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0113-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利时——荷兰——德国
  同年八月中旬,潘德明继续北上,来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一次由当地侨胞举办的欢迎会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紧紧拉住潘德明的手,然后,从头上拔下一根玉簪,递给潘德明,说:“看来,我是回不了祖国了,希望你把它带回故土去。”一句话,说得人们热泪纵横。
  从比利时继续往北,旅行家来到了荷兰女王常住的鹿特丹。这里虽然花草繁茂,歌舞升平,但他却敏锐地感觉到了空气的压抑和紧张。因为,荷兰与德国毗邻,希特勒法西斯的阴影,时时笼罩着人们的心。他几次要求去德国的入境申请都被拒绝了。一天,突然接到通知,同意他入境,并招呼说“希特勒将接见”。这一接见是吉是凶,实在难以预料。一时间,世界舆论全都注视着这位旅行家的行踪。
  一九三三年九月,潘德明来到德国首都柏林。这里的气氛使人气闷和不安。到处飘扬的是纳粹党旗,不绝于耳的是纳粹军歌。潘德明想,这简直是一个发了疯的国度!九月二十六日午后,希特勒在一片“海尔”(万岁)声中笔直地走到了潘德明的面前。潘德明不卑不亢,镇静异常。他很想看看这个不可一世的人物身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向希特勒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旅行家的经历,希特勒——这个从来鄙视弱小民族的“魔王”竟然高叫:“冯德尔巴尔(妙)!”然后急促地向部下叮嘱几句,和旅行家握手告别。尽管德国当局在柏林为旅行家安排了不少参观活动,潘德明还是尽快离开了这个令人窒息的城市,往北,取道弗伦斯堡,来到了丹麦王国。
  丹麦——挪威——英国——美国
  这里与德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安徒生的故乡奥登塞,风景秀丽,宁静和平,依然保留着上个世纪的风采。在这里,旅行家好像回到了童年,走进了迷人的童话世界。安徒生一生爱好旅行。他曾说过,“旅行就是生活。”在安徒生纪念馆里,潘德明看着这位伟大作家生前外出旅行时的行李和以备着火时脱险用的长绳,感到格外亲切。接着,潘德明到了挪威首都奥斯陆,当地的市政官员为他安排了一次有趣的北极旅行,这使他一扫久已留在心头的沉郁。
  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他乘坐的一艘海轮驶进泰晤士河,停靠在伦敦码头。一天,他正漫步在伦敦街头,忽见一个高台下围了一大堆人,高台上还放了一辆破自行车。原来,又是他在大马士革大街上遇到的那个“兰铃”自行车公司的推销人,正利用从他手中换去的那辆旧车大做广告。“噢!上帝,旅行家就在这里!”精明的推销人一眼便认出了潘德明。当推销人把他介绍给人们时,人群顿时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在伦敦,英国首相麦克唐纳热情接见了他。首相感慨地说:“我国有句谚语,经历是智慧之母。世界像一部百科全书,不外出放行,就像只读了这本书的一章一节,希望你顽强地到达理想的终点。”旅行家在伦敦参观了白金汉宫,英国的建筑精英西敏士、大英博物馆和格林威治天文台后,于十二月三十日,告别了欧洲大陆,登上了开往纽约的“欧罗巴”号邮船。
  夜半,1934年的元旦钟声响起,船上的旅客们互相祝福,互赠礼品。旅行家两袖清风,只好将自己的名片分送给致贺的人们……
  1934年元月4日,轮船驶进纽约港。潘德明老远就看见“自由女神”的像矗立在眼前,她左手握着《独立宣言》,右手高擎火炬,就像向人们宣告,“这儿是自由和光明的乐土!”在纽约,他参加了中华公所为他举行的隆重的欢迎会。纽约街关,各种商业广告五光十色,但他发现,人们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他们坐在路边埋头看报——原来是在翻寻职业招聘的消息;贫穷的孩子们在刺骨的寒风中围着垃圾桶,希图寻找一点可供充饥的东西,然后蜷缩在一个背风的角落里睡去,工人们在无可忍受的重压下奋起反抗,罢工风潮席卷全国,但是,警察的马队驱散了人群,践踏着人民对生活的一点要求和愿望。自由女神的底座上镌刻着这样的诗句:“把那些无家可归、饱经风霜的人们,都送给我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火炬,欢迎你们!”施行家诵读着,对此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到了华盛顿,潘德明在中国公使的陪同下,拜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罗斯福也是个喜欢旅行的人,他说:“若不是双腿残废,我真想同你一同去攀登加利福尼亚的惠特尼山哩!”