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评传_2-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义者是以“反传统”为旗号的。他们认为,承认现实表面的真实性,就是
  承认传统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可是“如今上帝都已经“死了”,②
  那些传统观念的虚假性与腐朽性已经充分暴露了,用卡夫卡的话说,整个“世
  界秩序都是由谎言构成的”,怎么还能承认它的“合理”呢?因此,表现主
  义者提出:不再“复制世界”,要“凭眼力”进行“观察”。卡夫卡认为,
  要认识现实的真实就需要“给人另一副眼光”,这副“眼光”要能做到透过
  或撇开蒙在现实表面的“覆盖层”,以窥见它底下的真实。因此这种眼光的
  “才能在于,在黑暗中的空虚里找到一块从前人们无法知道的、能有效地遮
  住亮光的地方。”所以在他看来,“除了照在它退缩的、奇形怪状的脸上的
  光线是真实的之外,没有别的了。”③这里,卡夫卡提出了建立新的艺术观和
  表现手段的必要性。
        但卡夫卡反对写实主义的摹写法,并不意味着不尊重曾经使用过传统艺
  术形式而卓有成就的作家,包括托尔斯泰、狄更斯、霍普特曼等等。而且在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他是主张表现并对“改变现实”起作用的。他说:
  “艺术家试图给人以另一副眼光,以便通过这种办法改变现实,所以实际说
  来,他们是反政府分子,因为他们要求改变现状。”①同时,卡夫卡还提出了
  表现现实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持久性的要求,指出:“一切艺术都是文献与见
  证。”无怪乎他把福楼拜所说的“我把我的长篇小说视为我紧抱不放的岩石” ②

  当作座右铭,要把自己的作品写得象高高矗立的雕像那样立得稳,看得远。
  作品的持久性除了揭示现实的深刻性外,与艺术的独创性与完美性是分不开
  的。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已经评价卡夫卡作品中深刻的社会内容。下面我
  们要观察一下他在背离传统艺术的道路上,如何在崎岖的陡坡上探寻现代的
  审美信息并尝试相应的艺术形式的。

① 雅诺施:《卡夫卡谈话录》德文版 91、93 页。

② “上帝死了”的现代命题为尼采所提,著有《反基督》一书。

③ 卡夫卡:《箴言》。

① 雅诺施:《卡夫卡谈话录》。

② 雅诺施:《卡夫卡谈话录》。

                                        艺术奥秘
                                               
                                    “图象”与譬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哲学广泛进入文学,
  它引起文学形式和审美特征发生很大的变化。情节和结构的重要性的降低而
  思想的隐晦和譬喻、语言色彩的加强是其最突出的标志。在德语文学中,卡
  夫卡和布莱希特都是这方面典型例证。
      卡夫卡是一个哲理性很强的人,他说:“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
  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①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文学作品是他
  的哲学意念的形象化。这种形象化主要不是依靠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通过“图
  象”来实现的。卡夫卡曾不止一次谈到,他的创作是“图象,仅仅是图象,
  别无其他”,还说他的“图象”就是他“个人的象形文字”。②卡夫卡的“图
  象”意味着象征(图象的德文原文 das Bild 本身就有象征的意思),它包含
  譬喻和寓言。卡夫卡的这一创作原则越到后来贯彻得越为彻底。奥地利文艺
  评论家恩斯特·费歇尔指出:“卡夫卡潜心于这种充满预感的图象,他倾向
  于把它当作探悉世界秘密、参与现实的决定性手段。”③诚然,象征手段并非
  自卡夫卡始,不说远的,更不说象征派和伊索这些“职业家”,只提一下高
  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和鲁迅的名字就够了。然而,卡夫卡的非同寻常在于,
  他通过“图象”所传达的象征意味和譬喻既不是一目了然,又不象某些象征
  主义者那样隐晦艰涩;他赋。象征图象以鲜明的轮廓,轮廓里又包含着多重
  的意念;赋予他的譬喻以蕴含激情的寓意,这寓意又不无深奥。总之,它们
  既是奥秘的,但又是可以理喻的。一贯对卡夫卡不以为然的卢卡契后来基本
  肯定了卡夫卡,对他的艺术表示赞赏,说:“卡夫卡独一无二的艺术基础,
  并不是他发现了至今还没有出现过的形式上的表达方法,而是他描写客观世
  界和描写人物对这客观世界的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既是暗示的,又有一种能
  引起愤怒的明了性。”①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是《城堡》中的城堡(象征)
  和《诉讼》中的插叙故事《法的门前》(譬喻)。
      《城堡》叙述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一个名叫 K.的主人公,以土地测量
  员的身份要去城堡办事,先想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落户,为此想找城堡的官
  员交涉。城堡就在前面的山丘上,但怎么也走不到。他用尽心机,东奔西突,
  直至勾引上一个城堡官僚的情妇……但他的一切努力终属徒然。最后,城堡
  来了通知:他可以在村子里居住,但不许进城堡。这时的 K.已经奄奄一
  息……。这个故事如果浓缩成一个短篇,也许还能挤出你一把鼻涕几滴泪。
  可是洋洋二十三万言(汉语译文),讲来讲去就是这么一件事情,你可以想
  象,你不能不时时掩卷而睡。但你睡不着。那个时隐时现、影影绰绰的庞然
  大物——城堡,象梦魇一般纠缠着你。你惊醒了——啊,那是什么?那不是
  与老百姓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官僚机构的缩影吗?不是与人民敌对的至高
  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吗?如果你是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这时你就会想起自己


