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房子-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 房 子
 
第01章红房子
第02章童年纪事
第03章革命年代
第04章芝麻开花
第05章大学风云
第06章老大
第07章恋爱
第08章出走
第09章寻找哥哥
第10章得与失
第11章死婚
第12章官司
第13章调解之战
第14章天使之吻
第15章错位
第16章豆腐脑
第17章破裂
第18章多声同奏
第19章绝处逢生
第20章去南方

 


 
     


                           第一章 红房子            

    亦琼的家乡,好似一座半岛,被长江和嘉陵江两江合围住。长江从李家沱那边流向市中
区的珊瑚坝,经菜园坝火车站、储奇门、望龙门,流到朝天门。嘉陵江从北碚上边流向市中
区的牛角沱,经曾家岩、大溪沟、一号桥、临江门,也流到朝天门。清亮亮的嘉陵江水和绿
幽幽的长江水在朝天门码头汇合了。汇合处有一道深深的分界线,一边是平静温和的嘉陵江
水,一边是波涛翻滚的长江浪。那老大哥的长江,一个卷曲式的裹挟动作,就把嘉陵江拥在
了自己腋下。分界线消失了,辽阔的江面是凶猛的波浪和涛声,两江缠绕着朝长江下游流去
,把上游的半岛留给重庆市中区的人。

    沿着环绕的长江、嘉陵江,半岛上有两条主要的公路,一条从牛角沱经两路口、观音岩
、七星岗、较场口到朝天门,另一条从牛角沱经学田湾、大溪沟、一号桥、临江门、沧白路
到朝天门,沿江的这两条主要公路成为一条环城公路,它们和两江水一起,弯弯曲曲把半岛
紧紧包裹住。

    两江水养育的半岛,密密麻麻地住着五十万人口,房子都是倚山而建的,五十年代,环
城公路两侧大都是木板房、平房,江边和山崖边的木板房吊脚楼居多。一半房基在土里,一
半房基用两根裸露的木头或竹子撑着,这样的房子山城人习以为常,可它常常让平原来的外
省人或者成都人倒抽一口冷气,不敢把头探出吊脚楼的窗外看,也不敢轻易在吊脚楼下行走
,担心那房子会随时塌下来。

    从大溪沟公路走进人和街的支马路,里边座落着一幢四层楼的红砖楼房,俗称红房子。
建国初期,红房子巍然耸立在一片木板房、平房和吊脚楼中间,是那样神气。1954年,
亦琼的父亲扛着被卷,母亲抱着刚出生的小妹,6岁的老大背着两岁的亦琼,一起从大溪沟
江边的木板房搬进这幢翻身工人住的工人宿舍。以后小弟在这里出生。

    红房子是木楼板,两头上下,中间是通走廊,两边房间全是单间,每层楼中部有四间公
用厨房,每间厨房有一个上下水管,四口烧煤的烟囱灶,一家一口。公用厕所夹在厨房的中
间,男女厕所各有两个蹲位,最初是抽水马桶,没用多久就坏了,只得端水用水冲。洗澡就
在蹲位上边,把换洗衣服搭在蹲位的小门上。

    绝大多数工人家庭都住一间房,屋里安了木头架子的上下铺,大人小孩挤在13平米的
房间里。亦琼家住两个单间,仍不可能有孩子自己的空间。按男女性别,父亲和两个男孩住
一间,母亲和两个女孩住一间,亦琼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男的女的是有分别的嘛。楼
里住着60户人家,大都是公用系统的工人,清洁大队、肥料站、采石场、修缮队、市政公
司、机修厂。

    红房子位于从大溪沟到观音岩的必经路口。没有从下半城到上半城的直达车,就是有车
,城里人也很少坐,有那坐车的8分钱,可以吃顿饭了。从大溪沟爬坡上观音岩,弯弯曲曲
有几百级石梯坎。天不渐亮,那些到观音岩外科医院挂号看病的人、出门做活路的人就在红
房子外面咔哒咔哒爬梯坎了,下梯坎的脚步声,是一阵嗒嗒嗒的小跑。

    睡懒觉是很难的,半夜都有过路的人声。三更、五更还有打更匠报时的梆子声。打更匠
是个精瘦的小老头,住在后阳沟的吊脚楼里,门口搭一架梯子进出。白天他蹲在屋门口的梯
子前抽叶子烟,晚上就拿着竹筒出来敲。他站在红房子边上的石梯坎上,“梆—梆—梆—”
的竹声,总是对着亦琼家的窗口最先敲起,而后悠悠扬扬地远去。醒了,翻个身又迷迷糊糊
睡,母亲却随着梆子声起来做早饭。这回还不起床的孩子就由母亲来叫了:梆子都敲过了,
该起床吃饭上学了……



