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道德经古今正解-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以,明道亦有三:一曰有正,二曰无定,三曰至极,合谓之妙。有正者,不殆之居也,在内合和,在外相宜,则天下清静矣;无定者,与物纷纭也,反以为动,弱以为用,周遍万物若悠游从容;至极者,无极之极也,冥通万物,天性众生,自然,功成,尊贵若无名。   
  总天下以知,要大道以明。物我人众皆齐一,得者得,失者失。   
  是以修之于道者,明而后诚,知而后行。其径曰玄超,其门曰玄同,其方曰双用两全。损之复损,弃之复弃,夫唯减负以极,致乎不测之境,臻乎完善之地。   
  大爱不亲疏,大益不利害,大德不贵贱,大道不有无。超超然是以尊贵于天下也!   
  形而下,玄而上。穷齐于物者不知道,徒然虚无者亦不可以得道。为所欲为者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是以明者不喧,行者无为,教者不言,治者昏闷。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今文正解'   
  用行动可以获知的,是物体;无法用行动获知的,是大道。知道大道的不能够描述它,描述大道的实际是不懂得。   
  知晓大道有三点:一是存在,二是虚无,三是永恒不变,合称为“玄”。是天地共同的发源,是万物共同的遵从。   
  因此,明白大道也有三点:一是有稳定常态,二是没有固定极端,三是作为一切的极致至上,合称为“妙”。   
  有稳定常态,就是有不衰败的所在,在一物之内叫合和,在外叫相互适宜,那么天下的常态就是清静;   
  没有固定极端,是大道交接万物的运动变化,以反向为运动,以柔弱为使用,遍及交接万物却悠闲自如一般;   
  作为一切的极致至上,就是超越极端的极端,昏昧中与万物相合相通,孕育万物的天性而随之生息,以任物自然为方式,有莫大的作用莫大的成功,至尊至贵却好像朴实无欲没有名号。   
  归纳天下以此认识大道,把握大道以此明白一切。不论物类还是我,个人还是大众,都齐同归属于一个大道,与之相得就会获得,与之相失就会失去。   
  因此修行大道的人,明白大道的好处就会诚恳相信,知道大道就会贯彻于行动。   
  所走的路叫做“玄超”,像恍惚大道超越具体物态一样,超越具体的矛盾纠纷;   
  所进的门叫做“玄同”,与玄微的大道保持一致;   
  所取的方法叫做“双用两全”,既利用大道的作用又采用大道的方式,既周全外物又成全自身。   
  把多余的减损又减损,把累赘的抛弃又抛弃,只有减损负赘达到极致,才进入不可测度的境地,达到完善的地方。   
  大的爱戴超脱于亲疏,大的好处超脱于利害,大德超脱贵贱,大道超脱有无。超脱才能够全天下都尊贵啊!   
  具体的是低层次,超脱的是高层次。枉然对等于具体事物层次的不懂得大道,拘泥于彻底虚无的也不能以此得到大道。放纵妄为的叫做不符合大道,不符合大道的早早灭亡。   
  因此,明白道的不哗众,修行道的不多为,用道教化的不标榜号令,以道治国的常政治昏闷。因循大道的妙用光芒,再回归道大道的端正明亮,而且不会给自己遗留殃咎灾祸,这就叫做双重的恒常。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五七 五八 
  '原文'   
  '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智,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古文正解'   
  福祸且无正邪?圣人正以治国。   
  正奇且无常邪?圣人取以长久。   
  人之福祸,非我之福祸;人之正奇,非我之正奇。人之廉非我之廉,人之方非我之方,人之直非我之直,人之光非我之光。为福者不免于祸,下福也;为道者不取于福,上正也。为德而无以为德,是为上德;为治而无以为治,是为上治。   
  合常无有者谓之道,圣人法之,谓之曰“玄超”。穷齐于物者,困也,不知道。   
  '今文正解'   
  不是说福祸没有正常吗?可圣人却还说“以正治国”;   
  不是说正奇没有长久吗?可圣人却还说“长生久视”。   
  人们所说的“福祸”,不是我所谓的“福祸”;人们所说的“正奇”,不是我所谓的“正奇”。人们说的“廉”不是我所谓的“廉”,人们说的“方”不是我所谓的“方”,人们说的“直”不是我所谓的“直”,人们说的“光”不是我所谓的“光”。   
  人们追求福,就难免于祸,这是下层意义的福;为道的人不求取福,就不会有祸,顺受大道而得以长久,这才是上层意义的正。修德而没有品行可作为德,所以是最上的德;治理而没有手段用以治理,才是最好的治。   
  合并“永远无物”和“永远存在”为一体的,是大道;圣人效法这个,称为“玄超”——像大道物态的玄妙一样超越矛盾纷扰。不要枉然把自己对等于具体事物的层次,那样脱离不了矛盾因素的必然纠缠,根本不懂得“道”。   
  '订正与辨析'   
  “人多智,奇物滋起”,帛书甲本作“知”,同楚简本。帛书乙本为“智慧”,通行本作“技巧”。   
  “知”“智”通假,本文从古本。   
  “人多智”而非“民多智”,侧重于与“物”的对立。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五九 六十 六一 
  '原文'   
  '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复。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古文正解'   
  道生之,德畜之。是谓天性天养,天作天成。是谓天正天恒。   
  是以,圣人之治,上不求祈于神,下不必祀于鬼,中不敢肆于己,持道谨德,节天牧民而已。   
  故,上治乃从道,从道在自然,自然在无为,无为在无事,无事在无欲,无欲则俭啬,俭啬曰早复,早复曰奉生,奉生则有信,有信则万民恭,万民恭则无不克,无不克则德莫知其极,德莫知其极则完然归乎大道,道乃久。   
  奚谓之啬?克己,奉民,节天,爱物,备上下之不虞,治之本也。则民始自安,国始自定矣。   
  深根于道,固柢于民。上可治国,下可持身,大可邦交,小可载人。虽有天地之邪而无以为害,虽有蛮夷之窥而无以为侵。天下浑伦自食,民安国泰,恒正不殆。   
  一马羁之,三马策之,万马唯可牧之矣!是以,大国宜静,强国宜下,势可成。象乎道也。   
  '今文正解'   
  大道生化,玄德畜养。这就叫苍天禀性苍天养育,苍天生作苍天成功。这就叫苍天的端正苍天的恒常。   
  因此,圣人的治理,上不冀求于神灵祈祷,下不敬畏于鬼魂祭祀,中不敢放纵于自己言行,持守大道慎修大德,节用苍天资源放牧百姓而已。   
  所以,最好的治理就是依从大道,依从大道在于效法自然,效法自然在于无为,无为在于没有国事,没有国事在于捐弃妄欲,捐弃妄欲则节俭不耗费,节俭不耗费叫做最快不过的回报,最快不过的回报叫做奉养民生,奉养民生则取信万民,取信万民则万民遵从,万民遵从则无往不胜,无往不胜则修德深厚到不可测度,修德深厚到不可测度则达到完善境地回归于大道,大道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