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无领到白领-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求你录取我吧”的口气。如果每个求职者都用“求”

    的口气,那么谁才能胜出呢?因此,本书尝试着和同学们一起,将“我求职”转变为“职求我”,看看这一转变是否可行,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顺利换位。

    招聘公司是我的客户如果同学们把招聘公司当成是自己的客户,招聘经理是客户公司的负责人,那么咱们写求职信的时候就要有更具个性化的称谓,如王经理、赵总等等。这就要下功夫了解负责人及收件人的姓名。在校园招聘旺季,如果了解这方面信息有困难,而且很花时间则可以例外,只需统称“尊敬的招聘经理:您好”即可。

    为了使你的“客户”愿意读你的求职信并对你感兴趣,你首先要想到的是应该节省“客户”

    的时间,信要简单明了,读起来不累。“简单明了”的功夫同学们都能认同,也有很多人的写作功夫相当了得,但很多人对“读起来不累”则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其实这也简单,就是指行文格式、排版等方面的讲究,同学们一是可以参照本书提供的范文,二是在平时多注意一些公司简介、广告词句的设计和排版。

    如果招聘经理在读到你的求职信后,感到你的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很适合他们的公司,那他们一定会“求”你去他们公司面试。如果在10年前提出这一“职求我”的观点,大家恐怕很难理解,招聘公司也很难接受。那时候还没有校园招聘这么一说。国内的单位招人就是向学校毕分办或有关院系的负责老师发出书面通知,列明招聘名额和岗位要求,等着毕业生去应聘求职。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宝洁公司率先把全球通用的“校园招聘”这一方式带进了中国

    校园,其后,许多外企及中国企业随之效仿。如美国券商进入中国后,套用他们在美国开展校园招聘的形式,选择北大、清华、复旦、上交大每年进行定期招聘,之后按照华尔街新员工培训模式塑造科班的银行家。这里不妨简单解释一下这种校园招聘的思路。

    招聘公司先来校园进行宣传,介绍他们公司和岗位如何有吸引力,“求”学生去听,请学生按照要求递交简历。等吸引到很多学生的兴趣,收到足够简历之后,这些招聘公司就从“求”

    学生的角度变成了挑选学生,而同学们在写寄简历及面试中是在“求”招聘经理录取。

    一旦招聘经理在简历和面试中发现了优秀且适合的学生,并且得知有些学生很抢手时,他们又会从“被求”的角度再次转为“求”的角度。

    在这一来二往当中,招聘经理有时得“求”人两次,“被求”一次。如果咱们自身条件优秀,至少在简历和求职信方面表现得优秀,那么招聘经理真的得“求”咱们了。从以上这个角度,相信大家应该能够理解这一“谁求谁”的换位思路了。

    但无论是求人还是被求,都不应该在态度上有多大差别,也就是说在被动的时候不要一味祈求,而应把精力放在认真准备方面;在主动的时候也不要自恃清高,而应始终把招聘公司当成长年客户一样看待,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软中国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信我在中国的这两年来,工作中最大的享受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

    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话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他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变化。原因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

    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些教授不愿理会部分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

    后来,他的老板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他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

    生活在群体之中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类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