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与百姓生活-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活着的那个时代不是太平盛世时代,乱糟糟的,庄子的生活状态似乎比老子更艰苦,更糟糕,当然饱尝痛苦。不是吗?老子有官不做了,要出关去隐居起来。庄子艰苦得有时没有下锅的米,要向别人借呢! 
  那么他们是不是因为人生如此痛苦,而采取极端的做法呢?没有啊!他们俩都没有采取轻生的做法,不仅不轻生,而且贵生、重生、爱生、护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并且都远远地超越了一般人的寿命,达到了长寿。老子据说活了一二百岁,庄子(约公元前369至公元前286)大约活了83岁。那么他们是怎样来校正心理的?这就是一种大智慧了!我们应该讨论讨论,学习学习。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可以让大家来测试一下。大家可以想一想:有知识的人,受过很高教育的人,具有很高学历的人是不是一定比那些没有多少知识、甚至文盲的心态要健康得多啊?不一定! 
  前几年引起人们颇为注目的,比如中国有一位留美博士葛海雷自杀了。当时有报纸登载了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一位教育领事的一段话。他说,仅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管辖的美国东北部十个州内,中国留学生及学者发生心理精神疾病的案例,每年不下七八起。据哈佛大学新闻办公室主任说,哈佛学生的自杀率在全美高校平均线之上,且外国学生的自杀率更高。 
  这是非常有警示作用的事实,有知识的人,有很高学历的人心态健康有时候是有问题的,而且当冲突尖锐时往往就采取极端的行动。为什么?其一,是因为他们受的教育越多越高,心态有时变得越来越复杂,自我期待、家长期待、社会期待就更高,自我的膨胀也就会越来越大。于是,在这种越来越复杂中,在这种期待越来越高中,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你不积极地调整心态健康,或者说是人格健康,那你怎么会不出问题啊!其二,我们的教育,偏向于专业的多,很少或者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康这样的课程教育,教会他们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和本领。其三,我们可以看看,农村的、山区的那些地方,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也不高,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心态比较平衡,采取极端的手段来了结生命的就很少。不过也有启发的是,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多了起来,就是从农村到城里来打工的人,碰到了种种的矛盾和困难,解脱不了也采取了轻生的做法。这说明生存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太大了。  
  今天,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给青年创造了许多发展的机遇,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生活的变化,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的社会环境。上大学、踏上工作岗位、出国留学等,机遇多了,但是你要上,人家也要上啊,你学历高水平高,人家学历也高水平也高啊,于是竞争怎么会不越来越剧烈呢? 
  因此,越发展竞争越激烈,人们越聪明竞争越厉害,于是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的市场、竞争的人群中,对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人格健康,方能灵活、从容地应变。你首先要了解自己啊,你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心理上要训练自己、平衡自我。要让你的内心有一个高明的心理导师,或者说是心理医生。当你受到外界的刺激,当外界的冲击很大时,因为你拥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后面有一个很高明的心理医生,你就有了心理上的弹性和生命的张力,你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被摧毁掉了。 
  我们想到,在人格的锻炼、心理的平衡方面,老子的智慧不可等闲视之。他教导人们的不是只知功利、竞争,只知道不断地进击,永远地扩张,而是教你淡泊,教你退守,教你洒脱,教你具有健康的人格与心态。老子是哲学家,也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也是人生的导师。 
  我们想起了钱钟书夫妇与《老子》相交很深,想起他们的人格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当代的榜样。钱钟书对于《老子》有很深的研究,《管锥编》第二册中有专门的论说,内容非常深刻且美富。他不仅研究,而且在他的人格中就有老子理念的智慧渗透。钱钟书是真正的大学者,“钱学”是毫无愧色的真学问。“钱学”的真、美、高,使人有如泰山北斗,仰之弥高。他的为人也已臻人生的化境。五六十年代,政治风起云涌,他不为所动;八九十年代,经济大潮潮兴波动,他也不为所动。他心中似有一块淳朴宁静的精神家园,不仅是精神的小家园,还有一片广袤的精神文化的桃源胜景。因此他有一颗平常心,处世“极静”、“极简”、“极淡”。他姓“钱”,而不贪恋钱财;虽盛名卓著,却不热衷名利场;虽处于滚滚红尘中,但深居远避,从容治学。就在遗嘱中,他也是这样的平静恬淡。他说:“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送别,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当时《北京晨报》上有篇告别文章,题目很好,我还记得,叫“淡泊一生,淡泊而去”,“淡泊”这不正是钱钟书先生的人格,不也就是老子提倡的那种人格? 
  钱钟书在治学上就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旷兮其若谷”,就像深旷的山谷一样,深不可测啊!钱钟书是个奇才,他的博闻强记、广览群书、学问博通,又像庄子说的令人“望洋兴叹”!在人生上也正如老子所说的“敦兮其若朴”,且一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可以看到老子的大智慧确实深透并融和在钱先生的人生智慧中了。钱钟书是这样,杨绛先生也是这样!   
  老子与现代人的心理:品尝虚静的生存智慧   
  大家先来观察一片树叶,开始它冒出一点嫩芽尖,后来长大了,郁郁葱葱,绿油油的,后来变黄了,变枯了,然后在风中飘落下来了,叶落归根,后来默默地化为泥土,复归自然了。 
  再来观察一个生命,婴儿呱呱堕地,至于童年灿烂,青年辉煌,壮年成功,终于垂垂而老,老态龙钟,最后复归于一掊黄土,也是复归于自然。 
  再来观察如财产等身外之物,它们“生不带来”,人们从而由“无”向外索取变为占有,由占有“少”而变为占有“多”,又由占有变为富有,然而“死不带去”,终于化为乌有。—老子发现,自然万物好不热闹啊,熙熙攘攘,纷纷纭纭,然而又都静静地回归于它的本原。这就是在万物纷扰后面有个“静”,就是“复命”,这是一种规律,又称为“常”。这样,老子悟出来自大自然的道,写出了他的精彩一章,就是第16章。 
  《老子》在这章里说了一段非常深刻美妙的话: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狂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把大意说一下:要心虚无欲达到极点,要守持清静做到坚定。万物都在生成活动,我看到的是循环往复。万物纷杂生存,又各自返回它们的本原。返归本原称为“静”,这叫复归本性。复归本性称为“常”。了解“常”称为“明”。不了解“常”而妄动乱来,就会遇到凶祸。了解了“常”就会无所不容,无所不容就会公正。公正就合王道,王道就合天理自然。符合天理自然才能合乎“道”,合乎“道”就能永久,直到老死不会发生危险。 
  老子提炼出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大有学问,一个“静”字学问不小,而就在“虚静”里边大有文章。这段话不失为现代人生存智慧库中可以永远研究阅读的经典之言,可以让现代人保持一种心理平衡。 
  从这种透视人生、审察万物的制高点出发,老子思考一个人怎样可以活在世上而一身无殆,就是一生平安,不招来凶祸灾难,避开危险。—这就是六个字:“致虚静,守静笃。” 
  “致虚极”,就是你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调适、消解、澄清,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来清净纯洁的人心骚乱起来、浑浊起来、邪恶起来。老子强调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要长期锻炼、修养,从而达到“极”,就是要到极点,到最高层次。 
  “守静笃”,就是先要分清欲望中的“可欲”与“不可欲”,那么你置身于滚滚红尘中,面对“不可欲”的一切诱惑,比如金钱、美色、权力、名声等等,要坚守住静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