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与百姓生活-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三是要用兵打仗时的那种严肃愤怒的脸色。那天我远远地看到,你在台上脸上带着严肃愤怒的表情,这是要用兵打仗的脸色。你叹气而不歌唱,谈论的是莒国,你举起手臂指向的是莒国。我私下考虑那些小诸侯国中,没有降伏的不就只是莒国吗?所以我说出了攻打莒国的话(《说苑》)!有意思的是,管仲、齐桓公没有因为他泄漏了军事秘密而处罚他,因为是他们自己泄漏的,非但没有处罚他,而且赏识他的高智商,并赏赐给他俸禄。 
  我读这个故事时,心里很有触动。这个人识人的智商这样高,而他只是一个在做苦力服役的人。他从动作、脸色上知道了管仲、齐桓公想打仗,而且准确地判断出要打哪一个国,这甚至让智商特高的管仲一时都想不出其中的道理来。 
  这两个高智商的事,说明了什么呢? 
  一是说明了老子说的“知人者智。”(第33章)能认识别人,确实是一种心智、一种智慧。人际交往需要这种“智”,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这种“智商”。 
  二是有“知人之智”的高智商的人,他们有时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就能了解人,在无声中听到信息,在无形中看到信息,从而解读出这个人、这个人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干了以后又会怎样,等等。 
  三是老子的话虽然很简单,但是他是对一种历史的、现实的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而且可以一直指向未来,所以对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时段中的现代人依然有用。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知人者智(2)   
  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我们也许达不到像他俩这样的高境界,那么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一个人呢? 
  我们先来看晋商的故事。山西的晋商最有名的是搞大票号、大商行,大家想一想搞金融的,都是每天要和大把大把的钱打交道的,那么选择什么人来办事、管理、操持就十分重要了,一旦不识人,用错了人,有业就变成无业了。 
  据说他们考察一个人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也就几个字,但是令人感叹认识人的到位。这些字就是:“远”、“近”、“易”、“烦”、“危”、“卒”、“杂”,等。 
  什么意思?这就是提供你去考察、认识一个人的视角、切入点、坐标系统。 
  比如第一、第二是“远”、“近”这两个方面,是教你远距离、近距离地考察一个人。这个人当他一个人在外地很远的地方办事,没有人监督他时,他是怎样办事的,特别要考察他忠心不忠心、忠诚不忠诚。相反这个人他就近在你身边办事,看他什么呢?看他是不是尊重、敬重你,而不是因为亲近而狎,就没大没小,骨头轻了,态度不庄重。 
  还有三是“易”,是干容易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现。四是“烦”,是干繁琐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现。五是“危”,是干危险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现。六是“卒”,是面对突然发生的意外事情,看他怎样对付。七是“杂”,是面对纷杂乱麻样的事情,看他怎样处理,等等。 
  大家想想,这样的不动声色的考察,那多厉害啊!这说明山西商人要干好自己的事业,他们充分知道老子“知人之智”的重要,而且归纳出一套有效的“知人”的方法,这也是山西商人的“知人之智”。 
  那么,他们的智慧又从哪里来的呢?我后来发现,他们是从传统文化中来的。 
  《庄子•;列御寇》中就这样写道: 
  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 
  近使之,而观其敬; 
  烦使之,而观其能;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这说得非常精警!第一条,是让他到远的地方去,观察他是否忠诚。第二条,是让他在近处,观察他是否庄重谨慎。第三条,是让他干繁杂的事,观察他是否有才能。第四条,是突然发问,观察他是否有知识。第五条,是给他一个紧急的期限,观察他是否讲信用。第六条,是委托他财物,观察他是否仁义。第七条,是告诉他危险的事情,观察他是否有节操。第八条,是在他喝醉酒时,观察他是否不忘准则。第九条,是让他混杂地相处,观察他是否失态。用这九条去观察,那么不好的人就被考察、区别出来了。当然贤者也分辨出来了。 
  你看,山西商人那些条条就是从这种智慧中化出来,并用来认识一个人的,这多聪明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库,里面有价值的、可以为现代人利用的东西很多、很美妙!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知己者明   
  老子教导我们:“自知者明。”人际关系是自己和别人打交道,只了解对方一方不行,还要了解自己,深刻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就是一种明白、一种聪明、一种精明。 
  人人都以为了解别人是困难的,认识自己有什么难啊?错!其实了解自己并不容易,有时比了解别人更困难!所以老子选择了一个“明”字,好耐读啊! 
  什么叫“明”啊?“明”是对着黑来讲的,是对着盲来讲的,“明”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大家都知道看别人看得见,因为眼睛长在我身上;大家知道自己看自己的后背看不见,看自己的头顶看不见,也因为眼睛长在我身上。这是自我的盲区。 
  老子的教导,让你走出自我的盲区,进入自我的明察中去,面对自我应该具有一种明智、一种聪明、一种精明。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我们来讲一讲国画大师张大千,他很有自知之明。徐悲鸿曾经称赞他可以领五百年画坛之风骚,然而张大千说了一番话:“当代的我国画坛,人才辈出,我侧身其中,常感得益良多。真的,不是说客气话,能把山水竹石画得清逸绝尘,我不及吴湖帆;论气韵的刚柔相济,我不及潘心畲;明媚软美,我不及郑午昌;画瀑布山岚,我不及黄君碧;论寓意深远,我不及陈定山、谢玉岑;画荷菱梅兰,我不及郑曼玉、王个簃;写景入微,不为方寸所囿,我不及钱瘦铁;画花鸟虫鱼,我不及于非闇、谢稚柳;画人物仕女,我不及徐燕荪;画鸟鸣猿跃,能满纸生风,我不及王梦白、王慎生;画马,则当数你徐悲鸿先生,赵望云当然也是佼佼者;还有汪亚尘、王济远、吴子深、贺天健、潘天寿、孙雪泥诸道兄无一不在我之上。徐先生说我能领五百年画坛的风骚,我哪里担当得起啊!”张大千一口气能说出二十多个画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艺术特点、风格,一连都说“我不及”,此绝非虚情假意的人能够做到的。艺术家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的比比皆是。张大千能接着徐悲鸿的话,马上随口答出来,真是“卒然问焉,而观其知”了,而且不仅观到了其知,又观察到了他自知之明之智。惟其如此,因此张大千能够不断完成自我的超越,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我们再来看一个国际大企业家由“不自知”到“自知之明”的经过,以及给人们的启发。 
  美国的约翰•;D•;洛克菲勒很厉害,据说23岁时就全力追求他的赚钱目标,到33岁赚到了100万美元,43岁他创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垄断公司企业“标准石油公司”。据说当时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周的收入可以达到100万美元。他非常了解商场、了解竞争的对手,否则他不会胜利,但是他对于自己却缺乏全面的了解,缺乏正如老子说的那种“自知者明”。 
  他不知道财源滚滚正在向自己滔滔涌来的时候,自己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怎么回事呢?到53岁时,因为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烦恼、忧思的赚钱生活中,他已经很快向着坟墓走去。你看他,失眠,消化不良,头发和眼毛都掉了,整个人“像个木乃伊”。他不知道就在拼命赚钱的过程中,自己也正在一滴一点地变化着,最后是医生告诉他身体的恶化情况,让他选择一是财富和烦恼,一是生命本身。 
  洛克菲勒在医生和事实的面前,他才开始真正从这一角度来认识自己,于是他选择了后者,即是生命,即是退出原来那种生活。有人说他如果再不认识自己,那么他很快就结束了生命,五十几岁就死了。正因为他顿悟了,及时有了解自己之明,因此有人说他多活了四十多年(《天津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