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文学奖]第3届荣誉奖-徐兴业金瓯缺-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闻风而来,拥塞在宫门附近的奚、契丹人已经激增到几万人,其中不乏久战抄场的宿将和闻名于时的勇士。前一段时期中,由于皇后的荒谬措施,使他们离心离德,坐待大局的崩坏。现在却被保卫王城、保卫宫廷,借以死中求活的一个信念团结起来了。他们有的已经听到耶律大石出来主持军事的消息,有的还没有听到,但都涌到宫里来准备听从皇后和耶律大石的调遣。在这个时候,皇后的地位仍然能够起重大的作用。
她从素车上下来,裹紧貂裘,迈着坚定的脚步,直往人丛中走去。耶律大石把刀子丢给从人,紧捏腰间的佩剑,跟在她后面,人们自然而然地为他们让开一条路。她走到人丛中间,凝一凝神,出人意表地屈下(禁止)体来向周围众人行了一个辽的贵族男子陛见皇帝时的大礼。这种礼节是跪下左膝,把右腿拽在后面,然后她又转动身体,向众人环拜。这样的大礼,从皇后的身分说来,不免有点屈辱,但出之于她,行之于此时此地,仍然保持了皇后的最高尊严。她拜完了,走上几级石阶,用十分坚定清楚的声音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蛮兵肆虐,逆贼(她提到他们的时候,眼睛也不曾向那个方面转动一下)内应,妄图劫持未亡人出卖与敌。未亡人力与争斗,〃她赧然地看一看自己的这身服饰,她的衣冠不整,发髻零乱,大大地帮了自己的忙,连耶律大石也被她这个动作提醒了,相信她说的是实话,〃争奈寡众不敌,势已危殆。幸赖大石林牙忠勇为国,闻讯赶来,脱未亡人于缧绁之中,尽歼丑类……〃
一阵欢呼打断了她的说话,她感到众人的情绪已经受她操纵了,索性停顿一下再说:
〃朕已痛下决心,誓与此城共存亡,一息尚存,决不容蛮兵侵入王城。纵有不幸,城头蹀血,这一片干净土就是未亡人的葬身之地。〃
她又停顿了一会,然后郑重地宣布:
〃朕即请大石林牙总城守之责,〃一语未了,欢声大作,她索性把话说得罄尽,〃诸卿都听大石林牙的号令,如同听朕的声令一样。朕不幸战死,大石林牙就是诸卿之主了。这救亡继绝、匡复社稷的重任,全在大石林牙和诸卿身上。朕立即进宫去换了戎装上城,亲执桴鼓,灭此朝食。诸卿努力,毋负朕之厚望!〃接着她又向耶律大石拜了一拜道,〃朕将宗庙社稷,托付与卿,卿且受朕一拜!〃
这是她在此时此地能够做到的最富于戏剧效果的行动。在她说话中间,许多人欢呼,许多人失声痛哭,许多人虽然没有表情,已经在心里决定一死殉国、一死殉主。她的话一说完,骑士们就纷纷疾驰上城,听候耶律大石的调遣。
皇后作着动人的表演的时候,耶律大石正在考虑具体行动。他还了皇后的礼,接受了她畀任的城防全权后,立刻提出一顶重要的建议道:
〃陛下畀臣重寄,臣这就遵旨总兵上城,〃他向众人挥手示意,要他们立刻上城去防守,〃城守之事,臣已成竹在胸,兼有萧知院在彼指挥,必能杀退蛮兵,保得京师,不负陛下的重托。所望陛下,速降手书,急令四军大王董师来援。臣派人在南暗门接应他,内外夹攻,务必把蛮兵杀得片甲不留。〃
这一著果然是重要的,萧皇后这时言听计从,立刻照办了。
耶律大石驰上城头,分拨人马,划分汛地,部署刚定,城下已发现小队的宋军。这时头戴凤盔、身披银甲的皇后也带着一大批陆续而来的甲士们上得城来。皇后的说话都兑了现,她不但亲执桴鼓,把战鼓敲得〃嘣嘣〃地响,敲得她双手发酸,满身大汗;她还亲自弯弓搭矢,向城下的宋军发射。有一支不知道是她射出去,还是她身边的战士发射,总之要算在她名下的箭,居然把一名企图越过城壕的宋军射倒在地上。皇后亲自立下的第一功,使得城上的战士们都欢呼起来。
此时杨可世的大军受到奚、契丹人猛烈的抵抗,正在外城各街巷中苦战,还没有正式部署进攻王城。出现在城根下的宋军只是一支游弋部队,他们的进攻,只具有象征的意义,而萧皇后这象征性的一箭,大大鼓舞了士气,使得城防的战士们很容易就打退这一队散兵的试攻。
(八)
直到夺得迎春门、进入燕京城,杨可世、郭药师率领的这支奇袭之师,都是按照计划办事,进行得十分顺手。
郭药师献奇袭捣燕之计,其目的固然为了要表显自己,抢第一功,但他确有客观的根据。