    那梆子声,是大人上班,小孩上学的钟点儿,要知道那时候很少人家有钟表呀。

    直到有一天,梆子声没有了,红房子的大人小孩都感到奇怪。怎么啦,不敲了,我把钟
点儿都忘了。

    吊脚楼里传来了老太婆的哭声,红房子的每户人家都凑了三毛钱,给打更匠买了一幅祭
帐。后阳沟的半山坡搭起了一座台子,和尚在那里念经,打更匠的儿子跪在地上烧纸钱,缕
缕青烟笼罩着灵位上的竹筒和木椎,映着发黄的竹筒在空中升腾。

    亦琼、小妹和母亲一起去进城,沿着黄花园、一号桥的马路,爬上之字形的临江门上坡
路,头上崖壁是层层叠叠,直到安乐洞、捍卫路山上的吊脚楼,象是镶嵌的岩壁画。脚下的
嘉陵江水一动不动,只有水面上漂浮的几大块白色泡沫在缓慢地变化着各种图案,凝固的冰
山散开来变成朵朵白云,奔跑的山羊蜷曲着身子竟是一只大白熊。嘉陵江水走得比人还慢,
待亦琼她们爬到临江门的城门上,那造纸厂的白色泡沫还停在江心没走。

    来到解放碑,亦琼有些辨不了方向了,她死死地盯着解放碑塔顶上的钟,左右环视。来
的路是夫子池,大众游艺园,解放碑的右边路口是四层楼的“三八商店”,通较场口,左边
路口是两层楼的“群林市场”,通小什字。这是重庆两家最大的百货公司了。对直的路口上
去是大阳沟菜市场,再往上是重庆剧场。学校组织他们在那里看过儿童剧《美猴王》,是京
剧,亦琼就听懂“美猴王”三个字,但她总算开眼界看到真人演的戏了。

    雄伟的解放碑高出了“三八商店”,石碑的顶端四面都是钟,每半小时敲一次。不论哪
个方向的人远远的都能看到大钟,迷失了路,径直走到碑前再辨方向。解放碑是纪念抗日战
争胜利修的,这是国民党陪都的一件大事,它成了重庆城的标志。解放碑的街道只能并排走
三辆车,很拥挤,很多人坐在碑底下的石阶上休息。有公共汽车从那里经过。碑的上空萦绕
着鼎沸的人声、汽车喇叭声、钟声和层层烟霭,给石柱子的解放碑增添了几分仙气。

    母亲一手拉着一个女儿的手,绕到解放碑的后面,走进钟表店,买钟。

    挑来选去,最后买了10块钱一只的小闹钟,是公鸡啄米的,公鸡头一点一点地啄米,
闹钟嘀嗒嘀嗒走。一路上,母女仨沿着临江门的下坡路往回走,江上的白色泡沫没了。亦琼
捧着小闹钟,象捧着一个宝贝一样,她和小妹一个捧一会儿。要不是打更匠死了,说不定妈
妈还下不了决心买钟呢。

    母亲看看钟,又看看女儿,总算办了一件大事,她感到很欣慰。她长得眉清目秀,嘴巴
小小的,薄薄的,右鼻孔下有一颗豌豆粒大小的黑痣,衬着和善的面容,更显得慈眉善眼的
。看她斯文的动作,沉思的神情,不知道的人会以为她是读书人家出身的,其实,她是山里
农家的姑娘,一个地道的劳动妇女,40年代初,嫁给城里做工的父亲才来到重庆城的。解
放初期扫盲,她认得了自己和儿女的名字。看书是不成的,写更不成。尽管她没有文化,心
里却亮堂,极其明理,她是张家儿女的主心骨和保护神。她轻言细语地对女儿说,有了钟可
要好好学习呀,“叫化子养儿——一辈不强二辈强”。

    两个女儿嗯嗯地应着。

    红房子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红砖早已风化,斑斑驳驳,说红不红,说白不白,说
灰不灰,不知道是个啥颜色。只是用手一拈,粉末唰唰地往下掉。楼梯的木头早已磨塌了,
陷下去了,没了颜色。地基的柱头被白蚂蚁蛀空了,换木头不成,用水泥加固也不行。终于
红房子前面的墙上钉了一块小木牌,此房被白蚂蚁蛀空,属拆迁危房。在90年代的某一个
时辰,红房子从山城消失了……

    红房子成了真正的永无乡,但它难于从红房子儿女的记忆中抹去。那是他们永存不灭的
家园。

    个子矮小的母亲嘴里哼着小调“二呀吗二郎山,高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