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日薄西山-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年十月,八年正月,段纪明大破当煎、罕姐羌。八年五月至七月,段纪明对西羌各部发动了大规模围剿,斩首二万三千级,降万余户。捷报西羌平定。
   孝桓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鲜卑与东羌先零部落联合寇边,自凉州东至并州、幽州皆被其创。诏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的秩位总督三州兵马。
   一天,孝桓皇帝见战事尚无大的进展,便叫来班师回朝的段锴:
   “先零东羌,既降复叛,而皇甫规、张奂各拥强众,不及时平定。寡人打算让爱卿移兵东讨,请陈策略。”
   “臣以为先零虽叛,但降于皇甫规者已有二万多户。张奂按兵不动,是怕刺激他们再次叛乱,而且他考虑到大汉军队长期屯结,人马疲惫,用招降之术,可坐制强敌。不过,臣自有看法:羌人乃狼子野心,难以用恩信招纳,只有长矛挟肩,白刃加颈,方可制服。计算东羌,今只剩下三万多户,又徙居塞内,无险阻地形可依,但三辅、西河、上郡、安定、北地诸郡,皆有降羌内徙,加之匈奴、鲜卑乃至乌桓的呼应,如不采取军事手段,转就滋大,无法收拾。若发动骑兵五千,步兵万人、战车三千辆,经三冬二夏,费钱五十四亿,可以灭尽羌胡,内徙的汉民得还故土。臣算过,永初中羌叛,十有四年,用费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七年羌叛,用费八十亿。如此巨耗,尚不能诛尽群羌,今若不疲民破费,则大汉永无宁日。臣愿竭尽驽劣,听候调遣。”
   天子认可,但朝廷只能拨出一万多兵马,段将军仍有信心,带着他们出发了。
   在彭阳至高平之间的义逢山,汉军突然遇上先零羌的主力,面对黑压压的奔腾羌骑,汉军的战马都吓得腿抖,更不要说人了。段锴不怕,他下令骑兵列于左右两翼,步兵以长矛在外,排成三重,将操持强弩、利刃的军士放在后面。
   “现在,我们去家千里,前进则事成,后退则必死。努力吧!大汉的将士们!搏取功名,让后人景仰吧!大汉的男儿们!”
   段将军第一个策马冲锋,汉军热血沸腾,大喊一声,跟了上去。
   这一仗,斩首八干余级。捷报至京师,孝桓皇帝已经听不到了。但这个捷报却为这个生前孱弱荒唐的天子争了个相当好听的谥号。窦太后诏赐钱二十万,调皇家金库金帛,赞助军费,拜段纪明为破羌将军,令尽定东羌。破羌将军是一个新的军衔,朝廷下了决心,不再打算护羌了。
   当今天子建宁元年(168)六月,段将军轻骑追敌,至七月,羌人离散,四十多个部落窜入汉阳山谷之中。
   此际,张奂将军上书,说羌人的余部是难以根除的,而段将军性格轻剽勇猛,可能会吃败仗。宜以恩信招降。
   朝廷把张奂的书信转给了段锴,段将军大怒,上书答复说:“张奂虽为大汉臣子,又精于军事,却说出此言,实是糊涂。因为当初赵充国、马援等人在对待羌人的问题上都犯过错误,张奂之论正由此来。事实上,降伏羌人,再内徙至大汉的郡县,是引狼入室之举。今臣奉大汉国威,羌人已接近殄灭,望朝廷勿听此言,一以重任委以臣下。”
   朝廷没有驳回段将军的上书,但同时派谒者冯禅说降汉阳散羌。
   段将军和他和骑司马田晏与假司马夏育放兵至山谷之中,搜剿羌人。又筑木栅围困羌人,从建宁二年五月至七月,斩首一万九千级。冯禅招降了四千羌人,安置于安定、汉阳、陇西三郡。至此,东羌平定。
   段锴前后一百八十战,斩首三万八千余级,获牲畜四十二万七千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亡四千多名。封新丰县侯。
   可惜的是,段锴的赫赫战功创立之际,正是整个大汉帝国衰亡之时,因而他在历史上并没有受到像对卫青和霍去病一样的赞誉,而是落了个“专杀为快”、“虽克捷有功,君子所不与也”的评价。对于他个人来说,可能是不公道的,但对大汉帝国镇压羌人的战争来说,不无道理,因为这场战争归根到底是由于大汉政治的腐败而造成的毫无意义的战争,同时,这场战争耗尽了大汉的精力,使之走向死亡。卫青、霍去病的战功,促成了一个强盛的大汉,而段纪明的战功,没有能挽救一个垂死的大汉。宋代大史家司马温公,在煌煌巨著《资治通鉴》中,认定大汉长期的羌人叛乱,其根源在于大汉政府对付不当,并且站在超越民族界限的立场上说:“如果统治者不得要领,即便是华夏之民,也将蜂起而为寇,难道这也可以用段纪明的方法,全部杀尽吗?”
