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京前世今声 作者:冯大彪-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夫耿秃子拉英国客人在前门外大栅栏瑞蚨祥绸缎庄购买貂皮、玄狐皮货, 在廊房头条绣衣庄购买花绣衣, 也得了将近五十元钱。还有其他小额的收入, 则是常见的。
  还有跑长趟的人力车夫。他们在西直门外、海淀等处, 专拉去颐和园、西山、香山、碧云寺、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客座。这样的车一般不拉短趟, 为的是拉一趟是一趟, 能多挣钱。这种拉长途的车夫, 跑法与一般车夫不同。他们跑起来不快不慢, 低着头靠马路边上一个劲儿地拉。
  大车口车多的地方不分车次, 全凭车夫心灵口快争客座。常在同一个车口揽客的车夫, 虽然不像东交民巷、各大饭店那样有组织地挨号出车, 但也有礼让的成规, 不至于因争抢客座而发生口角。普通的客座雇车必先讲价。拉散座的车, 按天气、道路论价钱, 雨雪天、刮风天、天冷天热、黑天半夜, 多要几个钱; 好天气、道儿近好走、车多座少,少要几个钱。车价由五分钱讲起, 多则到三五角钱不等。一个人力车夫从早到晚, 弄好了赚个块儿八角钱, 赶上不顺当,也许一天也拉不出车份子钱来。

 窝 脖 儿
  李邢
  解放前, 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 背着东西健步疾走。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这种行业叫扛肩的, 也叫窝脖儿。
  过去, 北京殷实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 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 由人抬着( 几抬、几十抬不等) 穿街越巷, 以示阔气。可穷人家嫁女, 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 所以, 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因此, 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窝脖儿的代人搬家, 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因为, 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另外, 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 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窝脖儿的窝法是: 先将物品,摆在一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七八, 用软线绳捆好的长方木板上, 然后请二人抬起, 放在窝脖儿的肩上。窝脖人要在脖子上垫好一根板条( 这条板的下面铺有棉布垫), 蹲身低头将物件窝起。走时, 他只用一手扶大木板边, 一手前后甩动, 二目向前平视, 迈大步急行。到地方后, 下肩时也由二人抬下。
  窝脖儿也须有一定的技能, 没有技能就窝不了那些又长、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比如窝夹几案, 一条案有一丈三尺四长, 外行人确是窝不走的。从前, 有个干了三十多年窝脖儿业的老人范茂贵, 曾为清室的某贝勒窝运六尺高的古瓷瓶到六国饭店。窝脖儿的还得善走, 有健步如飞的本领。范茂贵曾为慈禧太后陵墓运六十斤重的铜狮子。他分四站, 连续走了四天, 就把铜狮子运到了地方。另外,窝脖儿的还须有拆装各式硬木家具的本领。如果不会拆, 有些东西就窝不走。像罗汉床, 不拆开运, 扛在肩上,就像窝着一个小房子。
  这个行业干久了,窝脖人都留下残疾。这就是脖子都有一个大包。有的人还被压成驼背( 北京人叫罗锅子),患肺病的也不少。


  老北京住房
  如果说, 中国人有四世同堂的老传统, 那么北京的四合院无疑是最适合居住的住宅形式, 老北京人都喜欢住四合院。
  明清以来, 老北京即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各省为进京科考的需要,在北京外城兴建了大批会馆。后来,废科举、兴新学, 老北京城又出现了大量的公寓。
  四 合 院
  靳麟
  北京的四合院, 始于12 世纪, 它符合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要求, 是北京城百年来的传统住宅形式。
  所谓四合, 是东南西北的房子都有,布局严整, 院落敞亮, 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而且长幼有序, 各居其室, 作息得便,均不有碍。
  从前, 北京人住房的讲究很多, 俗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 冬不暖, 夏不凉。都乐意住路北的房子, 四角齐整的院子, 不喜欢倒下台阶, 说那是进门跳坑。更忌讳带刀把形的院儿。既不愿意四不靠, 也腻歪(北京俚语,意为不喜欢)挨着庙, 北京人有这样四句话:宁住庙前, 不住庙后, 宁住庙左, 不住庙右。
