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与百姓生活-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时,永春有个15岁的男孩叫李芳远,给他写来一封长信,说他不应该一改常态,变成一个“应酬和尚”,劝告他远离“名闻利养”。弘一法师看到信以后大为感动,立即复信说,见到这样的提醒,真是惭惶万分,又庆幸之至,决心“自明日起,即当遵命,闭门静修,摈弃一切”。后来又说,“当韬光埋名,遁世终老”。1938年,弘一法师在佛教养正院同学会上,还专门谈到李芳远对他的提醒,发表了沉痛的“最后的忏悔”。当我读到这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后,心里很感动!弘一法师多么谦虚谨慎啊,而他真可以说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啊!   
  老子与现代人的心理:含德厚者,比于赤子   
  老子对婴儿是太喜欢了,太赞美了!《老子》第55章,我读起来,那感觉简直就是这位哲学之父献给婴儿的美妙的哲学诗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为了方便理解,我把它的大概意思译介一下。《老子》说: 啊,含德深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赤子。这个婴儿赤子可了不起,他躺在那里,毒虫来了不咬他,猛兽来了不害他,凶鸟来了不搏击他。婴儿的筋骨多柔弱,但是他的拳头握得多么紧啊!再看那个小男孩,他还不知道男女间的事,但他的小小的根儿(生殖器)却翘起来。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婴儿精气专一与充足啊!他整天号哭,但是喉咙却不嘶哑,这是因为和谐到极点啊!—老子又说,认识和谐的道理称为“常”,认识“常”的道理就称为“明”,纵欲贪生就是不祥,任性使气就是逞强。凡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这就叫做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就会提早灭亡。 
  老子对于赤子的赞颂大约是最突出的了,他实际上是用赤子来比喻含有厚德、明白天道的人。他从婴儿虽然柔弱,但紧握的拳头中,从他还不知道男女间的事,但他的小小的根儿(生殖器)上,从他整天号哭,但是喉咙却不嘶哑中,老子将观察与体悟都渗透到“道”的内核中去了。这是因为得“道”的特征是:专一、纯真、不争、无为;内部精气充足,并且达到极至,因此能顺合自然,无为无不为;精气和谐到极点,因此能趋于自然,有益于人生。这就是所谓“精之至”、“和之至”,这样就在“婴儿”、“赤子”与“含德之厚者”之间沟通起来,“婴儿”、“赤子”成为老子得道者的一个非常美妙的形象。 
  老子多次歌颂“婴儿”、“赤子”。《老子》第10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是说,专一精气,而至于柔,能做到像婴儿那样吗?在第20章又说:“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这是说:得道之士淡泊淳朴,就像婴儿还不会笑的样子。在第28章又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永恒的德不离开,复归到婴儿的纯真状态。在第49章又说:“圣人皆孩之。”圣人使得老百姓都像婴孩那样单纯质朴。你看,老子对于婴儿琢磨透了,这位哲学家的心里老有婴儿、赤子的形象浮动着。这样一来,他的心态当然能不断地校正,他的人生当然长寿,当然超脱,当然潇洒! 
  这里再深入下去,很有意思。注意啊,老子所说的婴儿、赤子是浑然元气初生之儿,是天真未凿的幼儿,如果到了后来这些心灵就起了变化了。比如在生命的进程中,有的希望做官,有的希望发财,有的希望美色,有的希望美食,等等,于是一味地意气用事,一味地霸道逞强,一味地贪欲扩张,都与最初呱呱堕地的婴儿、赤子那种浑朴、真纯、柔和相去越来越远了,最终与强硬、衰老、危险、死亡越来越近了。老子在这里剖析了又一种与婴儿、赤子相对立的生命状态;两面对照,不失为警世之举,醒世之言。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人生哲学! 
  但是,我们有疑问啊。人人都有生命中的婴儿、赤子状态,然后都远离这种生命状态而去,进入烂漫的童年,来到花季少年,然后是诗歌式的青年、散文式的壮年、日记式的中年,然后是夕阳红的老年,这不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生态,亦是一种生态的自然吗?人真能复归于婴儿、赤子状态吗?恐怕是不可能的吧? 
  其实老子说的是深层哲理,不是表面的模拟情况,这是一个内心修养的要求,是高境界生命状态的要求。老子是教诲人们,通过深厚的修养,使“德”升华到高深的道德境界。这就是能“精之至”,即心地真挚,精神饱满,生机勃勃。这就是又能“和之至”,即是心灵纯洁凝聚,和谐寡欲。这样就能够自然、天真、活泼、恬淡、充实,离“天道”、“本性”更近,离婴儿、赤子那种生命状态就近了。这种要求当然很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现代人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与智慧,可以达到老子所说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献给婴儿、赤子的哲学诗篇,我们还可以从审美角度加以解读。老子赞美婴儿、赤子,说他们具有纯真自然的天性,没有厉害得失的计较打算,最符合于老子道德的理想。而这种生命状态,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涤除玄览”所需要达到的精神状态。明代的李贽、袁宏道等人就多次赞美赤子、稚子的天真,一切出于自然,最符合审美的要求。袁宏道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而无往而非趣也。”你看,一个人一天到晚就算计着那些钱财,还会有趣味吗?有啊,不过那叫“铜臭味儿”了,老百姓的话多有趣味啊! 
  再说孔子也爱那婴儿、赤子啊!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说:一次孔子来到齐国的外城门外,遇到一个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说:“赶快赶车过去啊,美妙的韶乐将要起来啦!”孔子看到那婴儿的眼睛是那样的美妙,其黑则黑如点漆,其白则白如琼玉,其精光闪烁出天真圣洁,是一种神圣的美。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孔子非常感动,叫他的御者快些走近到他那里去,韶乐将升起了。他把婴儿的心灵美比起他素来最爱敬的韶乐,以为这是韶乐所启示的内容(宗白华《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审美地歌颂婴儿、赤子,其实政治家早就说,你看那本《尚书•;康诰》中就说:“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好像保护赤子一样保护臣民,臣民就会康乐安定。 
  “赤子”可爱,“赤子”需要保护,老子赞美并提倡的那种“赤子”生命状态尤其需要我们去修炼一番,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处世的哲言。                    
第四讲 老子谈成功之道 
  老子谈成功之道:恍恍惚惚的成功路(1)   
  在人生问题中,大家知道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成功是不是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人们对成功的理解很不一样,但是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有时觉得自己这辈子不成功,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成功这个话题,也是人生的一个世代绵延的永恒主题。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有这么多的书来介绍成功的经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老子那里学到一些智慧呢? 
  清代的思想家魏源写过一本《老子本义》,认为《老子》是一本“救世之书”。这很有道理。如果变换一个角度去看,那么我觉得《老子》就是一本教导人们人生成功的书。人们常有“一字千金”之说,殊不知这里一字胜过千金。这里的智慧太丰富了,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人生成功这个问题就可以演绎出很多有意义的现代启示来。 
  要成功,首先就要找那条能够达到成功的路,这就是“道”。现在有句话很流行,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你看,这就是道路的问题,男人“怕干错行”,为什么呀?因为你的道路没有选择好,人生就不成功。女同志的婚姻问题被看得特别重要,你“嫁错郎”,婚姻不成功,是婚姻之路没有选择好。人们对于“道”、“路”体会得深刻极了。人生有正道和邪道之分,有白道和黑道之分等等。再看看生活中,有生财之道,有用兵之道,有长寿之道,又有茶道、棋道、剑道等等。人生要成功,那个“道”的问题太关键了。 
  老子真是大智大慧之人,他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道”,说得玄妙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