   事实上,司马温公的话说迟了将近九百年,因为在本朝天子御政的第十四个年头,凉州的羌人和汉人已经用他们的生命直截了当地体验了这个道理。从永初羌乱中,就可以看出,大汉的边民在帝国放弃他们的家园时,就参加了羌人的队伍。时至今日,凉州的汉人和羌人终于看到:大汉不仅不能养育他们这些子民,而且日益成为自己的敌人,只有凉州这块土地,才是最值得依赖的。
   长期厮杀的对手,往往能成为最靠得住的伙伴,正如人类最早的忠实伙伴――狗,却来自最凶残的敌人――狼一样。生存,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汉人的文化能影响羌胡,羌胡的文化也能影响汉人,凉州的汉人妇女都是出色的战士,羌胡的部落和汉人的政府军里,分别混杂着汉人和羌胡。
   共同的生存地理,酝育出羌汉共同体,酝酿出凉州地方自治运动。
   中平二年(185)三月,有关凉州兵马寇掠三辅的御前会议结束之后,谏议大夫刘陶上书天子,指出凉州叛兵之中,有不少段纪明的部下,这些人晓习战阵,识知山川,变诈万端。他们可能会攻击三辅,豕突京师。如此,则车骑将军张温的南边道路将被抄袭,帝国的西征军如果孤立无援,关东将闻风破胆。现在京畿民众有百走退死之心,无一前斗生存之计。张温天性精勇,而朝廷却旦夕催促。他又建议急停天下郡县的赋税徭役,以安民心,惩治中官,以塞民望。
   可这份上书又被天子拿给中官们看。他们提醒天子:“上书中说的这些事情,下面州郡都没有上报朝廷,他如何得知呢?一定是与贼通情。国家正在多事之秋,陛下可要小心。”
   天子没了主张,让北寺狱审查刘陶。刘陶在第一场审讯中便悲愤交加,闭气而亡。
   京师一带的百姓在他的葬礼上唱起了挽歌:“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
   中平元年十一月凉州叛乱的起因,还是郡守贪暴。这一点,汉阳郡长史、敦煌人盖勋最清楚不过。当时,武威郡太守恣行贪婪,凉州从事苏正和调查他的罪行。一天,凉州刺史梁鹄来找盖勋,说苏正和不是盖长史的仇人吗?盖勋说有这回事。梁鹄说:“那我就直说了罢。武威太守贪污的事如果查出来,我作为刺史,是朝廷派来的监察官员,当引咎辞职。所以我打算请您想个办法,杀掉苏正和。”
   梁鹄走后,盖勋的部下劝他借此机会报了私仇,盖勋说:“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他去劝告梁鹄:
   “系食鹰隼,是因为它能执服众鸟,大人却想烹杀之,将有何用?大人身为大汉重臣,辞职事小,有关大人的清名,事情可就不小了。”
   事后,苏正和亲自到盖勋的门前求谢,盖勋不见,让人传了句话出来:“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盖勋虽然怨苏正和如初,可这件事在凉州地区引起舆论大哗。接着,新上任的刺史左昌盗窃军粮的事情泄露,军中及民间议论纷纷。盖勋劝谏左昌,还粮入库。左昌大怒,下令盖勋与从事辛曾、孔常率兵外屯阿阳。
   先零羌和北宫伯玉的军队攻打金城的战报传来,盖勋急忙劝左昌救援金城,左昌不从,致使太守陈懿阵亡。直到左刺史一觉醒来,看到城外神速而来的羌骑,这才害怕起来,派了快马突出,召盖勋带兵来救。
   “长史大人,我们为什么要去救那厮?”从事辛曾和孔常说道。
   “诸位,无论那厮如何不堪言语,但军法无情,大汉国法仍在。战国之际,齐景公以司马穰苴为将,以庄贾为监军。演兵之际,庄贾迟到,死于军法。诸位身为从事,与监军相比,孰轻孰重?”
   围城的羌兵发觉后面有汉军人马杀来,忙派出一队前去阻挡。叛军将领边章一听是盖勋,下令让开通道,让盖长史的人马直抵城下。
   “长史大人,边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