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评传_2-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恐惧万分”。③
      他对他所出生和生活的那座城市,那座欧洲文化名城布拉格是恐惧的,
  认为它是一座危险的城市。


            ……这里确实很可怕,住在市中心,为食品斗争,读报纸,……这
      城外是美的,只是偶然也会有个消息穿过城市来到这儿,会有种恐惧一
      直传到我这儿,于是我就不得不与之斗争。但布拉格的情况难道不是这
      样的吗?那边每天有多少危险威胁着那些惶恐的心灵!
  他对自己的现状显然是不满的。但是按照他的愿望来改变这种现状,对他来
  说也是恐惧的。


            我在布拉格过的是什么生活啊!我所抱的对人的这种要求,其本身
      就正在变成恐惧。
  遇到困恼的事情,要冲淡或忘掉它,也只有在恐惧中才能做到。请看他对密
  伦娜的倾诉:


            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密伦娜:我们是那么的畏怯,每封
      信几乎都面目全非,……这畏怯只有在绝望中,顶多还有在愤怒中,噢,
      不要忘了,还有在我骨子里的东西和仅仅在这些骨子里所经历过的一
      切。是的,也许其实并不是别的什么,就是那如此频繁地谈及的、但已
      蔓延到一切方面的恐惧,对最大事物也对最小事物的恐惧,由于说出一
      句话而令人痉挛的恐惧……
      卡夫卡的创作是他的内在情感的宣泄或内心世界图像的外化,因此他的
  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毫无疑问,作者的这种无处不在的恐惧感必然要
  渗透进他的作品——更确切地说,是渗透到他的人物形象中去,成为他的人
  物特别是主人公的主要精神特征之一。有人认为,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如古
  希腊神话中受罚的坦塔路斯王在忍受着饥渴的同时,还经受着死亡恐惧的折
  磨。不过在具体接触他的作品以前,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造成卡夫卡及其笔


② 卡夫卡:1916 年 7 月中旬致勃罗德的信。

③ 卡夫卡:1911 年 11 月 9 日日记。

① 卡夫卡:《致密伦娜书简》,29 页。

② 卡夫卡:1912 年 7 月 22 日致 M。马克斯信。

③ 卡夫卡:《致密伦娜书简》29 页。

  下主人公变态心理的诸多因素。
      纵观卡夫卡的作品,总令人感到,在他的心理空间,有一种笼罩一切、
  主宰一切的力量,一种不可抵御的威胁,它仿佛对你的一切愿望和行动都已
  作了无情的“判决”;你的任何反抗和挣扎都无济于事。令人称奇的是这是
  一种感觉得到而捉摸不透的势力,虽然卡夫卡有时对它加以形象化进行描
  述。例如在一封致密伦娜的信中他是这样写的:


