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索和忧虑之中。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的探索(《世界》),从人的本身
到自然世界,都还存在着战争因素,而怎样消除这些因素,抹除这些隐患,
则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抒发了对待战争与和平的忧患意识之后,抒
情主人公又转向了对生存与死亡这一永恒主题的探索(《弹头》),当然,
如同对待战争与和平,诗人在此未能解答生与死的奥秘,但其中抒发出的情
绪却是令人深思且富有积极意义的,死亡是难以避免的,但生活的意义却是
值得赞美的。长诗的结尾部分又回到了“二百一十步”。在结构上,造成了
呼应和回旋,这脚步声仿佛音乐的主旋律不停地回荡,永不消逝,尽管人将
会“化为虚无”、“变成一阵轻雾”,但这二百一十步将永远存在,因为在
这里,二百一十步已经化为一个象征,它代表永生不死的真理、代表虽死犹
生的列宁、代表延续不绝的人类、代表“世纪心脏的搏动”。

(吴笛)


尤·瓦·特里丰诺夫老人(1978)

作者简介见“另一种生活”条。

内容概要1972 年夏天,莫斯科酷热难当,溽气蒸腾,树木枯萎,泥炭
燃烧。在这异常的天气里,莫斯科郊外一个别墅区里的几户人家正在为一间
住房而争得热火朝天,难解难分。这间住房的原户主阿格拉菲娜去世,她的
侄子米佳在她生前就经常向她勒索钱财。姑妈一死,他更想趁机大捞一把。
康达乌洛夫左政府某部担任科长,他曾经凭着自己众多的门路为别墅区解决
了许多别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他认为作为报偿,这间房子理所当然应该
为他所有。列图诺夫一家人口众多,住房拥挤,况且他们当初就是筹建这片
别墅区的发起人,更有权利得到这间住房。房管会主任普里霍坚科是调配这
间住房的关鉴人物,成了各方争相巴结过好的对象。康达乌洛夫在生活中一
帆风顺,诸事顺遂,因为他奉行一条原则,并且屡试不爽:“为了达到目的,
就要把所有的力气,所有的手段,所有的条件,所有的一切都用上,要钉住
不放。”不管大事小事,无论女人还是职位,他都能得心应手,如愿以偿。
对于阿格拉菲娜留下的这间房子,他觉得胜券在握。他只用100 多卢布就买
通了米佳,让他在放弃继承权的字据上签字画押,剩下的唯一竞争者列图诺
夫一家他也不放在眼里。他深信只要咯施小技就可以在出国之前把房子搞到
手。鲁斯兰·列图诺夫是一位工程师,虽然年过半百,却无法与同事相处,
事业上一无成就,跟妻子的关系也处于破裂的边缘。他父亲巴威尔·列图诺
夫是一位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人。他再三拒绝子女要他向房管会主任说情
的请求,一方面因为普里霍坚科是他亲自在二十年代清除出党的异己分子,
另一方面康达乌洛夫的岳母是他已故妻子的朋友,良心不允许他这样做,而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正全身心地沉浸在1919—1924 年那段历史的回忆中。几年
来,他多方搜集材料,为死于非命的著名红军将领米吉林平反昭雪。作为轰
动一时的米古林案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在寻找米古林悲剧的原因。米古
林出生于贫苦的哥萨克家庭,从小勤奋好学,从小学到中学最后进了军官学
校。由于作战勇敢,在沙皇军队中获得多枚勋章并且晋升为上尉,他反对沙
皇政府大量强征哥萨克入伍,带领村民到彼得堡请愿,回来的路上遭逮捕并
革去军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新应征入伍,成了一名中校军官。十月革
命爆发后他参加红军,因能征善战被称为常胜将军,在红军中享有很高威望。
白匪头目对他恨之入骨,骂他是顿河哥萨克的犹大,并残忍地杀死了他的全
家。但革命队伍中怀有极左思想的人不信任米古林,认为他是个隐蔽的分裂
主义者和不折不扣的民族主义分子,即使象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也
把他看作左翼社会革命党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露出不屑的神色。米古林申
请入党,也遭到拒绝。他反对上级大规模镇压哥萨克上层和没收粮食的极左
政策,又被视为与党分庭抗礼的异已分子。虽然两个月后撤消了这一错误命
令,但并没有恢复对米古林的信任,反而将他调离战场,担任一个闲职。米
古林为此痛不欲生,几乎想自杀。直到1919 年8 月白匪突破红军防线,局势
严重到难以挽回的时候才重新任命他担任特别军军长,但还是不准上前线。
米古林怒不可遏,便违抗上级禁令,擅自率部向前线进发。结果军事法庭以
武装叛乱罪判处米吉林死刑。面对死亡,米古林镇静而坦然地表示:“你们
会看到,我的生命是一个十字架,如果需要,我就把它背到髑髅地。你们相
信也好,不相信也好,我要高呼:‘社会革命万岁!公社和共产党员万岁!’”


