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她的王妃身份,戴安娜本人的爱心和相处技巧也使她受到欢迎。希伯特博士又说:“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糟糕处境垂头丧气,但王妃的友善态度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王妃会专心致志地听他们的谈话,会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那些问题显然经过精心考虑过。”    
    另一方面,戴安娜自己对于王妃身份并不那么在意,她更愿意以戴安娜的身份和病人们交流。    
    “当她发现人们不再总是对她行屈膝礼,称她作殿下时,她好像如释重负,她就融入到人群中来,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    
    戴安娜得到了大众的心,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王室成员,但是在王室成员的眼中,她是叛徒犹大,只是王室职责的必要执行者。尴尬的戴安娜,在1992年12月和查尔斯王子正式分居后,不得不在王室的夹缝中履行自己王室的职责和进行自己的慈善事业。    
    她所参加的社会活动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她真正感兴趣的,另一类则是由王室里专门负责安排活动的秘书分配给她“必演”的“角色”。    
    白天,她参加一个王室方面组织的家具展销会开幕式。每个步骤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从拍照到出席宾客的名单制定。新闻界集中报道了她在开幕式上做的一个即席讲话。她的演讲轻松、愉快,但没有多少新意。这就是王室一直以来提供给新闻界的消息来源。王太子妃出色地进行了讲话,欢快地和组织者交谈,冲着镜头展现她迷人的笑容。这种例行公事,正是王室、新闻界和公众所希望看到的。    
    晚上,她和两位治疗艾滋病的专家出席了一个晚宴,对一些新闻界的高级官员作了关于艾滋病的真情流露的演讲。可惜人们对于白天的王子妃形象更有兴趣。戴安娜要转变自己的形象,实在是任重道远。    
    她与王室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白金汉宫需要的只是一个称职的王妃,而不是一个热心的慈善家。戴安娜的影响的扩大,对于她分居的丈夫———王储查尔斯极为不利。    
    1993年海湾战争期间,戴安娜在红十字会赞助下,前往波西尼亚慰问军队和难民,王室告诉她,查尔斯王子的计划应该获得优先考虑,结果,查尔斯以统帅身份飞赴硝烟弥漫的前线,探访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英国官兵。    
    当年10月,王室不同意戴安娜参加沃灵顿为两个无辜被杀害的孩子举行的追思仪式,报纸和民众怨声载道。    
    经过种种考虑后,1993年12月,戴安娜宣布退出公众生活,辞去了绝大部分她所支持的机构的职务,只保留6家机构的赞助人资格:    
    皇家马斯登医院(The Royal Marsden Hospital)    
    英国国家芭蕾舞团(The English National Ballet)    
    中点社(Centrepoint)    
    麻疯病救助与国家艾滋病信任协会(Leprosy Mission and the Na-tional Aids Trust)    
    儿童护理医院(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大欧蒙特街(Great Ormond Street)    
    那是个戏剧性的宣告,所有的人都感到意外,种种猜测和说法出现,四处议论纷纷。对于戴安娜自己来说,这是一种后退,也是一次调整和喘息。月亮躲进了云层,再露脸时已云破天开,天更清澈,月更明亮。    
    1994年,戴安娜重回公众生活,热心参加红十字会的工作。


第六章 平民王妃四、和平天使(1)

    戴安娜和查尔斯的婚姻经过丑闻的冲击,终于于1996年8月正式宣告结束,戴安娜同时失去“殿下”头衔。作为原来王室中最受欢迎的一名成员,戴安娜将来的角色会是什么?白金汉宫明确回答:“由威尔士王妃自己来决定。”    
    戴安娜认为她同意离婚那天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    
    她不会贪恋王后宝座的风光,她的路本来就与丈夫、王室和君主制格格不入。她所在乎的,是王妃这一职位能使她最大限度地关怀不幸的人。    
    她要继续从事慈善事业,一纸协议不会使她放弃余生的努力。离了婚的戴安娜摆脱了重重的束缚,她像一只脱离了樊笼的小鸟,展翅飞向广阔的天空。这位备受世人关注的前太子妃将以罕见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让世人刮目相看。    
