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评传_2-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神上的苦刑”,把那些被污辱与被损害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
  里,试炼它们”,并且“竟能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身临其境地从罪恶底下
  “拷问出洁白”来,从而“显示着灵魂的深。”①《变形记》、《在流放地》、
  《饥饿艺术家》的作者卡夫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残酷的天才”,他读了陀
  氏的作品很快引起共鸣,说使他“多么想起自己的不幸”。当他听到有人议
  论说,陀斯妥耶夫斯基“让精神上的病人出现得太多了”,他反驳说:“完
  会不对。那不是精神上的病人,对病的描写那是一种刻画性格的手段,而且
  是一种非常纤巧、非常有益的手段”。②应该指出,由于卡夫卡不懂俄文,他
  还只是通过已出版的德文译本读到少数陀氏的作品,有的还不是主要的作
  品,如《小伙子》他也如获至宝,兴高采烈地向勃罗德朗诵了一个章节。③
  卡夫卡是个带有“黑色幽默”意味的作家,所以俄国文学中那以“含泪的笑”
  的艺术著称的果戈理对他也具有吸引力。当然果戈理部分作品的神秘色彩和


① M  勃罗德:《卡夫卡传》46 页,费歇尔袖珍本社,法兰克福/迈因,1977 年版。

② 见《卡夫卡致菲莉斯书信集》460 页,费歇尔袖珍本出版社,法兰克福/迈因,1982 年版。

① 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见《鲁迅全集》第六卷,405—40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

② 卡夫卡:1914 年 12 月 20 日日记。

③ M  勃罗德:《卡夫卡传》。

小人物的悲哀命运也是因素之一。无怪乎德国著名女作家安娜·西格斯发现
了一个秘密:她曾经写了一篇题为《聚合点》的小说,以梦幻的手段,写果
戈理、E·T·A·霍夫曼和卡夫卡这三位小说家在布拉格一家咖啡馆里相遇,
三人一边喝咖啡,一边谈论彼此艺术上的异同和长短,颇为耐人寻味。
    法国作家中,福楼拜是他最为称道的作家,在艺术风格上,他也喜爱福
楼拜的轶事和“三故事”。福楼拜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的某些
艺术主张与审美观点却是疏离现实主义宗旨而接近“现代”的,例如他强调
美的普遍性和主观性;他认为照相不是真实,“幻象”才是真实;他主张从
自我出发的观察和分析等。同时,在福楼拜的某些作品中所流露的那种对人
类命运和前途的怀疑、悲观情绪;真理可求而不可得的宿命论观点和艺术上
的神秘气氛等均与卡夫卡有共同点,因而引起他的共鸣。
    有人也常把卡夫卡与十九世纪两位美国小说家霍桑和爱伦·坡相比。的
确,霍桑从“只忠实于人心的真实”出发,以怪诞手段去揭示阴暗、反常的
心理,以挖掘人心中所谓的“原罪”和“恶”,并热衷于揭示隐藏在事物背
后的不易觉察的意义等;坡作品中那嘲讽、怪诞、恐怖、神秘气氛和笔力集
中有力的表现方法等等,都会令人想到卡夫卡。不过卡夫卡本人对这两位作
家并未表示过什么意见。霍桑的名字他根本就没有提及过。至今爱伦·坡,
他认为坡是个逃避现实的“可怜虫”。据马克期·勃罗德提供的证据说:卡
夫卡“没有读过爱伦·坡型的作品。”就是说,卡夫卡本人没有直接向这两
位作家攀过亲。只是,人们提出他们来到卡夫卡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卡夫
卡的艺术特征。

                                卡夫卡与“荷马方式”
                                                 
