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气候-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 6。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1)

    三、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

    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是非常成功的,很有借鉴意义。

    (一)各自的发展三阶段及其策略

    总体而言,海峡两岸农业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技术和劳动密集效益阶段及其发展策略。主要特征是,主要农产品相对短缺,工业化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落后的农业还需要补贴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阶段的农业发展以追求量的增长为主要目标,以〃技术(增产)密集〃和〃劳动密集〃为主要措施。这个阶段的农业发展策略要点如下。

    生产经营方式:小农家庭经营,部分产品自给自足,农产品以区域市场交易为主,政府对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实现〃保护〃措施。

    主要农产品:高产优先,兼顾优质。

    农民增产措施:技术进步,高产的种子、方法和技术,兼顾优质品种推广;增加劳动投入的同时,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加复种套种;增加对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

    政府政策: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补贴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以粮(棉)为纲〃,兼顾其他优势产品;奖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科教一体化服务体系,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农资工业,特别是化肥工业;建立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国家储备体系;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特别注重农民合作金融发展;培育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区域交易市场。

    第二阶段:追求价格效益阶段及其策略。主要特征是,主要农产品总体供求平衡,少数品种相对过剩,工业化原始积累阶段基本完成,〃以农补工〃转向低水平〃以工补农〃。这个阶段的农业发展以追求农产品的质和价格提升为主要目标,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小农组织化生产经营〃为主要措施。这个阶段的农业发展策略的要点有:

    生产方式:组织化的生产经营——现代〃有组织小农〃合作模式;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主要产品国内市场交易为主,部分外销海外市场。

    主要农产品:生产有标识的、特色化的农产品,优质优先,兼顾高产。

    农民增收措施:合作互助降低生产成本;发挥比较优势,生产优质特色产品;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生产,采用统一包装,建立合作社品牌;建立价格策略联盟,通过组织化〃生产、储藏、加工、营销〃一体化,增强市场定价权利,降低市场风险;土地股权化,建立农民组织主导的〃土地―金融〃体系,发挥金融对市场农业的支持作用。

    政府政策:制定农业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比较优势发挥,避免恶性竞争;扶持农民组织的合作金融、发展农民组织主导的农业企业化经营,政府不再直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培育区域性农产品市场,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拓展海外市场;扶持城市社区消费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联合;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支持建立全国性的农民组织及其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价格策略联盟;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和科研基础;建立〃双层(村社和国家)〃保障的农村社保体系;倡导庭院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

    第三阶段:追求市场效益阶段及其策略。主要特征是,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工业化国家进入〃以工补农〃阶段。这个阶段是农业高度竞争阶段,以打垮竞争对手、追求市场份额、获得稳定长久收益为目标;以政府补贴(产业化政策导向)帮助农业产业化组织,比较优势、特色优势、品牌优势、高端技术优势、质量和价格优势、安全性优势等提高产品竞争力为主要措施。这个阶段的农业发展策略要点有:

    生产方式:高度组织化的、技术和资本高度密集化的产业化农业,占有市场份额,按照订单组织生产、经营和服务。

    主要农产品:有标识的、优质的、特色的、安全的、健康的产品和服务。

    农业主体措施:市场信息和订单(份额)是前提,品牌是生命,产品特色和技术优势是关键,现代化的管理和营销水平是核心,农业组织的经济实力是基础,农村产业政策扶持和农业保险是保证。

    政府政策:扶持特色产品生产和优势产品出口,扶持落后农业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加大对农业补贴和保护,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村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还渔、还原,建立对生态民的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地权交易。

第三部分 7。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2)

    (二)各阶段比较

    第一阶段:大陆从1949年算起,我个人认为应该在1985年结束。其理由是主要农产品在1985年自给有余,国家工业体系完备,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到国家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左右。农业在劳动投入减少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产量也保持增长。而我国台湾地区在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只用了6年的时间,中国大陆却用了36年的时间。究其原因,除我国台湾地区农业基础较好、人均土地规模和气候条件占优势外,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大陆的农业政策有失误:一是工业对农业过度吸取;二是极〃左〃路线下的公社制度导致劳动低效,小农追求单位面积产量的优势受到抑制;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四是政策多变,生产力多次遭到破坏。

    总之,我国台湾地区第一阶段追求产量增长的农业发展策略是正确的;而中国大陆第一阶段的农业发展策略走了一段弯路,可以理解为〃人民公社〃制度的高度组织化,超越了农业发展第一阶段——追求产量的要求,制约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发挥,背离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产量增长〃的核心策略。中国大陆从1982年全面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劳动者生产积极性(较多劳动投入和增产技术运用)调动起来,1984年就出现了〃卖粮难〃,1985年就出现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供过于求。事实说明,假如大陆较早推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可以大大缩短农业发展第一阶段的时间。

    第二阶段,中国大陆总体上是从1986年开始,多数地方至今还没有结束,这是因为:农业区域规划和特色优势农业没有落实,比较优势无法体现出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小农组织化生产经营主体〃没有建立起来;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并不带来收益的增长;产量的增长和减少,都会带来收入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土地―金融〃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合作金融和农业保险还处于萌芽阶段;绝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单干〃状态,以自给自足为主,家庭简单再生产依赖家庭非农成员的城市劳务收入维持。我国台湾地区从1955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到1961年就进入第三阶段,也只用了6年时间。究其原因,除技术进步外,就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农民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和农民合作金融发展也适应了第二阶段发展的要求,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台湾地区农业进入第二阶段时,正好与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同步,发展经济作物大量出口,效益成倍提高,也大大缩短了第二阶段的时间。

    而中国大陆农业1986年已经进入生产过剩的第二阶段了,但至今所采取的农业政策依然还是追求产量增长为主的第一阶段的农业政策。2006年启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还是〃产量为纲〃的第一阶段的发展思路;更难理解的是,中国大陆一直把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希望寄托在〃龙头企业〃和垄断金融资本的身上,把很多优惠条件给农业产业资本家、流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企图资本家〃救援〃小农,实际的结果是扶持〃产业资本、流通资本、金融资本〃形成垄断而剥夺小农。我国台湾地区则是扶持小农组织起来,发展农民自主的农村金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如果说在农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过早进入〃人民公社〃,过高的〃组织化〃延长了中国大陆农业完成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时间;那么,在农业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长期维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恰恰又是〃高度分散化〃的小农模式延长了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采取的办法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