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算品三国-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是坚决反对戏说的。我要大声疾呼:编剧先生、导演阁下:题材多得很,你们不要再拿历史开涮了,这么继续干下去,人们头脑中还能有真的历史观念吗?
那么,历史题材就不能用了吗?不,尊重历史,恢复历史原貌(当然是相对的),有文化品位的历史剧尽管拍,有一些艺术上的渲染和加工是可以的,但不可游离“历史”这个坐标太远。好的历史剧,是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果“戏说”是个内容问题,那么“趣说”就是一个形式问题了。我认为:在不违背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叙述,甚至借鉴一些评书、相声的手法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有人批评易中天讲三国是“戏说”,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按照我们在上面所界定的标准,他是“趣说”,纪连海讲清史人物也是“趣说”。易中天好在讲史中混入一些现代名词、现代事物,这也是可以的,但不能用得太滥,不能造成古今观念的混淆和误导,这就需要有所选择,应该有个度。至于何者说说无妨,何者不可滥用;怎么说?造成一个什么语境?我在后文中还要和易先生商榷,这里就不多说了。

标题: 7 兼容并蓄,不拘一格
内容: 由于易中天在电视上的成功,便在人群中(主要是在易迷中)出现了一种说法,好象讲史都应该像易中天这样讲,否则便算不合格。有的中学生听了易中天讲三国,便不爱听历史老师的课了,说是讲得不如易中天有意思。有的人在书店里遇到有关三国历史的书,翻看了几页,便不屑地说:“哪有易中天讲的好!”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到底,是一种狂热的崇拜心理。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各种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人们的选择和爱好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求;穿衣戴帽,各好一套。你爱打拳,他好游泳;你爱喝热茶,他爱喝冷饮;你爱听越剧,他爱看二人转;你爱看书,他爱上网,怎能强求一致?拿讲史来说:易中天的讲法,只是其中的一种风格,而且还是一种有争议的风格。我们撇开这些争议不谈,也不能因为有了这种风格的讲史,就把其它风格的讲史都废除了,来一个“罢黜百家,独尊易术“。为什么呢?因为各种讲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同的功用,适合于不同的人群。你喜欢某种讲法是你的自由,但不能因此就可以否定其它的讲法。
我在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个女孩子说:“易中天比我们老师讲的好”时,真想告诉她说:孩子,你们的老师和易中天没有可比性,在中学的课堂上,像易中天这样讲是不行的,中学教学有教学大纲,首先是有时间的限制。易中天讲赤壁之战,加上前因后果,一共讲了五集,相当于五个课时,而在中学课堂上,整个的三国史就只能讲一两个课时,赤壁之战顶多能讲上15分钟。就是在大学课堂上,拿历史学专业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来说,赤壁之战也只能讲一个课时。像易中天那样的讲法,在时间上就不允许。同时,中学是普通教育,所讲授的各科知识必须是已有定论的、没有歧义的基础知识;而易中天所提出的一些概念,什么四个版本的《隆中对》呀,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呀,袁绍是“垃圾股”、刘备是“绩优股”呀,诸葛亮要找的“好老板”是刘备呀……如此等等,是不能在中学的课堂上讲的。如果这样讲的话,会有不少麻烦,如会考、高考等怎样答题?学生的成绩不好,历史老师还能继续讲下去吗?或者被炒了鱿鱼,或者被“提拔”为教导干事或后勤人员。
在央视的屏幕上,还有一些讲史或讲古典名著的学者(如讲明清历史,讲《红楼梦》、讲《聊斋》等等),他们风格不同,各有千秋,也受到了不同口味的人群的好评。例如: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讲《明亡清兴六十年》,风格严谨、平实,语言精炼,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没有废话,也没有什么噱头,丝丝入扣,声声入耳,带给观众的不是什么娱乐的效果,而是知识的魅力,文化的品位。尽管思想不是跳跃式的,没有易中天那样活跃,但所传播的历史知识却基本上是翔实的,因而也受到了对明清历史有兴趣的许多观众的欢迎。听他的讲史好象喝了一杯白开水,虽然喝不出可乐和果汁的味道来,却也不必担心防腐剂的含量会超标,可以保证是有益无害的。我的意思不是想把阎崇年和易中天作什么对比,他们二人风格迥异,适应的人群也不尽相同,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还有刘心武讲《红楼梦》、纪连海讲清代人物,也都各有特点,也不能简单地比较。我只是说:不同的风格,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应该欢迎其共存共荣,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不同风格的共同提高,才有利于学术普及工作的发展。
拿出版物来说,道理也是一样。以历史读物为例,专家学者需要古典原著,一般读者也根据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有的需要学术价值较高的专著,有的需要通俗化的读物,有的出于兴趣,有的专门猎奇,有的志在秦汉,有的钟情唐宋,岂能完全雷同?说到底,人们的爱好不同,追求各异,只有采取兼容并蓄、不拘一格的方针,才是正确的做法。
第二章 切磋30题
标题: 1 三国的年代
内容: 先讨论一个对广大观众(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枯燥的年代学上的问题。要研究三国的历史,这个问题尽管枯燥,也是要首先解决的。
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开始,到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司马炎篡魏建立晋国为止,是三国时代,共45年,这是传统的说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把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以前归入《汉纪》,算是汉朝;这以后归入《魏纪》,算是三国;直到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才归入《晋纪》中。也就是说:司马光认为公元220-265年,是三国时期。以后中国的史书大都遵循这种划法,解放前后出版的大中学教科书以及各种历史年表,也大多沿袭这种划法。这是以汉朝皇帝的在位与否为根据的。
但当代史学界多认为这种划法有问题。自汉灵帝中平无年(公元184)黄巾大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政权已经逐渐名存实亡,国家分裂,皇帝逐渐成为权臣的傀儡,这个政权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三国开始的年代,不应以曹丕篡汉为标志,而应以东汉政权实际上的崩溃为标志,因而这个年代应该提前。而且如果三国从公元220年开始,很多史事和人物都不太好说。例如:人们通常认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而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1-222年,岂非只有夷陵之战才算三国时期的战争,官渡、赤壁二战都不是?再拿人物来说:吕布死于公元198年,公孙瓒和袁术都死于公元199年,袁绍死于公元202年,郭嘉死于公元207年,刘表死于公元208年,周瑜死于公元210年,荀彧死于公元212年,庞统死于公元214年,鲁肃死于公元217年,夏侯渊和关羽都死于公元219年。另外,曹操死于公元220年1月,曹丕篡汉建立魏国是在曹操死后;如果说以上这些人(包括曹操在内)都不是三国时代人,那三国还有多少人物和故事可讲?
那么,根据史学家们的意见,三国史的年代究竟应该怎样划分呢?
三国史有个上限和下限的问题。关于上限的划法,史学家们意见不一,大体上有以下的一些划法:
1。    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黄巾大起义后一年,东汉政权已经衰落。
2。    汉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董卓入京,控制朝政。
3。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关东群雄起兵讨董卓,军阀混战开始。
4。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奉迎汉献帝定都于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是魏国政权的开端。
下限主要有两种划法:
1。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
2。    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分归一统。
易书以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为三国
时期,长度是90年。但这种划法虽然在史学界早有人这样主张,却是有缺点的。
先说上限。公元190年是董卓入京的第二年。这年关东群雄以讨董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