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4)。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5)?”二大夫
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于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惠子相梁

(6),庄子往见之。或谓惠于曰(7):‘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
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M(8),子知之乎?
夫鹓M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9),非练实不食(10),非醛泉不
饮(11)。于鸱是得腐鼠(12),过鹓M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13)!今子欲以子
梁国而吓我邪?”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14)。庄子曰:“慷鱼出游从容(15), 
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
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
知鱼之乐,全矣(16)。”庄子曰:“请循其本(17)。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壕上也(18)。”
'注释'

(1)濮水:水名,在今山东范县境。
(2)楚王:指楚威王。往先:前往致相邀之意,表示对贤人的礼遇。
(3)愿以境内累:此句为二大夫代表楚王向庄子所致之同,意为愿把国事相累于先生。也就是请
庄子去作官的含蓄说法。《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聘之,许以为相。”
即此意。
(4)巾筒(sì):笥为竹箱之类。意为把龟骨放在竹箱里,再蒙上中被。庙堂:大庙之明堂,为
古代君主与群臣议政和举行祭祀仪式之处。
(5)曳尾于涂中:拖着尾巴在泥中爬行。比喻生之微贱。
(6)惠子:即惠施,宋人,名家主要代表者之一,曾作过梁惠王的相,是庄子的老朋友。《庄子》
中有多处记载惠施之事及二人的辩论。梁:即大梁(今河南开封),为战国时魏国都城,故魏亦称梁。
(7)或,有人、某人,不定代词。
(8)鹓M (yuanchu):传说中鸾凤之类神鸟。庄子以之自喻。
(9)梧桐,落叶乔木。传说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栖息。
(10)练实:竹实。
(11)醴泉:醴为甜酒,泉为泉水。象甜酒般甘美的泉水。
(12)鸱:猫头鹰,比喻惠施。腐鼠比喻相位。
(13)吓:动物发出威吓敌人的声音。
(14)濠梁:濠水桥上,濠水在今安微风阳县境内,北流至临淮关入淮。
(15)儵(tiáo)鱼:亦称白鲦,银白色,长约16 厘米,为淡水小型鱼类,喜欢在上层水面游动,
故易为人见。
(16)全矣:完全肯定的了。
(17)循其本:循着争论的根源讲起。本,根源、起点之意。
(18)此句意为,你所说“你怎么能知道鱼的乐趣”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我之所知而向我发问
的,既然你惠施能知我庄周,我庄周为什么不能知鱼呢?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呀。庄子把惠施“我
怎么知道鱼的乐趣”的反问,转成肯定的否定意义,成为你不知鱼之乐趣。既然知庄子之不知,也就
是知庄子之所知了。用以驳回惠施之论点。

'译文'

庄子在涯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来致相邀之意说:“愿意把国
事相累于先生!”庄子手把钓竿;头也未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
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巾,珍藏在大庙明堂
之上。对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
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二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将照旧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惠施做梁国的相,
庄子前去拜访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前来,打算取代你的相位。”于是
惠施十分惊恐,派人在都城内搜索庄子,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惠施说: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M ,你知道吗?这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
是梧桐树不肯停息,不是竹实不食,不是甘美的泉水不饮。在这时,猫头鹰
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见鹓M 飞过,仰头看着发出一声威吓:‘吓’!今天,
你也想用你得到的相位来吓我吗?”庄子与惠施在椽水桥上游玩。庄子说:
“白鳝鱼悠闲自在的游水,这是鱼儿的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
么能知道鱼之乐趣?”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乐趣?”
惠施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不是鱼,你的不知鱼之乐趣,
完全可以肯定。”庄子说:“请循着我们争论的起点说起,你所说‘你怎能
知道鱼的乐趣’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我之所知而向我发问的。既然你能知
我,我为什么不能知鱼呢?我是在壕水桥上知道鱼之乐趣的呀!”


至乐

'题解'

本篇取第一句中“至乐”二字为篇名,“至乐”就是最高的快乐。“至乐”的标准

怎样?如何达到?便是本篇的中心议题。涉及到苦乐观、生死观和万物生化等方面,是其

虚静无为思想在这些方面的具体运用。全文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全部为抽象议论,在表达方式上与后面各段明显不同。认为世俗之人追求富
贵寿善,身安厚味美服好声色,众人都趋向这样目标,以为是乐之所在,实际上这些东西
都有害身的一面,根本够不上“至乐”。只有无为任自然,效法天道,才是“至乐”。并
归结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第二、三、四段,都是讲生死问题。好生恶死是通行的
世俗观念,庄子则对此提出怀疑。《齐物论》就讲,死何以不是从小丢失的孩子不知、回
归的老家呢?这几段也发挥这一思想,提出生死是无穷转化的过程,追究其终极处,则是
无生无死。恍愧迷离中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有生命,也才有了人,人又由生而死,这
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如同四时昼夜的更替一样,何必为此而悲伤?这种生死观有一
定合理性。

第五段,孔子对颜回去齐一事加以评论,并讲述鲁侯养海鸟的故事。旨在说明“至
乐”就是按物之自然本性去养它,应无为而顺其自然,不可以己之好恶强加于物,圣人治
世亦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顺心而幸福。第六段,讲述万物是一个无穷生化过程。提
出物种中包含情微之本质,由于其所遭遇之环境条件不同,发生千变万化,而成千差万别
之物。最后最高是化成人,人又复归于物种之几。其中讲述的内容与《列子·天瑞》篇所
载基本相同,并为后代人所引用,而发生一定影响。现在虽不能对这些具体论述作出完全
科学的解释和评价,但可以看出,作者是对客观世界作了实际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联
系起来,形成一种对自然界运动变化及其统一性的认识,这是深刻而有价值的思想。其中
主观臆测、神秘性的东西则应扬弃。

(2)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1)?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
?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
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3),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
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4), 
其为形也亦愚哉(5)!夫富者,苦身疾作(6),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
外矣(7)!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8),其为形也亦疏矣(9)!人之生也,
与忧俱生。寿者惛惛(10),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11)!烈士为
天下见善矣(12),未足以活身(13)。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
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14)。故曰:“忠谏不听(15),蹲循勿
争(16)。”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17);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今
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
群趣者(18),径译然如将不得己(19),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20),亦未之不
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
乐,至誉无誉(21)。”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22)。至
乐活身,唯无为几存(23)。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24),地无为以之宁,
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25),而无从出乎(26)!芴乎芒乎,而无
有象乎(27),万物职职(28),皆从无为殖(29)。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人也孰能得无为哉(30)! 


'注释'

(1)活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