      卡夫卡是以现代主义作家名世的。在涉及现代主义的时候,不能不碰到
  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即现代派在艺术形式上是以否定传统起家的。那么我们
  的这位主人公卡夫卡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呢?
      的确,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作家,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脱离现代派的这
  个基本共性。在文学创作上,他反对因循旧规,主张独辟蹊径。有一次在谈
  论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时候,他说:“保守主义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象对于艺
  术那样有害。”①从他一生的主要创作倾向看,他是突破传统的,这也是本书
  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但这也许是卡夫卡的又一个独特的地方:他不象一般现
  代派作家那样,是个与传统“彻底决裂”的”空中飞碟”,而仍与传统维持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讲的“决裂”与联系,当然指的都是那在文艺史上
  蔚为壮观的宽川巨流——  “荷马方式”。至于“圣经方式”这一脉涓涓细
  流,现代派不仅没有与之决裂,相反,现代主义本身就是由这股细流扩大而
  成的“山洪”。
      令人不无惊讶的是,从卡夫卡的书信、日记及有关资料中知道,他对所
  谓“荷马方式”的作家都很有感情。早在学生时代,他就爱好戏剧,并进行
  习作,这时,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戏剧家弗里德里希·赫贝尔便是他的主要学
  习对象,同时他也很重视赫贝尔的同时代人、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剧作家格
  里尔帕策。后来他转向小说创作,初期,狄更斯是他的仿效对象,他曾制订
  计划,要写一部“狄更斯式的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后来成为《美国》
  这部长篇第一章的《司炉》是“对狄更斯的不加掩饰的模仿”。这是 1912
  年的事。后来他的写法变了,但直到 1917 年他仍认为,狄更斯的作品是一种
  “富源,并且是一股无以阻挡的强大的洪流。”卡夫卡写法上的改变,“只
  是要用我取自时代的更强的烛照和用我自身的较弱的微光来丰富它。”不过
  他这时已发现了“荷马方式”弱点的一面,指出随着那股“巨流”而来的“也
  有一些无力得可怕的场合,他只是疲惫地将已经获得的东西搅和一番,毫无
  意义的整体给人以蛮荒的印象。显然,多亏我缺乏魄力和由于模仿所受到的
  教训才避免了这样的蛮荒。被感情所淹没的表情后面是残酷。”这里卡夫卡
  实际上指出了“荷马方式”在现代主义者眼中的“一些弱点”,如要求面面
  俱到,而显得杂乱无章;强调整体感,而变成‘蛮荒’;过多的感情而淹没
  了真实。
      在先辈作家中,歌德是卡夫卡最主要的崇拜者。勃罗德在他的《卡夫卡
  传》中这样记载道:“在我与他(卡夫卡——笔者)亲密相处的二十二年内,
  他对歌德和福楼拜所表现出来的爱从来没有改变过。”①“他一直把歌德当作
  人类的最高导师之一。”②卡夫卡曾怀着崇敬、学习和研究的心情,不止一次
  访问过歌德故居和纪念馆。在卡夫卡的书信、日记中,提及最多的古典作家
  的名字是歌德。至于歌德的书,他一生也没有离开过,有时甚至“整个星期
  都沉缅于歌德的影响之中。”只要一提到歌德或涉及歌德的书,他就会喜出
  望外。1912 年 1 月 31 日的日记里有一段这样的记叙:“魏尔奇给我带来几


① 见《卡夫卡手册》518 页,宾德勒主编,克略诺尔出版社,斯图加特,1979 年版。

① M  勃罗德:《卡夫卡传》52 页,费歇尔袖珍本出版杜,法兰克福/迈因,1977 年版。

② M  勃罗德:《卡夫卡传》385 页,同上。

  本论歌德的书,它们使我千头万绪,引起我无法形容的激动。计划写一篇论
  《歌德的惊人的本质》的文章。”③同年 2 月 4 日他又记下这样的感受:“我
  在阅读有关歌德的著作(歌德的谈话、歌德的大学生活、人们与歌德会晤的
  情景、歌德在法兰克福的一次逗留),浑身都在兴奋激动,任何写作都被止
  住了。”卡夫卡认为,歌德的语言力量太强大了,后人无不受到它的强大影
  响,以致延缓了德国语言的发展。卡夫卡对歌德的这一名句尤为感兴趣,在
  一天的日记里仅仅记下了这一句子:“歌德:我对内心表达的乐趣是无限的。”
  ①
  (“内心表达”的德文原文 hervorbrin… gen 也可译作“创造”或“创作”)
  因此,对于卡夫卡,歌德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存在,甚至成了“痛苦中的慰藉。”
  ② 当然,卡夫卡对歌德的推崇,除了上述原因外,跟当时的思潮也有关系。本
  世纪初的欧洲文艺界的“先锋派”运动,尤其是表现主义运动,思想上具有
  强烈的反抗倾向,这使他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