① 卡夫卡:《致密伦娜书简》。

② 雅诺施:《卡夫卡谈话录》。

③ E 费歇尔:《从格里尔帕策到卡夫卡》327 页,维也纳,1962 年版。

① 卢卡契:《批判现实义义的现实意义》534 页。

  和别人的许多类似的经历来,禁不住对着城堡喟然长叹……但这《城堡》难
  道果真就该这样理解吗?如果你是读过卡夫卡的许多作品的,这时卡夫卡的
  这段名言就会跃入你的记忆:“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路
  者,不过是彷徨而已。”②这一咏三叹的哀诉,与城堡脚下 K.的绝望盘旋不
  是互为映照的吗?那么这城堡又是什么?它是不是“可望不可即”的象征呢?
  其实这几种理解和联想都是可以的。文艺作品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心目中唤起不同的情绪和想象,这完全是正
  常的,何况象“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这类“可望而不可即”的思
  想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所理解的“人的处境”的核心思想,深受克尔凯郭尔
  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卡夫卡,在这样一部生命力作里,能不把他的这一思想
  包含进去吗?当然,我们注重的不是他的思想,而是他在表达这一思想时运
  用的这种反常、但是独到的写法。至此,我们就不会再埋怨过长、过繁的叙
  述了,阅读时费的耐心越大,对城堡的奥秘就会领略得越深。正如一大堆碍
  眼的煤堆,当你享受到它燃烧后发出的热能时,你就会想到它存在的可贵了。
      《诉讼》是卡夫卡又一部代表性的长篇杰作,有人认为“人们在其中品
  味到的寓意是无穷无尽的”。既然这样,我们一时也就无法以同样多的笔墨
  来礼遇它们了。但其中那个令人难忘的《法的门前》则是不可置之不顾的。
  这是一则独立成篇的譬喻性故事,是主人公约瑟夫·K.陪外宾(一个判“死
  罪”的犯人也能陪外宾!)参观大教堂时,听牧师给他讲的,大意是:一个
  乡下农民要进法的大门,门警说现在不能进去。农民问:以后呢?答:以后
  可能。门警给了他一张矮凳,让他在门旁等着。他等了一年,二年,三年……
  就这样痴痴地一直等到老死。临死前他问:大家都渴望进法的大门,可是这
  么多年来,除我以外,怎么没有谁要求进去过呢?他得到的回答是:“这里
  没有人能准许进支,因为这一入口只是为你而开的。”乍听不免觉得荒唐,
  在现实生活中,谁看见过或听说过有人在法院或官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