            你的信(……)唤醒了那些闭一只眼睛睡觉而睁着另一只眼睛捕捉
      时机的老恶魔。虽然这么做是可怕的,能叫人冷汗直冒(我向你起誓:
      我对什么都比不上对他们这些不可捉摸的势力这么害怕)。
  最能体现他对世界的这种总体感受的莫过于他的那两部长篇小说《诉讼》和
  《城堡了》。前者的主人公约瑟夫·K.,他作为莫须有罪名的被告,去法院
  申诉,法院的无关紧要人员一应俱全,但真正顶事的法官却似有若无。而正
  是这种看不见的,对被告构成无形而有感的威胁。它威严、冷漠、无情。不
  管被告怎么求神拜佛,屈尊俯就,有人过问他的案情,却没有人能倾听他的
  申诉。在这里,任何上诉书递上去都只能石沉大海,因为在这里,“只要一
  个人说了你有罪,你就永远洗不清。”相反,你越洗,那已经笼住了你的绳
  索就收缩得越紧。约瑟夫·K.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城堡》中城堡主
  人 C.C 伯爵谁都说有,但谁也没有见到过。而他主管的那座城堡分明清晰可
  见,但对那位土地测量员 K.来说,要接近它却比登天还难!你越不能接近它,
  它就越显得威严、高大、神秘,你个人越显得渺小、可悲。君不见,那位 K.
  君仅仅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允许他在村子里落个户口,竟然在城堡
  脚下盘旋了一辈子!他的悲剧在于:“不识时务”,他凭着自己正直的秉性,
  对正当的要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殊不知,从社会学角度看,城堡作为君
  主专制主义的权力机构,它是专制主义者意志的体现。专制主义的特征是善
  于奴役和蹂躏个人的灵魂,他最喜欢你顺从、屈服、投降,而不惜一切地来
  粉碎你敢于怠慢、违拗抑或抗争的行为和企图。K.与村子里的那些顺民不同,
  他取了后一种态度,所以落得个与神话中的西绪弗斯相似的悲剧命运。从《诉
  讼》中“游离”出来的那个短篇故事《法的门前》的主人公,那位在“法的
  大厦”门前苦苦等待,直到老死而不得入内的农民,和 K.一样,犯的也是“不
  识时务”的错误。
      从形而上学角度去看,城堡、“法的大厦”,这些庞然大物也是“可望
  而不可即”的目的物。对于卡夫卡来说,他的要求和愿望,即“目标”总是
  具体而明确的,但要达或获得它却总是障碍重重,显得神秘而虚妄,令人望
  洋兴叹。他的短篇小说《诏书》可以说是表达这一主题的寓言,只是故事结
  构与上述不同:城堡与“法的大厦”对于人们是“欲进不能”;而《诏书》
  里那座宏大的皇宫对于人们却是“欲出难履”。皇宫内有宫,墙外有墙,简
  直比跨越崇山峻岭还要艰难。这实在是令人可怖的事情。卡夫卡认为,可望
  而不可即的处境对于他的一生都具有“整体”意义.


            显然,我所爱的东西总是那些我将它们置于我的上方的东西,那些
      对我来说不可获得的东西。这自然就是整体的核心,这整体可怕地增长


① 卡夫卡:《致密伦娜书简》55 页。

      着。直至叫人恐惧得不堪。
  的确,卡夫卡面对“异化”的现实,渴望着一种完全合理的、真正有法度的
  世界,而他自己也成为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温暖的家庭,美满的婚姻,
  参与社会生活,摆脱不称心的职业,创作上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然
  而这一切没有一件如愿以偿,而且越到晚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大(即所谓
  “外部时钟”、“内部时钟”走得越来越“不一致”)。对于卡夫卡来说,
  渴望不能实现的望洋兴叹,这是比恐惧还要恐惧的事情。在一封信里,当他
  谈及“恐惧蔓延一切方面”的时候,他特别指出:


            当然,这种恐惧也许不仅仅是恐惧本身,而且也是对某些事物的渴
      望,这些事物比一切引起恐惧的因素还要可怕。
  卡夫卡对于行动的目的从来是悲观的,所谓“目的虽有,道路却无”那段众
  所周知的名言就是他这种信念的最好概括。因此他对任何道路都抱怀疑态
  度,时有“误入歧途”之虞:

            ……因为道路漫长,人们经常误入歧途,心中甚至经常产生恐惧感,
      无须逼迫和引诱就想往回跑了。
  无怪乎他在别的场合也说到过,他有一种“对未来的恐惧(一种从根本上说
  来使我自己感觉到可笑和羞耻的恐惧)。”
      卡夫卡这种宿命论的悲观情绪从小就开始了。这应归咎于他的家庭环
  境,同时与他自己的“独特性”也分不开。1911 年,已经 28 岁的卡夫卡仍
  念念不忘地日记里追忆着一件童年时代的往事:他的家人把他的一篇作文拿
  给叔父看,叔父看后淡淡地说了一句:“一般得很。”这给了卡夫卡极大的
  刺激,他觉得这对他的一生都作了“判决”,并“被一脚踢出了这个社会”。


            但我实际上被一脚踢出这个社会了。叔叔的判断在我心中不断响
      起,我觉得几乎具有了真实的意义,从而使我得以在家庭感情内部也看
      到我们的世界那寒冷的空间……。②


      卡夫卡成长的家庭、民族和社会环境前面已有所涉及,这些对于造成卡
  夫卡的恐惧心理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晚年那封《致父亲的信》对于“专制
  有如暴君”的父亲所实行的家长制统治,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扭曲和
  创伤。单就父亲那咄咄逼人的强悍与魁梧的体魄就足以使他自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