据他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证实耶律大石已被萧皇后看管起来,目前生死不明,以致造成契丹军瓦解的局面。这个消息是没头脑的萧干,为了表示对郭药师的信任,在最后一次宴会中,亲自向他透露的。郭药师本人就因此才下了反正的决心。这个消息也解答了许多人存在着的疑难问题,并为奇袭的实现和成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因此当他提出来的时候,不但受到沙场宿将王禀、刘锜等人的支持,同时也得到急功之徒童贯、刘延庆等人的赞同。
但是郭药师毕竟是新降附的人,刘锜了解到即使在被迫决定反正以后,他还卖个人情,把敌帅萧干放走,居心难测。再则常胜军的实力虽然号称强劲,究竟如何,能否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还待事实证明。更怕奇袭得手,郭药师夜郎自大起来,养成尾大不掉之患。因此在决策会议中,刘锜力主派杨可世主持这次奇袭,让郭药师居于辅佐的地位。选锋六千名骑兵,泾原军居其四,常胜军居其二,这样混合编制,既保证了战斗力,又保证了杨可世的领导地位,临事不会受到掣肘。作为一名战将,杨可世威名夙著,对攻坚战,他也积有经验,当年在西北战场上,他屡次率师攻拔西夏、诸羌的名城要塞。仁多泉一役,西夏人负隅顽抗,就是他力战先登,大军继进,才攻克了这座军事要塞的。以杨可世为主将,以泾原军为主力,辅之以常胜军,这样安排可说是煞费苦心。
这次奇袭有没有成功的把握?对此,奉旨参赞戎机的刘锜早已作过反复的深思和分析。本来军事上也很难说有百分之一百成功把握的作战计划,何况既然称为奇袭,就要带几分冒险性。事实上是只要具备相当的有利条件,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机会,就值得一试了。
成功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杨可世这支选锋军能否把握胜机,完成奇袭任务。泾原军强劲可用,常胜军熟悉地形、了解情况,加上士气旺盛,跃跃欲试,这些都足以使刘锜放心的。
成功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刘光世统率两万名环庆、鄜延军混合编成的接应之师能否完成接应任务。按照计划,这支接应之师比选锋军晚六个时辰出发,以后根据具体情况,或循选锋军的原路,或另觅他途(郭药师也派了熟悉地理的官兵充当向导),随时与前军保持联络、前后两军不超过一百里的距离,相互呼应。选锋军奇袭得手,他们要飞速跟进,合力扫荡城内的残敌,万一奇袭没有成功,后军也要迅速上去接应救援,以最小限度的损失,保证全师撤退。计划是考虑得很周到的,无瑕可击,问题在于人。刘光世并不是一个令人能够放心使用的指挥官。在会议中,刘锜以参赞的资格提出两个方案:一是让总管王禀来统率接应军,二是他自愿参加刘光世的部队,一起去完成接应任务。结果这两个方案都被否定了,童贯首先提出:
〃统带军队乃偏裨之职,信叔是天子派来的大员,理应坐守大营,运筹帷幄,协助刘太尉参赞戎机,怎可擅离职守,去效一将之劳!〃
童贯的话,软里带硬。他强调〃协助〃两字,暗示刘锜以参赞的身分,可以参与讨论、共同研究战略,但是决定大权还应操在宣抚使、都统制手里,刘锜无权僭越。刘延庆却老实得多了,他认定选锋军可能要冒些风险,接应军躲在背后,万无一失,可以坐收其利。这到手的馒头,如何肯让别人分享?他老着脸皮道:
〃进军以来,儿子多立功劳。这番奇袭,有杨统领在前主持,功可必成。儿子也正该跟去阅历阅历,长些见识,兼资奖掖。信叔不必多虑。〃
刘延庆已经把话说到口边,利权不得外溢,功劳必须归于他刘氏之门,何况又有童贯在一旁帮腔。刘锜不便再说,只索罢休。
童、刘两个还怕刘锜再兴出什么新花样,又生一计,火急下令把王禀调到无定河侧翼的战线上去,作为另一方面的策应之师。其任务不是接应杨可世,而是牵制那方面的辽军,不使救援京师。这时童贯不再说什么信叔是天子派来的大员,正该坐守大营等话,顿时换一副面目,强调侧翼战线如何如何重要,必得烦信叔亲自出马,与王总管一同去走一遭,才能安心。
把天子派来参赞戎务的大员调到侧翼去〃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