    离开了白金汉宫的戴安娜,希望被看做“人民心中的王后”。她要利用媒体对自己的追捧去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戴安娜投身到反地雷运动中时,人们发现此时的戴安娜与以前完全不同。她不再是美貌高贵的王妃,而是呼吁人类和平的斗士。    
    最初戴安娜是通过国际红十字会了解一些情况后,便开始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四处奔走。“我一直了解到由于杀伤性地雷造成了连续不断的悲剧。但我想能够做的还不仅仅是读统计数据,我能做得更多。我的目的很简单———促使全世界都来关注人类由于罪恶的武器所遭受的灾难。”    
    杀伤性地雷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即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中国、东南亚一些国家、非洲等都因为外族入侵而留有不少未排的地雷。由于这些地雷埋藏的地点比较隐秘,因此无意中被引发的可能性极大。每个月因不小心踩雷而死亡的就有800人,另有1200人因此而致残。在安哥拉就多次发生过无辜儿童致死致残的事件。    
    反对使用地雷运动是由加拿大发起的,已有七十多个国家通过了永久性禁止使用地雷的倡仪,克林顿政府、俄罗斯、印度都没有此种意向,戴安娜的努力使得这一状况开始向着好的方向转变。    
    1997年1月,戴安娜作为国际红十字会代表,飞赴杀伤性地雷严重的安哥拉,宣传扫雷活动。在那里,她看到人为的祸害中无辜的受害者和战争结束后遍布在山野公路上的伤残儿童,而对这种人为的、可避免的祸害,戴安娜泪流满面,也愤怒异常。    
    在行前,她同意BBC电视台录制组成员跟踪她到安哥拉,因为她深知电视台在暴露问题方面的作用。镜头跟踪她,她则把镜头引向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在她的日记中,真实地记下了她在安哥拉的所见所感,悲伤与愤怒。    
    日记中记录如下: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飞机前往奎多。最后一分钟我要求改变行程,去参观这座城市,因为我想亲自看看这一战争中心国的部分地区。在我们驱车前往医院参加下一个会议的路上,我一直想着保罗(保罗·伯勒尔,戴安娜的管家)告诉我的那些令人不安的故事。可悲的是,对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常事。在今天这所谓的和平时代,地雷的牺牲者大多是妇孺。妇女,是因为她们要在田里辛劳;儿童,是因为他们不知脚底的危险而嬉戏玩耍。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每星期都要接纳像这个14岁男孩一样的地雷伤残者,最近男孩的家人战后返家。他正帮助家人种植庄稼,却不知道他家那一片是雷区,他失去了大半条腿,脸部受损。而他只是想尽力而为养家。    
    他是许多无辜受害者的典型。我来安哥拉前,就有所了解,可事实更令人震惊。在此居住的人们很清楚有人被炸死或炸伤只是个时间问题。看到那些重新学习走路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自信真是令人鼓舞和感动。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国家中成千上万未被引爆的地雷将会继续摧残生命。如果希望这些孩子拥有未来,我们必须停止使用这些邪恶的武器。惟一的出路就是在全球的范围内禁止杀伤性地雷。    
    (在现场)    
    戴安娜:战争期间没有人离开自己的家园,所以他们把亲人埋在花园里?    
    男人:是的,其实,我的老板来自卢旺达,昨天还在这儿,他带我们看了他曾住过的房子。井里面有5具尸体。    
    女记者(采访戴安娜):夫人,国内的一位政府部长说你支持这项运动无疑是“发疯”(松口大炮)。对此你有何反应?    
    戴安娜:我是真的想把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摆到世人面前。仅此而已。    
    女记者:但有人说你这是在和劳动党政策联盟。你觉得那明智吗?    
    戴安娜:劳动党?我,我不道你在说什么……    
    (保镖介入。)    
    保镖:……非常感谢。    
    戴安娜:哦,我都哭了。谁?我?是谁说我发疯了?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想成为政治家。我带着,带着一颗心来,我想唤起苦难中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