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文学奖]第3届荣誉奖-徐兴业金瓯缺-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信说明情势虽已危殆,张孝纯还寄托希望于大军前来解围。自榆次之败、三路之溃以后,金军把夸耀战绩的文件缚在箭矢上射入城内,又把战利品及战俘摆在城外炫耀,用来瓦解城内军民的守志。这一著果然厉害,很多人对朝廷遣军再来解围的希望已完全破灭。
最后一个出城请援的勇士是西军名将杨可世的从兄弟杨可发。他勇悍敢战,存军队中博得杨麻胡⑤的绰号,他不以为忤,索性把〃杨麻胡〃三字刺在面上立异。这次他请命求援,越城成功,非常得意,逢到宋人就自夸〃杨麻胡擦城出〃。但当时南路密密层层都有金军防守,他只得折往北路,碰到繁峙县的豪杰、因不愿顺番差往太原去探事的三个人,杨可发跟他们至五台山北繁峙县东的天延村,招军马四十余日,远近义民来归者二万佘人。五台山的智和禅师也派了吕善诺及号称杜太师等二名徒弟参加义军。金兵闻讯来剿,义军不幸战败。杨可发上五台山投拜,智和禅师和五台山的副僧正真希又拨了二百名僧兵给他,回到孟县,集合了几千人,重振旗鼓。这次声势大振,粘罕亲自率了大军前来〃剿灭〃。大战一日,宋军才告败退。这一次杨可发可逃而不愿逃跑。面对几十名围上来的金兵,他靠在土墙壁上,掉转枪头,自刺其腹以死。奇怪的是疮口没有鲜血迸出来,只有一块白色的脂肪,隐隐塞住疮口。金军骇以为神,过了半天,才敢靠近他的身体。
杨可发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擦城而出,太原和外界的往来完全隔绝,变成一座死城。
但是太原人既没有丧失斗志。也决不释仗投降,一息尚存,他们就要奋斗到底。八月中,粘罕又发动了一次猛攻。架炮三十座,发射的石块比斗还大,打入城内,猛烈破坏城上的防御设备。主持城守的西军杰出将领,河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王禀随方设施,在城上架设木栅,称为〃虚栅〃,上面挂着盛糠的布袋,用以减杀炮石的威力,掩护城上的仿御没备。金兵发动五十余辆〃洞子〃填没壕沟,〃洞子〃又防〃洞匿〃,下置车轮,上安巨木,状如屋形,尖顶上用牛皮蒙上,再裹以铁叶。人躲在〃屋〃内,推动车轮前进,推到壕沟边就用大木板,稻草填没壕沟。王禀把城墙穿成许多小洞,内置燃料和鼓风的皮囊,等到洞子逼近时就把燃烧着的燃料丢出去,里面鼓风,烟焰亘天,把洞子连同填在壕内的木板草荐都烧光了。金兵又用下装车轮、上面备有搁板,高与城齐的〃鹅车〃进攻。〃鹅车〃实际上还是云梯的一种,不过头颈伸得很长,外形造得象只鹅。它只要越过壕沟,逼近城墙,把搁板搭上城堞,就可登上城头。王禀一面派人在城墙中穿孔,用搭钩钩住鹅年,使它动弹不得,再用巨绳拉拽,把它拽倒。一面又在城头上丢下油脂芦草等易燃的东西,焚烧鹅车,把它们烧成灰烬。
这一次进攻又失败了,金军损失巨大,粘罕死了心,不敢再轻于发动进攻。只好等待宋人自毙。
太原攻守战坚持了二百五十多天,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剧战,其激烈的程度超过两次东京保卫战。王禀及其部下英勇守卫,他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和自己发明创造的许多守御战术,成为后世宝贵的军事遗产。
太原人以其不屈不挠的斗志和不朽的业绩,写了光辉的一页,记入我国民族斗争史中。
但是敌人打不倒的太原人最后却被饥饿拖垮了。
围城之初,张孝纯等有计划地把十五岁至六十岁的男子一律编入军籍,直接参战。全城屋宇房舍,一律拆去墙壁,全部打通,家家户户,都能互相照顾。不论贫富,一律配给粮食,分配工作,使每个人都投入战斗。城内秩序井然。
随着金军攻击的加强,无法从外面取得军需给养,半年以后,太原的稂食已竭。最后三个月中,他们先吃浮草、树皮,糠秕、草茭,后来煮食弓弩筋甲,最后割死人的肉为食。沦陷前,大部军民已经饿死。最后金兵没有经过战斗,就用云梯爬上城墙。守城的战士,身体靠在城楼壁上,看见金人上城,瞠目怒视,但已叫不出声音,兵器丢在地上,也无力检拾起来。只好听凭金军上城,打开城门把大队人马放进城来。金兵就是这样不费气力地攻破了坚守八个多月的太原城。可以说这座英雄城不是被攻破,而是自然死亡的。