临别,总统亲自赠给旅行家一枚金牌。接着,旅行家对美国东北部的工业地带进行了一番考察后,南下,又往西,渡过密西西比河,翻越洛基山脉,来到西部平原,他看到的,是一幅令人喜悦的收获景象。在离好莱坞不远的山谷里,他被拥进了古老的四轮马车,成了美洲早期的“开拓者”,并遭到了骠悍勇武的“印第安人”的突然袭击。原来,这里正在拍摄一部历史片的场景。他似乎真的看到了几百年前,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所进行的斗争……离开了电影摄制场,潘德明真的步入了印第安人的村落。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些印第安人。从这些人身上,他看见了这个民族的光辉历史。他亲自感受到,严酷的环境,形成了这个民族坚如钢铁的性格。在美国,潘德明对黑人的情况也作了考察。一次,他借宿在一个老年黑人家里。老人一面同他谈话,一面不停地编土筐。他好意地劝老人休息一下,明天再干,老人却说:“我们是不能坐等明天的!”潘德明受到很大启发。在北上旧金山途中,他看见不少失业者为求温饱,只有步上世纪淘金者的后尘,在河滩上淘取沙金。七月初,潘德明到了华侨人口最多的旧金山。无数华工,为开发这座城市流尽了血汗。旅行家的到来,使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侨胞们倍受鼓舞。他参观了“红杉国家公园”。这里巨树参天,一棵倒地的巨杉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它的树芯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就被烧掉了,它那坚硬的外壳却被留了下来,那外壳,曾做过印第安人的住房,现在是拖拉机的车库。9月中旬,潘德明特意赶到芝加哥,参观“芝城百年进步博览会”。那尊智慧之神的塑像使他难以忘怀:智慧之神躬身向前,引导着人类大步前进。博览会上的各种陈列,显示了美国一百年来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联想到祖国的封建落后,潘德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晚,他奋笔疾书,给远在上海的家人写了一封长信。勉励弟弟好好读书,将来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出力。第二天,他向当地侨胞办的《三民画刊》发表了自己的风解:我们和美国的差异,绝非天意。乃因我们制度之腐朽……大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他还特为《三民画刊》题了两个字:自强。
  加拿大——古巴——巴拿马——澳大利亚
  十月上旬,潘德明前往加拿大。随后,抢在寒潮之前,快步赶回纽约。接着,他又从迈阿密乘飞机飞往岛国古巴。整个美洲的开拓,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到处流淌过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汗。旅行家在古巴政府特立的“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纪念碑”前,吊慰了长眠异域的同胞们的英灵。
  一九三五年初,潘德明告别古巴,乘海轮前往巴拿马。之后,又到了夏威夷首府檀香山。这里全年多雨,四季如春,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到处是一片翠绿。当地土人以他们特有的风俗,热情地款待了旅行家。他们把石头烧烫后,放在猪肚子里边,用它把猪肉烤熟。这种烤肉,吃起来别有风味。
  海轮又将潘德明带到了新西兰。地处新西兰北岛中部的陶波湖,热雾弥漫,是世界闻名的地热温泉。毛利族妇女把羊肉和马铃薯吊放在温泉里一会儿就煮熟了。在掏波湖南面,他观赏了一座二千二百米高的火山轰然喷发的壮景。这座火山三月前喷发,当时依然火焰冲天。熔岩滚滚。
  三月下旬,潘德明来到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一位侨胞用自己的积蓄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他推辞不过,慨然受之。此后,他又开始了骑车旅行。一天,因雨耽误了行程,天黑后,他打开磨电车灯继续疾行。忽然,只听见林中一阵响动,未及定神,一个黑影已横窜出来,把他撞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他才慢慢苏醒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头跌断了双腿的大袋鼠。他无法救它,只好把它移在路边,继续赶路。第二天碰到一家牧民,他才得知,近年来,由于这种大袋鼠繁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