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道德经古今正解-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七 
  '原文'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古文正解'   
  道恒法自然而贯天下,故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天下生有自性,势有自正。是以行之于无为,教之于不言也。   
  是以候王若能绝礼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克己而奉物以自然,万物将天性大化矣;化而欲作,则以无名之朴镇之。无名之朴者,蒙昧纯真玄同混一也。是谓现素抱朴,少私寡欲。   
  上下不欲,天下清静,将自正而归大顺焉。   
  '今文正解'   
  大道总是任物自然而且贯彻一切,所以会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天下生命会自成天性 ,态势发展会自得端正。因此用无为来行事,用不言来教化。   
  因此候王如果能够绝礼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克制自己而以自然之道对待万物,万物就会顺随自己的天性而生化;顺性生化不免萌生妄欲,则以无名之朴来镇定住。无名之朴,则是蒙昧纯真玄同混一,没有贫富贵贱善恶美丑。这就叫显现平素抱守纯朴,少生私心淡薄欲望。   
  这样统治者与百姓都无所妄欲,天下自然清静,将自得端正而回归到永久的太平。   
  '订正与辨析'   
  1。通行本“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按帛书订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通行本“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语法上不完整。   
  虽然两个“镇之以无名之朴”重复出现,但是意思略有区别:前者侧重“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方法,后者侧重“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状态。   
  “无名之朴”指“大道”,含义是“纯一混沌却至为常正完好(由此取法它)”。   
  2。楚简本为“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帛书为“夫亦将不辱,不辱以静”,而通行本为“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   
  又文中有“知足不辱”。大体可见有如此可能:初“知足”转为“不辱”复为“不欲”。   
  另外,“欲”为“谷”“欠”,而金文“谷”与“知”,“欠”与“足”皆形近,不能排除此因素,进而增大讹谬的可能。   
  如此,兹仍依“不欲”:   
  一则取“不欲”之一般性意义。“知足”或“不辱”皆本自“不欲”,却不如“不欲”含义深广。   
  二则承接上文“镇之以无名之朴”,而“现素抱朴,少私寡欲”乃前文要义。   
  三则后文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句可照应本章。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八 
  '原文'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始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古文正解'   
  玄德其晦,人德其明。是以,上德近道,下德近人;上德不得,下德不失;上德无为,下德为之;上德无以,下德有以。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从道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爱民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忠孝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表而无心也。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则天下乱矣!   
  是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始也,莫若要德;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莫若习一。习一无为则无不为矣。   
  是以,道在德天,道去德见;德完仁厚,德毁仁露。德者天,仁者教,义者经,礼者文,法者威,刑者杀,沦乎相丧,孰为“太上”?   
  故曰,大道无物,大德不得,大人无己。内圣,外王,天下治。   
  '今文正解'   
  大道的德性隐晦,而人的德行却标榜。因此,最好的德接近于道,不好的德接近于人;最好的德心智清虚,不好的德满腹伦理;最好的德无所作为,不好的德四处追随;最好的德无所手段,不好的德方术万千。   
  至上的德无为于天下且无所凭借,在于顺从大道;最好的仁有为却并不凭借,在于关爱人民;最好的义有为并有所凭借,在于忠君孝亲;最好的礼作为起来没人呼应,人民对其挥手一扔,外表花巧而没有真心啊。所以失去天道才有圣德,失去圣德才有仁爱,失去仁爱才有忠义,失去忠义才有礼。如果连礼都失去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天下大乱的时候了!   
  因此,以礼推行,是忠信的极端寡薄从而祸乱的开端,不如采取大德;用卜算预断,是大道的皮毛虚华从而愚昧的最大,不如使用大道。用道无为,则无不做到。   
  因此,大道畜养则德在上天,大道背离则人德显现。人德完善则仁爱丰厚,人德毁坏则仁爱凸露。德让天下随天性,仁让百姓从教化,义则修理意识,礼则文饰伪诈,法则依靠威慑,刑则依靠屠杀,依次沦丧,谁去做那“最好的君王”?   
  所以说,最大的道却没有形体,最大的德却心无所得,最大的人却没有自己。心为圣人,身为君王,如此则天下大治。   
  '订正与辨析'   
  1。“失道而后德”,含义丰富。   
  其一,说明大道先于人德,道在前,德在后。整部书中《道经》先于《德经》,此章正是呈上启下。   
  至于出土的楚简本和帛书本都把《德经》放在《道经》上面,可能以此象征“德”要以“道”为基础,也可能因袭前人错误;再如,韩非子解老先解《德经》。传世本都一概相反:先《道经》而后《德经》。(其他参考说法:1。出于墓葬礼俗讲究;2。原文可能被铸在大钟或大鼎外周,因而造成抄录者颠倒了次序3。二者成书时间或对外流传时间,本就先《德经》后《道经》,后来才整理合一)   
  其二,根据“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对照可知:德是对待事物的品性。道的品性为“玄德”“常德”,圣人抱守大道体现的品性为“(有)德”。人世的品性有“上德,下德”。显然,老子文章里不完全拘泥于德的本义“(品性)好的所得”,还进一步表达“(好的)品性”。显然,好的品性,在于辅佐众生;其极致境界就是“唯道是从”的“孔德”“上德”。   
  2。本章“德”的侧重点在于“治国化民”,主要针对统治者而言。   
  不能够只局限于“治国”,也不能只局限于“化民”。然而,也不是“语义双关”。因为君王的“治国之德”与百姓的“教化之德”是一体的。   
  这还可以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得以印证。   
  3。“上德不得”还是“上德不德”。   
  德的本义应当为“(品性)好的所得”,“得”与“德”都从“行”的偏旁,但是前者从物,后者从心。因此二者或且通假可用,但是区别还是明显的:物质获取叫“得”,心灵获益叫“德”。   
  帛书老子用“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得与德写法差别较大,抄写谬误的可能性很小,何况《庄子》也说“至德不得”,其应该更合原文。然而,“得”是否就是指“物质所得”呢?   
  老子谈“上仁,上义,上礼”,而不是“下仁,下义,下礼”,明显的含义是“不以谋求物利为出发点的仁,义,礼”,却同时又否定以它们作为治理依据的可取性,即“上仁,上义,上礼”属于“下德”。显然,相提并论的“下德不失得”,把“不失得”中的“得”,解释为“(物质)获得”是不妥帖的。   
  此处应该把其他的德定义为“好的品性”,把“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中的“得”解释为“内心(品性)好的所得”,也就是“有一套可以说教标榜的准则”。这可以从“不言之教”得以印证。   
  进一步,“上德不得”是因为有道。因此三十九章承接而谈“得一”。道本无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