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成就别人,这个他自己永远不能成就。虽然发愿我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你这个分别心就障碍著你,你不能成就别人也不能成就自己。所以成就别人就是真正成就自己,这个道理要懂,要真的有爱心。净土教里面常常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菩提心我们这么多年来把它总归纳为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常常存这个心。用这个心生活、用这个心工作、用这个心待人接物,就没有错了。我们待人接物不够真诚、不够清净、不够平等、不够慈悲,那你学佛就不能成就。学佛在生活上学、在工作上学、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面学,你才能证果,你才能得受用。
  第三种退菩提心的,「好求法师过罪」,这是说「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就是奉事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这是应该的。孝亲尊师,接受教诲,依教奉行,才能成就。如果天天在那里找老师的过失,这个心就用错了。不用在学道上,天天在看,专门看老师的过失,你想想看,他是不是在听老师教诲?没有,这叫造罪业。这种行为,「不惟无听受之诚」,没有诚意接受教诲,「且亏事师之道」,瞧不起老师。有亏於事师之道一定是不孝顺的儿孙,他不会孝顺父母,这种行为没有不退心的。老师有没有过失?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问孔子有没有过失?孔子说有;你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过失?释迦牟尼佛说有。每天都反省,每天都忏悔,都想到我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过失?自己反省,我这一天有没有犯十恶业?天天检讨,天天改过,那是佛,究竟圆满的果佛。他为什么这么做?我们晓得,这是大慈大悲做样子给我们看,我们一看,佛都这样天天忏悔改过,那我们怎么办?我们不学行吗?他是佛,他都这样的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我们看到老师有过失了,就要想到,老师这个过失是真的、是假的我们都不知道,也许是他装出来的,他做一个反面的教材,我们不认识,错会他的意思,这常有的事情。即使真的有过失,文殊菩萨教善财教得好,真有过失,我不学他的过失,我学他的好处,他那个错误的地方,我就反省我不要犯他的过失,那我将来不是比老师更好吗?这就是谚语里面所说的「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老师正面、反面你都学到了,正面的,依教奉行,反面的,完全极力去避免这个过失,你比老师高出了。这是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教他要用这种心态去向善知识求教,所以善财童子一生圆满成就。凡是找老师过失的、批评老师的,我们要遇到之后,最好赶快避免,不要听,恭恭敬敬的对大家打个招呼,赶快走,或者是跟大家说我还有点事情要去办,避开这个场合。批评父母的、批评老师的、批评尊长的、批评圣贤的、批评国主的,就是现在讲国家领导人,都要赶快避开,不要参与,要回避,这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的心态,他在学业、道业上都不会有成就,肯定的。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永远要遵守。
  第四个会退菩提心的,「常乐处在生死」。乐是爱好,生死就是六道轮回,他不想出离六道轮回,觉得六道还不错,人天还满好的,没有出离六道轮回的心决定退失菩提心。这是说「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这是讲真正学佛的人,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勇猛精进。目标就是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脱离六道轮回,知道轮回苦,轮回可怕,不可以再在轮回里待了。轮回里面有很多苦众生,我们出去之后再回来帮助他,这是正确的,我要不能出去,沦落在轮回里面,决定帮不上忙。做再多的好事,都是福报一边的,在三宝门中修福、修布施,这种人太多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一次合成的是印经,印经是三种布施都有。印经要花钱,财布施;经是法,法布施;真正懂得佛法之后,一切恐怖、烦恼都消失了,那是无畏布施,所以这是很圆满的功德。古今多少人做?做的人很多。但是以这种布施功德求出离难,为什么?这是福德边上事情。出离一定要自己修行,真正求出离,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那个人行,那个人能生净土,一生能成佛。我们印一万套《大藏经》、印十万套、印百万套,拿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是做不到的,生天是肯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必须要晓得。
  再想想,你看当年梁武帝,佛门大护法,以帝王的这种殊胜的缘分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个道场,都是大道场,每个道场都是住众几千、几百人以上的,四百八十座,没有求出离三界,所以他的果报在天上。修行人最难得的就是求出离的心,我要超越轮回,我要离开六道。这个事情是难,不是你想像就能做得到的,可是遇到净土法门,没有一个不成就,万修万人去。念佛还不能往生,那是你自己不愿意往生,这个绝对不可以责怪善导大师,万修万人去是善导大师说的,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你不愿意去,你没有出离心,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放不下,这就不行,这就去不了。真放下,什么时候放下?当下放下,绝对不是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好,你有这个念头去不了,为什么?还是有分别执著放不下。要放下,当下立刻放下,时时都放下,刻刻都放下,处处都放下,没有一样放不下,现在走,马上就走,这才行。於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确实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念头,这个人出离了,这个人念佛才能得功夫成片。我们不说高,高的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他肯定会得到,他这一生决定成就。
  没有出离的心,「耽著五欲」,财色名食睡他放不下,他还贪爱,「造诸恶业,於诸生死心无厌离」,这个生死就是六道轮回,对於六道轮回他还没有厌倦的心,还没有出离的心,「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为什么佛教我们以苦为师?佛为什么一生托钵?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放下这种贪著。你每天沿门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选择的,都怀著一个感恩的心,不管你给什么,都是感恩的心。所以施主布施你一钵饭,有的时候不到一钵,一点点,他要托好几家才变成一钵,平等的恭敬、平等的感恩,无非是把我们贪瞋痴慢的习气用这种方法把它断掉,没有选择,要学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一样不好。现在是不托钵了,我们饮食是由常住供养,常住的供养还是十方信众的,不过不必他们来做,不必我们去托钵,已经是方便多了。常住对於大众的饮食只注重一样,卫生、干净,这样就好。纵然十方供养得很丰足,应不应该享受一点?不可以,以苦为师好!生活愈简单对身体愈健康。古人讲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点都不错。世尊在灭度之前最后的遗教,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一生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对於六道没有留恋的这个念头,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最后一条,「不喜读诵经典」,这也是退失菩提心的原因,「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我在今天特别给同学提醒,我非常的强调,佛说的一切经是为我一个人说的,别人看到,那是旁听的,他就是为我一个人说的,我就应当全部承当,全盘接受,我就能成就。如果说这是为这个人说的,那是为那个人说的,与我都不相干,我学一辈子也不能成就。修学的心态重要!佛的戒律是叫我一个人遵守的,与别人不相干,我一定要做,他做不做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要做好,这才真正能成就戒定慧三学。不能看说,叫我持戒,你看他们都不做,你为什么要叫我?佛看重你,佛看重你是佛,帮助你在一生成佛,那些人这一生成不了佛。你说佛对你多好!你自己不自爱,自己不尊重,自己不敢承当,你就不能怪佛,不能怪任何人。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从经的性质上分有四种,这四种是信解行证,每部经、每段经文、每句经文都有这四个意思在。你不信的,帮助你建立信心;已经信的,帮助你了解;已经明了的,帮助你修行;已经修行的,帮助你证果。字字句句都有这四个意思,这真叫法宝。你得到这个宝,可以了生死、出离三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