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与百姓生活-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大道淡说了,大道出口好像淡而无味了。 
  我们再看生活中的丘吉尔,也往往是大道淡说。我看到一个材料,是讲他的为子为夫之道的。(王政挺主编《中外公关艺术漫言》,东方出版社)26岁的丘吉尔在父亲去世5年后,作为伦敦《晨邮报》的记者,结束了对南非战场的报道回到英国,惊异地发现自己46岁的母亲准备嫁人了,而且是嫁给比母亲小20岁,和自己同龄的全国驰名的运动健将韦斯特。这也许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事情。 
  但是,丘吉尔设身处地为母亲想了之后,从内心表示了理解。他对母亲说:“妈妈,儿子给你的爱再深挚也难以弥补你感情生活的需要。妈妈,结婚吧!但是,妈妈,现在和他的年龄差距可能是无所谓的。46岁的妈妈还像26岁一样漂亮。等再过15年呢,那时会发生危机.妈妈,我不愿你再遭遇任何不幸!”—我读了以后觉得丘吉尔处理得很好。他懂得婚姻之道、感情生活之道、为子之道,因此他一是同意他妈妈的选择,二是规劝他妈妈的选择。 
  可是,丘吉尔的母亲也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她说:“我想晚年毕竟是晚年,我不愿为晚年而牺牲我可能享受幸福的中年!” 
  丘吉尔握住母亲的手,深情地说:“祝愿妈妈中年幸福,晚年也幸福!”—我想,丘吉尔果然睿智,作为儿子的丘吉尔把妈妈的生命分成两个段落,一是祝愿她中年幸福,二是校正她不要不顾晚年幸福而短见,于是又特地祝愿她晚年也能幸福! 
  妈妈再婚后,和韦斯特度过了十几年欢乐的时光。但是,丘吉尔的担心也逐渐成为事实。40岁的韦斯特经常独自外出不归.当丘吉尔的母亲主动提出分手后又回到儿子的家里时,丘吉尔和弟弟簇拥着她,亲吻着自己的妈妈,抽泣着喊道:“妈妈!妈妈!回来了!回来了!全家欢迎你!”—读到这里我很感动!一是,作为一个儿子真情流露。二是,丘吉尔早就意料到了今天的结局,但是他不是抱怨妈妈,不再提当年的话,这是一种宽容。另外他祝愿过妈妈晚年也能幸福,他将去帮助她一起实现这种幸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4)   
  丘吉尔的母亲是在67岁逝世的。弥留之际,她没有遗嘱,只自豪地说了一句话:“我为英国留下一个丘吉尔!这是我一生的价值。”—诚哉斯言!这是我的第一时间的读后感。 
  但是,丘吉尔自己也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婚姻。当年,丘吉尔与克莱曼蒂娜新婚之初便发誓:“今生不当首相就当作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丘吉尔工作与社交十分忙碌,疏淡了与妻子的关系。克莱曼蒂娜忍受不了孤独,厌倦了,最后选择单独旅行,想离开恰特韦尔庄园,到远远的地方去。在庆祝了丘吉尔的60岁生日之后,47岁的她独自踏上了3万海里的旅程。旅行中,克莱曼蒂娜结识了一个40岁的非常风趣而漂亮的艺术家。从此,他们在旅途之中再也没有分离。 
  但是,丘吉尔不愧是丘吉尔!他原谅了自已的妻子。他也试图理解妻子的内心世界,尽管这很困难。一封他给妻子的信这样写道:“多年来我深知自己在感情上对你负债……一笔难以估算的巨额债务!我默默地祈祷在我有生之年将竭尽一切给你幸福和安全,在拼搏中让你舒悦!”另一方面,克莱曼蒂娜毕竟是一位善良、热情和有正义感的女性。她承认做丘吉尔的妻子不容易,但是还是以极其顽强的自制力来适应丘吉尔。她的座右铭是:丘吉尔保卫英国,我要保卫他! 
