    脏刀与丢人
刘琮向曹操投降后,先是不肯告诉刘备,很晚才派宋忠去对刘备讲。刘备在盛怒之下对宋忠说了一番话,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汉魏春秋》。其中有这样的话:
“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
这话的原意是:我就是砍断了你的头,也不足以解恨,作为大丈夫,在临别时杀了你们这些人,我也觉得是可耻的。
易中天的翻译是:
“于是拔出刀来对宋忠说:我今天就是宰了你也不解恨,只不过不想弄脏了我的刀,也不想丢我的人!”(《品三国》184页)
显然是与原文不符的。如果说“丢人”可以和原来的“耻”字挂钩,那么“脏刀”又和原文的哪句话挂钩呢?反复检视原文,没发现有这个意思。何况把“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翻译成“也不想丢我的人”,也和原文意思相距甚远呢。
9.    卿、仁兄
赤壁之战前,鲁肃建议孙权抵抗曹操。孙权叹息着说:
标题: 2 似是而非(3)
内容: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见《三国志·鲁肃传》)
易中天翻译为:
“只有仁兄这一番话,才是深谋远虑,正和我的想法相同,这是上天以仁兄赐我啊。”(《品三国》202页)
廓开大计,指开拓性的大计谋,与“深谋远虑”的意思沾边,但不贴切。这且不谈,单说把“卿”翻译成“仁兄”,就不合适。卿是你的意思,多用于君对臣或夫对妻的称呼,在这里是君对臣的典范称呼。但把“卿”翻译成“仁兄”,则闻所未闻。古代等级森严,礼仪考究;当时孙权和鲁肃是君臣关系,他是不会称呼鲁肃为“仁兄”的。
在易书第二十四集,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例子。易书写道:
“如果这回曹操当真打的只是刘备,孙权恐怕就该说,瑜哥呀,你先打着试试看。打得赢就打,咱捞一把;打不赢就回来,咱不管那‘刘皇叔’的死活了。”(《品三国》214页)
这当然只能是易中天的话,而不可能是孙权的话。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孙权称周瑜为“卿”、“君”、“公瑾”等等,而没有称呼过“瑜哥”、“瑜兄”,因为君臣之间是不能以兄弟相称的。尽管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曾对孙权说过:
“公瑾与伯符(孙策)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
“汝其兄事之”,是要孙权看待周瑜像哥哥一样,但不等于说二人就可以兄弟相称了。
标题: 3 添字解经
内容: ——古文翻译纠误之三
在讲解经典著作时,讲解者把自己的话夹杂在经典的原文中,都作为经典来讲解,前人称为“添字解经”,是做学问之大忌。但这不等于说:解经时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可以发表,而且与原著有不同的看法,也是正常的现象。但一定要把你自己的意见和原著严格地区分开来,而不能把它混杂在原著中,使人误以为都是原著的意思。易中天在行文中就有这个毛病,下面就是其中一部分例证。
1.“一而再,再而三”
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袁绍的谋士许攸叛投曹操,一见面就问曹操军中还有多少粮食。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许攸说:“不对,重说!”曹操说:“可以支持半年。”许攸说:“足下不欲破袁氏耶,何言之不实也?”这后一句话,易中天翻译为:
“老朋友大概是存心不想打败袁绍吧?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说实话?”(《品三国》16页)
这“一而再,再而三”,就是添字解经,是原文没有的。而且这说法也不正确。到这时为止,许攸只是问了两次,曹操也答了两次,这是“一而再”哪里有“再而三”?
2.头上撒尿
曹操奉迎天子于许县后,自任大将军,又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因为自己的地位在曹操之下,非常气愤,大发牢骚。原文是:
“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三国志·袁绍传》裴注引《献帝春秋》)
易中天翻译为:
“曹操早就死过好几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现在反倒跑到我头上撒尿来了,什么东西!难道他还想‘挟天子以令我’吗?”(《品三国》67页)
把译文与原文对照,我们很容易地便会发现:“现在反倒跑到我头上撒尿来了,什么东西!”为原文所没有的意思,这不是袁绍的话,而是易中天夹带的私货。
3.三帖膏药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时,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他阐明理由说: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主之志者,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三国志·贾诩传》)
易书在翻译这段文字时,逐条都在后面加了点东西。第一条加了个“有理”,第二条加了个“有利”,第三条加了个“有安全”。如果是以小注的面目出现,不管与原文是否贴切,作为一家之言提出来,自然是无可非议。但那是和贾诩的话混在一起,作为贾诩的话而出现的,那就大成问题了。
标题: 4 古事今讲要有游戏规则(1)
内容: 古事今讲,或云通过现代视角讲史,是易中天讲史的一大特点,是他走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我们是现代人,我们看待历史,不通过现代视角,难道应该仍然停留在陈寿、裴松之、孙盛、司马光的水平吗?那当然是不行的。因此,通过现代视角来看待历史,自然没有什么错。所谓现代视角,主要是观点问题,前面已经谈了很多;现在则主要是谈语言问题。在这方面,求新、求活、求可听性、求可读性,甚至求趣味、求娱乐,都是无可厚非的,不必以抱残守缺的态度横加指责。但也不能语无遮拦,也要有一个游戏规则。下面提出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    站在主讲人的立场,从客观的,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或评价古人古事,运用现代语言,比拟现代事物,只要贴切、合适,就是可以的。易中天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扣住了现代人的心弦,特别是引起了青年受众的共鸣。例如:说诸葛亮“粉丝如云”(《品三国》6页);说诸葛亮也是一个“高干子弟”(141页);说少年曹操是一个“问题少年”(22页);说曹操所任的洛阳北部尉是“副县级公安局长”(41页);说在皇帝问题上,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都是“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61页);说曹操不能给杨奉当“后勤部长”(66页);说古代的“君择臣、臣亦择君”观念是“双向选择”(144页)等等。
易中天还善于用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语言资源。如说刘备对于袁绍“就像年三十的凉菜,有他过年,没他也过年”(89页);说曹操也不能不“老鼠爬秤杆——自己抬自己”(22页);说曹操刚刚踏入官场还是“出生牛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