城破时,除了饿死者以外,活下来的文武将吏已为数不多,大部分也已奄奄一息。安抚使张孝纯和他的儿子文字机宜张浃、转运副使韩总、转运判官王苾、提举刑狱单孝忠、廉访使狄流、通判方笈、张叔达、统制官高子祐、统领李宗颜等,都被金军所俘。粘罕诱降张孝纯,张孝纯拼着一股〃浊〃气,起先表示不降,还讽刺粘罕说:〃我兵饥乏,故城为尔所得,何足道哉!使我有粮,尔岂能逞其志乎?〃张浃也大声说:〃我不负朝廷。〃父子相约殉节而死。
不过这种勇气坚持不到半天。不久韩总以下的文武官员都不屈被杀了,张孝纯的态度开始软化,张浃也不能〃干父之盅〃,父子两个一齐投降了金朝,成为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民族败类。
后来金人也不重视他,让他在傀儡皇帝刘豫手下做一名傀儡宰相。不久即放逐回乡。
三安抚之一的张孝纯的结局就是这样。起初,他不屑与降敌的蔡靖齐名,还瞧不起刘鞈。现在他愧对尚在抗敌的刘鞈,并且不得不与蔡靖称兄道弟,成为一对难兄难弟。历史的斧钺是森严的。
城破之初,作为知太原府张孝纯的副手的通判同知王逸全家举火自焚,死得壮烈。
一代名将,兵马副都总管王禀于城陷后,还率领数十名赢卒进行巷战,突至西城门。这时他已身中数十枪,重新又杀回来,投汾水而死。太原城这才全部沦入敌手。
粘罕取得太原后,长驱南下,安渡黄河,不久就攻陷西京⑥,分兵五万把守潼关,断绝了西军勤王的来路,一面就向东京方向东进。在此同时,斡离不亲统东路军攻击河北重镇真定府。经过四十多天的攻守,真定被陷,以后续陷北京大名府⑦,也渡过黄河,两路金军再次会攻东京之势已经形成。两京既失,河防又溃,屏障尽撤,东京的厄运是不可避免的了。
①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的澶渊之役,宋军打击了辽军后,双方成立和议,宋军护送辽军出境以防虏掠。
②北宋初边将尹继伦曾大败辽名将耶律休哥之众。继伦面黑,以后作战时辽兵惊呼:〃当避此黑面大王。〃
③今湖南长沙市。
④石竫谩骂粘罕的话,报据历史记载中的原文。
⑤今山西榆次市
⑤麻胡,传说中的人名,暴戾好杀,民间甩来吓唬小儿夜啼。
⑥宋朝的西京在今河南洛阳市
⑦宋朝北京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
第三十九章
(一)
经过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特别是经过约有三分之一的东京人参加的那次激荡人心、震惊天地的伏阙上书以来,东京人变得很多了。他们变得深沉了,不再追求虚荣的享受和轻佻的生活。他们带着密切的关注注意国家大事,他们懂得现在两河地区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要关系他们的国家、家庭和个人的生死存亡,而不再象过去那样把战争和政潮当作好玩的节目,从旁观者的角度为它叫好助威,或者吆喝着希望把他们不喜欢的一方击败。他们谴责或赞美政府的官员、也不再从一时的好恶出发,而形成一个严格的标准,凡是削弱或涣散了抗金力量的人都是坏的,反之就是好的。这个标准本来已树立在每人心里,而经过宣德门事件以后,它的应用更加普遍化和明确化了。
总之,东京人是变了,变得更沉着和更成熟了,他们好象从一个小孩变成为已有相当阅历,经得起考验的成年人。
不幸的是,这大半年来,一切发生的事,都与他们的主观愿观相反。局势好象沿着一条狭窄的轨道急骤飞驰,眼看距离终点已经不远。终点将是一声飞雷,把大地上的一切炸成灰尘,炸成齑粉。他们虽然怀着无限焦急,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阻挡那在轨道上飞驰而来的大灾祸。城市居民虽然热血沸腾,爱国情切,值得称赞。但当他们还没有被良好的领导者组织起来时,却处于无拳无勇的状态,没有多少办法来改变国家的厄运。
太学里的三家村,这块牌仍然存在,但内容已非,因为参加的成员和地点都有所改变了。三家村的中心人物,也是宣德门伏阙上书的领导者陈东,在上书以后,奸臣们迫害百端,实际上已被开封府监视起来。有人劝他应种师道、李纲之辟,投笔从戎,一方面也为了高飞避祸。他说:当初伏阙上书,请官家复用种、李,为的是急国家之急,岂为自己留一条避祸的后路?朝议要惩办〃首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