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班主任兵法(上、下)-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进行教育,当然要做的不着痕迹。  例四,教师的真情投入往往是很重要的教育力量。上课时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调,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得牢牢的;教育学生时设身处地的关心,能够让学生心存感激;在学生犯严重错误的时候,一番义正词严语重心长的话语会让学生痛哭流涕;与学生亲近时的童心未泯或者真情流露,则更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真情也有可能是刻意为之的,但是一定得是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造作的。于漪老师上课给学生读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时,会沉浸进去而流出泪来,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巨大的,但却是自然的。没有半点伪造的成分。  无形虽好,做到却难。要真正实现无形,最最重要的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教师个人的修养,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当所有有效的方法都融入了我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我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就会是很自然的,没有痕迹的,那么,我的方法也就自然是无形的,有效果的。就仿佛世间万物本来就是如此,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阻滞,没有什么别扭,可是就在不经意之间,多少不好的结果却已在暗中消除了。还是老子说的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能听起来是有点玄乎了,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十九、应变篇  网络上经常有老师问我,班级里有学生学习差,行为规范差(即所谓的“双差”)怎么办?恨不得我立即教他一个方法,他好马上去做。对我来说,这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了。自古以来,熟读兵法的人何其多也,可是能带兵打仗百战百胜的将领又何其少也。而类似赵括、马谡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照搬兵法的人导致失败的例子随处可寻。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他犯错误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破坏纪律,有些人是因为心情郁闷,偶尔为之;有些是因为自制力差,明知故犯;有些是因为有类似多动症这样的生理或心理疾病,无法自控;还有些则可能是为了引起老师或同学的注意,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甚至有些是由于对老师心存不满而故意跟老师对着干,有备而来的。你如果只是很模糊地问我学生上课违反纪律怎么办,没有场景,没有前因后果,你让我怎么回答?不过如果实在有人问得紧,我倒是可以告诉他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个“灵丹妙药”只有四个字。  我曾经看过一个香港的电视连续剧,是讲消防队员的生活的。教官在培训消防队员时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看到在一个斜坡上有一辆原本停止的大卡车正在缓慢下滑,该怎么办?学员们说出很多答案,如往车轮底下填东西,找几个人到车尾把车顶住,把车窗打破拉上手闸等等,教官都摇头否定。末了,教官说,有一个四字的办法,你们回去想吧。第二天,一个消防队员在路上猛然发现了教官问他们的场景:一辆货车正从斜坡慢慢地往下溜!他连忙冲上去,先自己用身体去把车抵住,但根本无法奏效;又跳到车前,打破驾驶室玻璃,去拉手刹,才发现手刹已经坏了;想找锲状物塞到车轮下,但一来车在移动,二来环顾四周,竟一下子找不到东西。眼看着下坡不远处有一辆停在路边的油罐车,货车很可能与之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教官赶到。他迅速爬到货车上,货车上装了一些木板箱子,教官以飞快的速度把这些箱子往车后的地面上连踢带扔,箱子落地后以各种角度叠在一起,最终自然形成了锲形木块,在货车即将与油罐车相撞前阻止住了货车。惊魂未定的消防员问教官,您昨天教我们的四字方法是什么?教官长出一口气说,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方法,就是“随机应变”四个字啊!  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有时一场战争的胜负可能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决定。举个近一点的例子:一八八五年三月,清军与法军在镇南关发生激烈冲突。偏将张春发奉命带精兵数百人巡哨侦察敌情,行至一片大树林,突闻前方人马喧腾,号角声阵阵,原来是二千余名押解大批武器弹药准备去镇南关增援的法军正在行军。张春发等人很紧张,慌忙躲入树林中藏匿。没想到法军在穿越森林一半时,人困马乏,同时也害怕清军的埋伏,便停下来休息调整。清军藏了很久不见动静,以为法军已经通过,便急驰而出,想速回军营报告,不料冲到一半,正与法军迎面相遇。清军既惊且惧。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张春发对士兵说:如果我们逃命,法军有枪炮,我们很可能没有活路,其实法军也不知我方虚实,他们肯定也很胆怯狐疑,不如趁他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之时突然进攻,杀他个措手不及,说不定我们可以生还。说罢领军向法军突击,与法军展开肉搏战。法军大乱,以为果然中了清军埋伏,一时间又不知道清军多少人,短兵相接中法军枪炮无法施展,死伤惨重,纷纷丢弃枪支弹药而逃。镇南关前线的法军闻知增援部队已溃逃,武器尽为清军所得,顿时军心大乱,遂亦败逃镇南关。这便是近代史上有名的“镇南关大捷”,清军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完全是因为偏将张春发的随机应变。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变化的,教育场景也是变化的,教育者也各不相同,因此,更加不能照搬条条框框,搞本本主义,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即使是好的理论也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必要的地方要做一定的变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好东西,但到中国来也得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完全行不通,毛泽东是个善于随机应变的高手,他马上就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及时调整,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最终取得了成功。红军中的将领也都掌握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这个精髓,比如刘伯承就这样总结刘邓大军的所向披靡:“没有别的秘密。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了算数”。既粗且俗的一句话,竟然是制胜宝典!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如何才能成功地应变呢?  首先要明确目标。当情况发生改变,需要作出反应时,教师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时刻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现代社会人的精力太容易分散,在经历一系列变化之后,很容易忘了自己原来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说在面对一些后进生时,我们有些老师的粗暴态度就不太可取,那样的做法只能使这个学生更加厌学,更加没有好转希望。虽然这些学生的做法和表现可能让老师很失望,但教师的目的是要教育孩子的。即使不能把他教育好,也总不能把他教得更糟吧。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解决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碰到过一些极端的例子,教师与学生反目成仇,教师对某学生恨之入骨,处处让他为难,学生自然也与老师针锋相对。这样就偏离了初衷,教育成了泄个人的私愤了。  还有些教师目标也很明确,但是不太正确。比如只看重分数,其它一概不看。在这样的目标下,可以灵活机动的余地就很小了。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他要批评;作业质量不高,他要批评;考试成绩不好,更是没什么好脸色给学生了。我以前看到过一个例子:一名数学教师在准备给学生上课之时,突然发现学生们被窗外吸引了,原来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教师当机立断,决定暂停上课,带着学生到室外去欣赏雪景。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这节课受到损失,但是与学生的距离却一下子拉近了。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反而激发了学习的动机,以后对待数学的态度有了改变,数学成绩反而提高了。还有一个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课堂,惊叫着,在教室里乱飞乱撞,学生的注意力全被飞鸟吸引住了。玻璃窗外有防护网,小鸟一时又飞不出去。老师见状,灵机一动,说:唉呀,这只鸟真漂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第二节课我们写一篇关于这只小鸟的作文好吗?于是一堂生动的观察课开始了。在这两个例子中,教师的随机应变都建立在教师的正确教育观、学生观的基础上。因此他们有正确而长远的目标,而不拘泥于一时一事。  其次要判断形势。当形势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判断原来的计划是否仍然可以实施,如果情况不是很是很糟,那么就不要做什么改变。如果情况急转直下,那么便 “计划不如变化快”,随之而变。上面的两个例子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