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史 作者:张廷玉-第2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涨,下流卫河,自无横溢患。德州城西北亦可穿一小渠。盖自卫河岸东北至旧黄河十
有二里,而中间五里故有沟渠,宜开道七里,泄水入旧黄河,至海丰大沽河入海。”诏
从之。
    英宗初,永平县丞李祐请闭漳河以防患,疏卫河以通舟。从之。正统四年筑青县卫
河堤岸。十三年从御史林廷举请,引漳入卫。十四年,黄河决临清四闸,御史钱清请浚
其南撞圈湾河以达卫。从之。
    景泰四年,运艘阻张秋之决。河南参议丰庆请自卫辉、胙城洎於沙门,陆挽三十里
入卫,舟运抵京师。命漕运都督徐恭覆报,如其策。山东佥事江良材尝言:“通河于卫
有三便。古黄河自孟津至怀庆东北入海。今卫河自汲县至临清、天津入海,则犹古黄河
道也,便一。三代前,黄河东北入海,宇宙全气所钟。河南徙,气遂迁转。今於河阴、
原武、怀、孟间导河入卫,以达天津,不独徐、沛患息,而京师形胜百倍,便二。元漕
舟至封丘,陆运抵淇门入卫。今导河注卫,冬春水平,漕舟至河阴,顺流达卫。夏秋水
迅,仍从徐、沛达临清,以北抵京师。且修其沟洫,择良有司任之,可以备旱涝,捍戎
马,益起直隶、河南富强之势,便三。”詹事霍韬大然其画,具奏以闻。不行。
    万历十六年,总督河漕杨一魁议引沁水入卫,命给事中常居敬勘酌可否。居敬言:
“卫小沁大,卫清沁浊,恐利少害多。”乃止。泰昌元年十二月,总河侍郎王佐言:
“卫河流塞,惟挽漳、引沁、辟丹三策。挽漳难,而引沁多患。丹水则虽势与沁同,而
丹口既辟,自修武而下皆成安流,建闸筑堰,可垂永利。制可,亦未能行也。
    崇祯十三年,总河侍郎张国维言:“卫河合漳、沁、淇、洹诸水,北流抵临清,会
闸河以济运。自漳河他徙,卫流遂弱,挽漳引沁之议,建而未行。宜导辉县泉源,且酌
引漳、沁,辟丹水,疏通滏、洹、淇三水之利害得失,命河南抚、按勘议以闻。”不果
行。
    漳河,出山西长子曰浊漳,乐平曰清漳,俱东经河南临漳县,由畿南真定、河间趋
天津入海。其分流至山东馆陶西南五十里,与卫河合。洪武十七年,河决临漳,敕守臣
防护。复谕工部,凡堤塘堰坝可御水患者,皆预修治。有司以黄、沁、漳、卫、沙五河
所决堤岸丈尺,具图计工以闻。诏以军民兼筑之。永乐七年,决固安县贺家口。九年,
决西南张固村河口,与滏阳河合流,下田不可耕。临漳主簿赵永中乞令灾户於漳河旁垦
高阜荒地。从之。是年筑沁州及大名等府决堤。十三年,漳、滏并溢,漂没磁州田稼。
二十二年,溢广宗。洪熙元年,漳、滏并溢,决临漳三冢村等堤岸二十四处,发军民
修筑。宣德八年复筑三冢村堤口。
    正统元年,漳、滏并溢,坏临漳杜村西南堤。三年,漳决广平、顺德。四年,又决
彰德。皆命修筑。十三年,御史林廷举言:“漳河自沁州发源,七十馀沟会而为一,至
肥乡,堤岩逼隘,水势激湍,故为民患。元时分支流入卫河,以杀其势。永乐间堙塞,
旧迹尚存,去广平大留村十八里。宜发丁夫凿通,置闸,遏水转入之,而疏广肥乡水道。
则漳河水减,免居民患,而卫河水增,便漕。”从之。漳水遂通於卫。
    正德元年浚滏阳河。河旧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经永年、曲周、平乡,至
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永乐间,漳河决而与合,二水每并为患。至景泰间,又合漳,
冲曲周诸县,沿河之地皆筑堤备之。成化间,旧河淤,冲新店西南为新河,合沙、洺等
河入穆家口,亦筑堤备之。英宗时,漳已通卫。弘治初,益徙入御河,遂弃滏堤不理。
其后,漳水复入新河,两岸地皆没。任县民高旸等以为言,下巡抚官勘奏,言:“穆家
口乃众河之委,当从此先,而并浚新旧河,令分流。漳、滏缺堤,以渐而筑。”从之。
自此漳、滏汇流,而入卫之道渐堙矣。
    万历二十八年,给事中王德完言:“漳河决小屯,东经魏县、元城,抵馆陶入卫,
