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字经 讲记-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增长见闻觉知。
现代教育是倒果为因,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翻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世无贤妻良母,社会上已经出不来孝子贤孙,现在教育上再来个乾坤大颠倒,就更没有圣贤人了。
下面举了两个例子进行说明:一个是孝,一个是悌。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孝悌之理、孝悌之道真正搞明白了做到了,然后再进行知识的传授,就是这里的“知某数,识某文”。数代表现在的自然科学,文代表现在的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古今中外不过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两大类,但二者的传授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千万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
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要学生真正懂了明白了,在此基础上再继续第二步的传授,第二步明白了再走第三步,躐等越级是不行的。人文学科则不然,很多道理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才能逐渐理解。一部《论语》一辈子也读不厌,一次有一次的理解,一年有一年的体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如果用教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教《论语》,小孩子哪里能够懂呢?怎么办呢?背诵,反复的背诵,一遍又一遍的加深印象,印到骨髓里面去。这样,等小孩子走入社会,遇到做人做事的具体问题的时候,孔老夫子的话会突然间蹦出来,那时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如果没有背诵的童子功,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就远水不解近渴了。
《三字经》在这里特别强调了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自然科学是“知某数”,知是认知,一定要理解了明白了,才是传授进去了;没有听懂不明白,就是没传授进去。西方教育偏重走认知哲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路子,认知哲学指导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科学知识必须按部就班,初级科目明白了才能上升到高级科目。初等数学懂了才能教高等数学,所以科学教育就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传授。但是我们人生中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不属于科学范围,科学方法能够解决的问题还占不到十分之一。所以西方的小孩子自然科学课程成绩不好都不紧张,如果死板板地一定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教一切学科,就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所以在人文学科方面要注意“识某文”的教学原则。
识是见过面、彼此相识,“识某文”要通过长时间的熏陶才能自然形成,不是懂了就完事了。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一定是某文识得多,以大学者胡适为例。胡适四岁就开始读古诗,六岁上私塾开始背古文;到了九岁的时候,自己就能看古典小说了,两年之内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说。十一岁的时候,老师正式教他读古书,第一部就是《资治通鉴》,十三岁上又把《左传》读完了。十九岁胡适考取公费留学生,二十七岁拿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二十八岁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写出《中国哲学史》这部不朽之作,三十岁时胡适已经是誉满全球了。凭什么?十三岁之前接受的传统教育的基本功。他去讲演从来不带书,却能引经据典而且一字不错,因为经典都印在他的脑子里了。胡适是成名了,他却提倡白话文,不让后人再读古文了。
现代中国再没有诞生出真正的文学大家,而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朱自清、钱钟书、沈从文、鲁迅乃至老舍,没有一个不是读古书长大的。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这里是“知某数”一句话的展开,讨论的是数学。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所谓的“数理化”,数学排第一位是基础科学的基础,没有对数的研究,人类就无法认识宇宙的规律。其实数学是真正的美学,用简单的几个公式、公理就能推导出支配整个宇宙的自然定理,真是奇妙无比。数学用最简单的数字符号系统,概括了宇宙的复杂性,使人类彻底更新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和生存能力。
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就是运用微分几何学的方法破解了著名的“卡拉比猜想”,证明了名数学家卡拉比提出的关于高维空间曲率的一个猜想,获得1993年诺贝尔数学奖。连数学家卡拉比本人都未能证明的猜想,包括多维次空间存在的证明,被丘成桐用微分几何学彻底解决了,而且还一并解决了多变函数与广义相对论方面的两个猜想,这就是数学的伟大。
   数学研究宇宙的对称美,训练我们思维的精密性,中国的《易经》是最早系统研究数理的伟大著作。数字是一种自然符号系统,传载着宇宙的全息信息,中国的传统科技一直是由道家担负的。道家的学术,从内容到思想无不体现着对数理的认识,例如炼丹术、五行说、天文、堪舆、医卜星相不一而足。
自然科学偏重研究物质的相,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结构和表征。但是什么在支持着这个相呢?是什么让我们人类有如此的生命活力呢?是数的变化,是数在支配着相。再深入下去,又是谁在制造和控制着数呢?是理,理是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是某种无形的力量,它是宇宙本体的表现,也就是道。《易经》里面建立的方法论模型就是理数相三层模式,用计算机为例证来说明最好理解。
不同的计算机用户有不同的使用目的,有的作文字处理、有的看图像、有的听音乐,这些不同的功能态都是计算机具体的相用。但是什么支持着计算机的这些相用呢?是程序语言里面编排的数字程序,是二进制数字的加加减减。又是什么在操纵着数字的加减呢?是理,软件工程师按照计算机的理路设计某种程序,程序员则根据设计将数字固化到软件中去,变成计算机的操作指令系统,这是一个由理到数再到相的完整过程。
《易经》中提出多种不同的数理逻辑系统,《三字经》这里提到的十进制只是其中之一。一是自然数字的开始,由一到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传统的十进制就到头了,这与现代数学中的十进制又不同。
研究宇宙的运动规律要用二进制,就是阴阳之数的数理逻辑系统,《易经》中卦爻卦象的演算主要用的是二进制系统,这是宇宙的奥密。在西方,莱布尼兹是微积分和二进制数学的创始人,也是计算机的先驱。英国人李约瑟博士是研究莱布尼兹的专家,当他根据大量史料仔细追溯现代一系列最有影响的西方科学家的欧洲思想渊源的时候,都通向莱布尼兹。莱布尼兹的思想又是哪里来的?李约瑟的研究结果表明,莱布尼兹从20岁起直到逝世为止,终身都是中国学术的爱好者,特别是对《易经》图象数理的研究。
莱布尼兹有一个好朋友鲍威特是欧洲传教士,曾在中国耶稣会传教。鲍威特是研究《易经》的专家,他把中国的《易经》介绍给莱布尼兹。莱布尼兹本就在研究二进制系统,这一下一拍即合。1701年鲍威特将自己珍藏的两个“易图”送给莱布尼兹,莱氏从六十四卦图中惊奇地发现了从63到0的二进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