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卡夫卡 灵魂的城堡-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侍候的人了。这个魔鬼同时又是真正的美女,是德拉玛什和鲁滨松心中的偶象,这两个流浪汉在她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卡尔对布鲁娜妲这个怪物由厌恶而慢慢地进人好奇,继而又慢慢地进入了深层次的理解。他的进步应该主要归功于鲁滨松与阳台上的大学生的教诲,以及德拉玛什对他的肉体的摧残。他们要他懂得:周围的人都在忍受着不亚于他的同样的痛苦,却从未想过要逃跑,所以他也应当忍下去。鲁滨松的冗长的叙述向卡尔描绘了一幅艺术殿堂的活生生的画面。我们看到生活在地狱中的他是如何每时每刻怀着关于天堂的梦想的,他今生的愿望就是生活在这位高贵无比的女神的身边,实现她的愿望,满足她的要求(虽然这几乎很难做到),永生永世不同她分离。高傲的布鲁娜妲不同凡响,其行为举止也惊世骇俗,鲁滨松和德拉玛什一见到她就像被磁石吸引过去一样,同她开始了这种三位一体的新生活。这种生活对于鲁滨松来说充满了痛苦和委屈,但也不乏那种瞬间的巨大的幸福感。他虽然满腹牢骚,其实基本上还是相当满意的。他之所以向卡尔唠叨过去的事,并不完全是发牢骚,而是向卡尔展示他(卡尔)将来的生活的前景。他的听众卡尔则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他的苦难,作出自己绝对承受不了那苦难的假设。从卡尔彼德拉马什留在家中,尔后又在阳台上受到大学生的教诲,打消了逃跑念头这一发展过程,我们也许可以推断出:卡尔不会再次逃跑了,至少短期内,因为此地是他的家。卡尔将从此在这里安顿下来,与鲁滨松一道伺候着女神,工作态度也将逐渐变得主动起来。卡尔的变化是连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就发生了的,由强力的逼迫所产生的,似乎仍是那只无形的手将他推到了这一步。然而我们之中又有谁没有感到过命运对人的强力逼迫呢?艺术对于现实的彻底拒绝 
  布鲁娜妲正是那种新型艺术的灵魂,她高踞于现实生活之上,清楚地与日常划清界限,一举一动都拉开了距离,显得不可思议,任何一点微小的现实的入侵都使得她暴跳如雷。她的两个仆人德拉玛什和鲁滨松成天小心翼翼,避免与外界有任何接触和深交,关在黑屋子里与她自成一体,形成一种仇视现实、与现实对峙的古怪局面。 
  拒绝了现实的布鲁娜妲是否对现实失去了兴趣呢?卡尔与她和德拉玛什三人在阳台上观察游行队伍的一幕中,详细地刻画了布鲁娜妲的矛盾心理。原来布鲁娜妲根本不是对现实失去了兴趣,而是太有兴趣,太投入了,所以才会导致她憎恨现实,要与现实隔离。从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滑稽戏似的现实,正是布鲁娜妲感受和洁问的对象。可以说,她的全部的痛苦,她的地狱似的煎熬,都是为了弄清自己所置身于其中的这个现实。她透过望远镜发现了现实的真实本质,就是这一发现使得她再也不能与现实浑浑噩噩地混在一起了。不能设想布鲁娜格离开了望远镜,她的生活还会有什么意义。从这方面说,她又仍然在现实中充当着角色。这就是新型艺术所包含的最根本的矛盾。从这矛盾的强力冲突中,真实脱颖而出。 
  这样一个布鲁娜妲终于有一天从高高的楼上下来了。她将自己罩上一块大灰布,坐进手推车里,让卡尔推着她穿过街道,去一家企业。这该是一件何等麻烦的事啊!布鲁娜妲不能见人,而她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卡尔选择空无一人的小道行走,预料中的不幸还是发生了。他们两度被人拦住,紧咬不放。虽然结果有惊无险,布鲁娜妲还是受到了巨大的心灵上的伤害。我们看到这个时候的卡尔已完全不是从前的那个卡尔了。他细心,敏感,体贴,完全站在布鲁娜妲一边。他的那些怨恨与仇视都到哪里去了呢?他是怎么变得如此有忍耐力,有责任心的呢?这是一个谜,谜底已经由德拉玛什、各滨松和阳台上的大学生说出来了。