为一变,其害小。决高家口,析二流於临漳之南北,俱至成安东吕彪河合流,经广平、
肥乡、永年,至曲周入滏水,同流至青县口方入漕河,为再变,其害大。滏水不胜漳,
而今纳漳,则狭小不能束巨浪,病溢而患在民。卫水昔仰漳,而今舍漳,则细缓不能卷
沙泥,病涸而患在运。塞高家河口,导入小屯河,费少利多,为上策。仍回龙镇至小滩
入卫,费钜害少,为中策。筑吕彪河口,固堤漳水,运道不资利,地方不罹害,为下
策。”命河漕督臣集议行之。直隶巡按佴祺亦请引漳河。并下督臣,急引漳会卫,以图
永济。不果行。
    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绵山东谷。穿太行山,东南流三十里入河南境。饶河内县东北,
又东南至武陟县,与黄河会而东注,达徐州以济漕。其支流自武陟红荆口,经卫辉入卫
河。元郭守敬言:“沁馀水引至武陟,北流合御河灌田。”此沁入卫之故迹也。
    明初,黄河自荥泽趋陈、颍,径入於淮,不与沁合。乃凿渠引之,令河仍入沁。久
之,沁水尽入黄河,而入卫之故道堙矣。武陟者,沁、黄交会处也。永乐间,再决再筑。
宣德九年,沁水决马曲湾,经获嘉至新乡,水深成河,城北又汇为泽。筑堤以防,犹不
能遏。新乡知县许宣请坚筑决口,俾由故道。遣官相度,从之。沁水稍定,而其支流复
入於卫。正统三、四年间,武陟沁堤复再决再筑。十三年,黄河决荥泽,背沁而去。乃
从武陟东宝家湾开渠三十里,引河入沁,以达淮。自后,沁、河益大合,而沁之入卫者
渐淤。
    景泰三年,佥事刘清言:“自沁决马曲湾入卫,沁、黄、卫三水相通,转输颇利。
今决口已塞,卫河胶浅。运舟悉从黄河,尝遇险阻。宜遣官浚沁资卫,军民运船视远近
之便而转输之。”诏下巡抚集议。
    明年,清复言:“东南漕舟,水浅弗能进。请自荥泽入沁河,浚冈头百二十里以通
卫河。且张秋之决,由沁合黄,势遂奔急。若引沁入卫,则张秋无患。”行人王晏亦言:
“开冈头置闸,分沁水,使南入黄,北达卫。遇涨则闭闸,漕可永无患。”并下督漕都
御史王竑等核实以闻。明年,给事中何升言:“沁河有漏港已成河。临清屯聚胶浅之舟,
宜使从此入黄,度二旬可达淮。”诏竑及都御史徐有贞阅之。既而罢引沁河议。初,王
晏请漕沁,有司多言弗利。晏固争。吏部尚书王直请遣官行河,命侍郎赵荣同晏往。荣
亦言不利,议乃寝。天顺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辉复请浚陈桥集古河,分引沁水,北通
长垣、曹州、钜野,以达漕河。诏按实以闻,未能行也。
    弘治二年夏,黄河决埽头五处,入沁河。其冬,又决祥符翟家口,合沁河,出丁家
道口。十一年,员外郎谢缉以黄河南决,恐牵沁水南流,徐、吕二洪必涸。请遏黄河,
堤沁水,使俱入徐州。方下所司勘议,明年漕运总兵官郭鋐上副使张鼐《引沁河议》,
请於武陟木栾店凿渠抵荆隆口,分沁水入贾鲁河,由丁家道口以下徐、淮。倘河或南徙,
即引沁水入渠,以济二洪之运。帝即令鼐理之。而曹县知县邹鲁又驳鼐议,谓引沁必塞
沁入河之口,沁水无归,必漫田庐。若俟下流既通而始塞之,水势捣虚,千里不折,其
患更大,甚於黄陵。且起木栾店至飞云桥,地以千里计,用夫百万,积功十年,未能必
其成也。兗州知府龚弘主其说,因上言:“鼐见河势南行,故建此议。但今秋水逆流东
北,亟宜浚筑。”乃从河臣抚臣议,修丁家口上下堤岸,而鼐议卒罢。
    至万历十五年,沁水决武陟东岸莲花池、金屹当,新乡、获嘉尽淹没。廷议筑堤
障之。都御史杨一魁言:“黄河从沁入卫,此故道也。自河徙,而沁与俱南,卫水每涸。
宜引沁入卫,不使助河为虐。”部覆言:“沁入黄,卫入漕,其来已久。顷沁水决木栾
莲花口而东,一魁因建此议。而科臣常居敬往勘,言:‘卫辉府治卑於河,恐有冲激。
且沁水多沙,入漕反为患,不如坚筑决口,广辟河身’。”乃罢其议。
    三十三年,茶陵知州范守己复言:“嘉靖六年,河决丰、沛。胡世宁言:‘沁水自
红荆口分流入卫,近年始塞。宜择武陟、阳武地开一河,北达卫水,以备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