  —我读了这一个很生动的材料后,掩卷默思,这又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他和她都曾经偏离过正常的爱情之道,最后又各自自我校正,重新返回到他俩的道上来。当重新返回到道上来之后,重新用出自道的言语来沟通时,又是“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情况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   
  人际交往中说话很重要,聆听也很重要,中国文化中关于聆听的智慧是非常多而且美妙的,名言警句络绎不绝,熠熠生辉。其中老子关于聆听的智慧又如一颗毫光熠熠的宝石,值得解读欣赏。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81章)我们读到此言,觉得老子的这个话好像和上面说的“美言可以市尊”有矛盾,但是细察文意,他是针对两种不同的情况来说的。 
  这里的“信言”,是指真实的话、朴素的话;“美言”,是指华美的话、伪饰的话。“信言”、“美言”是处在对立中的,那么可以推知此“美”是指一种不真实的虚美、矫饰之美,而不是“美言可以市尊”中那种真美的“美言”,两者有不同的涵义。 
  我们读老子的书,有时觉得不好懂,前后好像有矛盾,其中往往就因为不了解他这种用字的现象,即使是同一字,但是有时在书中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钱钟书就指出过:《老子》第72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按此又一字双关两意,上‘厌’乃厌(餍)足之‘厌’,与‘狎’字对,下‘厌’乃厌恶之‘厌’”,“涉笔成趣,以文为戏,词人之所惯为”。(《管锥编》)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再读《老子》,许多地方就可以知其然与所以然了。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和我们现代人并不绝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有的人说话,说得天花乱坠,很动听,很华美,但是到头来是让你上当受骗。因为他不伪装得美一些,怎么会打动你,让你上钩啊!所以“不信”的话经过外表“包装”变成的“美言”,不就是“美言不信”了吗?相反“信言”是真实的、素朴的,不用“包装”,它往往没有那种外表的美,这就是“信言不美”了。 
  历史上这种情况就没有断绝过,老子的这种智慧,是从生活、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又可以验证生活和历史的。比如汉代陆贾在《新语》中说过:“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候齐国有个叫邹忌的故事,也许一笑了之,但是我们再用老子的理念来解读一番,或许就可以较深地领会为什么“美言不信”了。 
  齐相邹忌不仅身高八尺,而且长得很帅,一次在要上朝时候,他照着镜子问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美?”徐公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 
  夫人回答说:“当然我的老公美,徐公怎么比得上你!”这就似老子所谓的“美言”,一般人爱听,但是邹忌觉得有点不可信。这就是邹忌的厉害,他面对“美言”能动动脑筋。《战国策》上就是这样写的:“忌不自信。” 
  邹忌就再问小老婆:“我和徐公谁美?”其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你美啊!”这还是“美言”,真是异口同声的“美言”了。 
  第二天有个客人来了,邹忌再问客人:“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你美!” 
  凑巧了,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仔细细地审视他,自以为不如他,再用镜子看自己,发觉远比不上他。 
  邹忌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开始考虑,这是为什么。夜深人静,他“寝而思之”,发现其中的道道了。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确实这种“美言”有不少内涵。 
  一是,听到人家的“美言”并非就是真言、信言,要考虑可信否、真实否。不管是面对亲近自己的人,还是面对别人,都应该如此。再说,面对一个人的“美言”应当如此,而面对众口一词的“美言”也应当如此,比如邹忌听到的是三个人共同的“美言”,也不一定是信言,也不要盲目地就信以为真。 
  二是,“美言”是动听悦耳,听了让人舒服,但是在“美言”的后面往往有动机,有一种利益关系的驱动力。比如,邹忌知道:妻子“美言”我,是出于爱我;妾“美言”我,是害怕我;客人“美言”我,是有求于我。一个人要能够洞悉“美言”深层的、背后的东西。 
  三是,“美言”容易蒙蔽人,就要实际地考察一番。邹忌自己看到了徐公,才知道怎么回事了,否则就蒙在鼓里。大家想想,如果我们不是把这个故事看作“搞笑”的话,那么其中涵义颇深。 
  四是,邹忌果然不愧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又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想到了政治,想到了国家大事,那么是不是也这样呢?于是入朝来见齐威王田齐时,他就讲了这回事情,开导齐威王。 
  邹忌说:“我确实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