不过判决并未执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来电要求对米古林实行大赦。幸免
一死的米吉林被降为顿河执行委员会地政补科长。两个月后他又跨上战马,
奔驰疆场,屡建奇功。1921 年2 月,哥萨克人由于实行余根征购制而酝酿反
革命暴动,有人造谣米古林准备参加暴动者的队伍。米古林又被调离顿河地
区,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到莫斯科担任红军骑兵部队总监。不久,忌恨他的人
买通了奸细,将他杀死。米古林对革命矢志不渝,但因为来自旧营垒,始终
得不到信任和理解,几经沉浮,最后死于非命。半个世纪之后,屡遭坎坷的
列图诺夫老人终于得出结论:米古林这头革命雄狮毁灭的根本原因“有两股
气流,暖流和寒流,有两块象大陆一样巨大的云层——信任和不信任,关键
时刻在天空相撞,产生了能量异常巨大的放电现象。一股混合着冷和暖、信
任和不信任的飓风把他卷走了。”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列图诺夫老人认为
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必然而延伸到今天,变成光和空气,反映并折射于
现实生活。”围绕一间别墅的勾心斗角,实际上是以往历史的继续和反映,
或者说是历史造成的一种后果。列图诺夫老人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显得相当清
醒,也不满于子女的浅薄和卑微,但最后还是听从子女的劝说去向普里霍坚
科请求。不过他的努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康达乌洛夫患了绝症,别墅区
将建造大饭店,原有的房子将全部拆除。

作品鉴赏特里丰诺夫向读者奉献了轰动一时的莫斯科系列小说之
后。计划写一部以争夺一间乡间别墅为中心内容的小说,与此同时,作者正
在构思另一部以哥萨克军官米隆诺夫在国内战争期间的际遇为内容的历史纪
实小说。后来作者发现历史主题和当代现实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于是将计划
中的两部作品合二为一,让一位历史事件参与者的老人把长达半个世纪的风
风雨雨和现实生活中的冲突连接起来,这便是我们看到的《老人》。如果说
从《交换》到《滨河街公寓》的5 部中篇小说侧重于表现时代的征候探讨时
代的特征,那么《老人》旨在寻找产生这些征候的历史根源,揭示历史与现
实之间的逻辑联系。作者认为:“今天负荷着以往的岁月,要了解今天就必
须了解昨天和前天。”而苏联的昨天和前天既有明媚的阳光,也有阴霾的天
气,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多年来由于对人不信任造成的严重
后果已经刻骨铭心,铭诸肺腑。作家的任务就是从今天的高度揭示历史的底
蕴,用历史的教训使人警觉,使人不安,使人不忘过去,从而发挥文学的医
疗、帮助、劝导和拯救作用。米古林是按米隆诺夫为原型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疾恶如仇,刚直不阿,对革命赤胆忠心,但因为他是沙皇军队的旧军官以
及与众不同的暴烈个性而始终得不到应有的理解相信任,甚至将他作为倒戈
投敌的叛徒判处死刑。列图诺夫当时担任军事法庭记录员,革命的狂热使他
也真诚地相信米古休居心不良。直到他自己遭受了一系列政治迫害之后才领
悟到米古林并非死干疾病或子弹,而是死于不理解和不信任。列图诺夫象当
时许多人一样用近乎盲目的信仰代替了客观的真理,不可能分清是非,更不
可能站出来为米古林辩护,反而为这股不信任的潮流推波助澜。因此他回顾
米古林冤案的时候,不仅试图冷静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恢复历史的本来面
目,而且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