唉,卡尔,卡尔,你是多么了不起啊!从你的今天,我们不是可以预言你将来前程无量吗?关于25号企业的环境描写也是耐人寻味的。那所房子里似乎打扫得干干净净,但仔细一看肮脏油腻,这种肮脏渗透于物体的内部,无法清除。由此我们又联想到布鲁娜妲那高楼上的居所。那里也是那么胜,那么有怪味,并且大家赖以维持生存所吃的东西也是不干不净的。虽然鲁滨松老是说要把家里彻底打扫一下,但从来也没有实施。就算彻底打扫过了,以布鲁娜妲的生活方式,不马上弄脏才怪呢。布鲁娜妲似乎就是“脏”的产物,脏是她存在的方式,她本人是感觉不到的;卡尔觉得脏,是因为他还没修炼到鲁滨松和德拉玛什那个份上。总之,从布鲁娜妲身上,我们看到了脏与洁净的混合,生命与精神的结合。最脏的她唤起了鲁滨松们最纯洁的遐想。睡在阳台上的杂物与灰尘里的鲁滨松正是在这纯洁美丽的遐想中,挨过一天又一天的地狱般的生活的。这种奇观颠倒了我们往常的艺术观念。 
  鲁滨松告诉卡尔说,他一直有病,可是他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病,因此难受得要死。他在家中做着奴仆,一心要使他崇拜的女神满意,哪怕是她对他讲一、两句话,用裙子触碰他一下,他也要热泪盈眶。为达到这个目的,他累出了一身毛病,浑身疼痛。令他绝望的是女神绝不感动,也不怜惜他,反而对他无比厌恶,命令他离得远远的,安分守己地劳动,不要有任何奢望。这就是鲁滨松那无望的现实,这现实日日夜夜咬啃着他滴血的心。他除了在梦中与布鲁娜妲交情之外,还能干什么呢?日复一日,他的身体受到了摧残。只要他留在这个艺术殿堂里,他的病就永远好不了。实际上,他也不想要他的病好,他已经把这里当作了最后的归宿。 
  皈依艺术
  如果说,卡尔在布鲁娜妲家做仆人还只是他从事艺术的实习阶段;那么,他去俄克拉荷玛剧场的举动就是他朝着成为独立的艺术家迈出的第一步了。整个过程给他的感觉既是新鲜的、充满希望的,又是困惑的、不无讽刺的。正如广告里说的,谁想当艺术家,谁就可以报名,谁选中了剧院,剧院也就选中了他。这种奇怪的招聘广告其实是道出了艺术的本质。 
  伐克拉荷玛招聘处华丽、浩大的场面给卡尔一种虚浮的愉快印象,可是他却意外地在此处与早已被他遗忘的老相识重逢了。这几个典型场面的描写,使我们感到,一直处在日常生活的重压之下,连气都喘不过来的卡尔,此刻是走进记忆深处的海市蜃楼,也就是走进艺术本身了。凡真正经历过的,都永远不会忘记,并且会通过某种魔力再现出来。他从同乡女友手中接过喇叭吹了起来。这是一种奇异的喇叭,制作粗糙,大家用它吹出噪音;但它在人手中又可让人随心所欲,爱吹什么就可以吹出什么曲子。卡尔自以为是地吹出一首歌,他的歌打乱了整个噪音的合奏。显然大家的合奏是和谐的,而他是个外来的闯入者,不懂得他们那和谐的合奏的美妙,还以为是噪音。 
  招聘处对于卡尔的考察也是具有讽刺意味的。首先,他们郑重其事地要求卡尔呈上证件,紧接着他们又让卡尔轻而易举地蒙混过关了,似乎他们只是在考验卡尔的决心。卡尔为达目的表现出来的这种欺骗(包括后来的虚报姓名),正是他出自内心的真诚,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卡尔已经不知不觉地成熟了。卡尔后来与一位上级先生谈话时就表现得更为沉着了;他对每一个问题都在心里反复斟酌,选择“最好”的而不是最“真诚”的话来回答。提问的先生睁大着双眼直盯着他的灵魂,提出那些模棱两可的、其实是涉及本质的问题。卡尔把这些问题与自己的录用直接挂上钩,以为回答得好与坏将决定他命运的转折。而实际上,他的命运早在他看见广告,并决定来应聘的一刹那间就已决定了:他选中了剧院,剧院就选中了他。在这个不需身份证的地方,在这个天使与魔鬼们混在一起吹喇叭的地方,他的新生活已经开始。可以预见,更大的灾难与贸运在前方等待着他,当然其间也不乏目前这种短暂的和解。 
  书中最后那不算结尾的结尾充满了象征的意义。他们坐在火车上,在辽阔的美国疆土上行驶了两天两夜;他们曾穿过一座大山,目睹了幽暗狭窄的、被撕裂的山谷那张开的大口;也曾从山洞里万千汹涌的浪花中穿过,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