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字经 讲记-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习性”是将后天习染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五毒,也叫五鬼。五鬼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
“化秉性”是要将父母遗传下来的人的劣根性,也叫做秉性化除掉。人的秉性古人也总结为“怒恨怨恼烦”五样,人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秉性就发作,怒恨怨恼烦就来了,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因为它是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修行没有别的,说到底就是化秉性,秉性一化就是得道。化不了的一触即发,像被鬼迷住了一样,根本管不住自己,所以修行必须在这方面下手,才不会浪费时间。
“圆满天性”是前面两步功夫的果报,是自然而然实现的,不是求出来的。天性是天所赋的天德之性,天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五常之德的根本是仁德,有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仁是本体,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慈,慈是无条件的爱,爱是有条件的慈,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果真能够去习性、化秉性,你的天性一定会圆满,就是成道了。自古成道的大德,无一不是“性本善”的,所以“人之出,性本善”,是《三字经》的立论基础,也是教育的初级和终极目标,道家叫做“归根复命”,儒家叫做“返本还原”,佛家叫做“明心见性”。
人都是由于习性作祟,所以才争贪不已。争不来就生气,贪不着就上火;因争生气因贪上火,气火攻心,整天烦恼。“怒恨怨恼烦”一来,五鬼就现前了。毛病越大的人脾气秉性越大,怒恨怨恼烦越厉害,就越遮蔽他的天性,仁义礼智信就越难表现出来,也就越没有办法做好人。即使他想迷途知返,无奈五鬼当家,本性做不了主,想当个好人太难了!常常见到这样的人在痛苦挣扎,想摆脱五鬼的魔掌控制,有些人摆脱不了,干脆就自杀了,果报异常的惨烈,我们看得泪水直流,很想救这些人。圣人都愿意代众生受苦,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基督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还说“我替世人赎罪”。但是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的因果自己了,圣人只能为我们现身说法,讲清事实真相,路要靠我们自己去走。自助而后天助,自立而后人立,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教育一定要尽早,越早越好。什么时候开始叫早呢?胎教就够早了吧,不!胎教已经晚了。要从还没有做胎之前就对父母进行教育,这叫改种留良,是播种前的育种与平整土地。优质受精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对胎儿心性的发育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对此已经实践研究了几千年,出了多少代的圣贤之人。你如果相信、接受并且照着去做,你就生贵子,一辈子幸福。你如果不信,将来很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家里多个逆子,社会上就添一个败类,父母造的罪业可就大了。做父母的人要猛醒,要挑起责任的担子,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都推给社会。父母自己动不动就耍性子、闹离婚,你的孩子怎么办?他的心灵一旦受到创伤,心理就会扭曲、就会畸形,这个孩子就毁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一天也松懈不得。
根据以上立教的基础,下面提出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
第一,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就成功了,我们要对孩子负责任,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 
第二,教育的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现代的教学原则是“教之道,贵以杂”,方法杂、内容杂,无一不杂。周末休息二天,看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课外学习有多少:学字、学画、学琴、学电脑、学游泳、学英语等等,不一而足。内容杂,教课的老师自然也杂,两个老师说两种话,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小孩子就失去方向了。有些老师还自赞毁他,教音乐的说音乐好,学画就那么几种颜色,只有音乐才能充分表现大自然。到了下午学画,教画的老师又说画有多好,色彩丰富绚丽,只有画才能充分表现大自然。你说孩子究竟听谁的好?反正家长都交了学费,不学交待不了,就苟且着凑合学吧。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中心。如果能够“贵以专”地用两年、三年的时间,专心学习一门技艺,一通就百通。更何况“琴棋书画”同属中国文化“乐”的范畴,为的是调谐身心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一门足以。
专的第三层意思是对学生讲的,就是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现在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写功课,根本就专不了。还有些机构开设课程,专门训练小孩子一心多用的,纯粹是胡说八道,误人子弟!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要我们身心合一,不能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情。孔子就说:“食不言,寝不语”,一心不能二用。现代教育专门培养“精神分裂症”,人的精神一旦分裂了,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常存,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身是统一的,古人修心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身心合一”,怎么能够让它分离呢?
一个专字,概括了传统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我们教育孩子成才也一定要从专这个字入手。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放松;教学要专一,要精不要杂,广学多闻是孩子们有了基础以后自己深造的事情,那是后话。老师、家长要做的就是专,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他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下面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孟母三迁,一个是燕山五桂。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县城西北),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三迁”是多次迁居,这里的“三”是形容词,有多次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说禹王多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高祖的父亲)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