  如果对过儿(北京俚语,意为对面)有什么高大的东西对着自己的大门或正房, 便会认为是个镇物, 对自己冲克, 不吉利, 就要立个太公在此、吉星高照或是泰山石敢当的石碣或木牌,用以镇邪驱魔。
  院子里不能种松柏树和杨树, 因为那都是阴宅( 北京人称住宅为阳宅, 称坟地为阴宅) 种的树木。
  北京的四合院, 有大、中、小几个不同的规格, 分别说明如下:小四合院布局简单, 一般是北房( 也叫正房)三间, 屋里有隔断, 分成一明两暗, 或是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 南房( 也叫倒座) 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
  也有的小四合院, 是棋盘心的, 或是仰瓦灰梗儿的。一家子两三辈人, 住个小四合, 独门独院, 非常合适。家长住正房( 因此, 也叫上房或上屋),晚辈住厢房, 南房作客厅或书房。
  院子里有砖墁的十字甬路, 通到东西南北房的屋口, 屋门前都有台阶儿。
  街门都是在东南方的巽位(八卦之一,风水上是户室门常在的吉祥位置)上, 很少在正南方开门( 因为庙门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 全是清水脊的门楼儿, 两房对着关的街门, 各有一个小铁环儿, 用它敲门。
  中四合院 
    正房五间或七间, 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 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五间的, 是三间正房,两个耳房, 耳房是单开门, 所谓三正两耳。七间的在正房与耳房之间, 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 在山墙开门)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与耳房之间, 有个过道儿, 可以通后院。
  东西厢房的南边, 有一道院墙, 把院子隔成里外院, 都是砖墁地, 雨过天晴的院子, 不存水。院墙的正中间有一个月亮门儿, 为了不让外院儿的人们一眼就看见里院, 就在月亮门儿的后边, 立一个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
  有的在院里摆几盆花, 摆个大鱼缸,夏天支搭天棚, 在院里乘凉。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 东西各有录顶( 又名鹿顶)一间或两间。录顶的房子, 比厢房稍小一些, 用做厨房, 或是仆人们住。
  南房七间的, 尽东头的一间是大门洞儿, 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 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尽西头的一间做车房, 或是做旁门。
  全套房子, 讲究的, 是磨砖对缝, 黄松木架,风火双檐, 屋里是方砖墁地, 窗明几净。除录顶、耳房、车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户。所谓上支、下摘, 上边的,是两房糊着高丽纸(过去常用的糊窗户纸)的窗户, 外边的一扇, 可以用两极细铁棍儿支起来, 夏天, 里边的那扇窗户, 换上冷布, 以通风。到了冬天, 外边的那一扇就不支了, 挡风避寒。下边的一扇窗户,是整扇儿的大玻璃。外边另有一扇护窗板, 晚上把它挂上, 早晨把它摘下来。
  大四合院
  正房是前廊后厦, 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 宫殿式的门顶, 有用木头雕刻的莲花瓣儿, 倒悬在门额的两旁, 所以叫垂花门。中四合院里的院墙也有用垂花门的), 门内是四扇木屏风, 上边有的写着延年益寿或斋庄中正四个字。
  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 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 镶上两三个漏窗。
  正房与厢房之间, 有圆月亮门儿,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 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
  外院, 东西各有一道花墙, 中间是月亮门, 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 红斗方字, 东边的是东壁图书, 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游廊( 以山墙开门, 接起来的走廊)。如此布局, 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通连的几个院落。
  清王朝的那相府( 在金鱼胡同) 和恭王府( 在什刹海西街) 等几个大四合院, 廊庑庭院, 风格极为壮丽优美, 是北京最典型的建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