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占有关系,向布佳金施加影响。。后来,他虽未成为津师,但凭着机智灵敏
和善于察言观色,进了内务部,甚至插手处理萨沙案件。他们曾是中学同窗,
但由于他们各自的素质、所受的环境影响不同,因而走上了各不相同的道路。
青年们的命运是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萨莎被捕一案的发生,绝非偶然。
萨沙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学生,但他的与众不同处就在于他有一个
身为中央候补委员、钢铁工业的权威的舅舅——马尔克·亚历山大罗维奇·梁
赞诺夫;而梁赞诺夫又是中央委员、波斯大林认为是“不可靠分子”的谢尔
盖·奥尔忠尼启则的密友。很清楚,那些人别有用心地对萨莎的讽刺诗大做
文章,无非是想顺藤摸瓜,揪出自己强有力的政敌而已。更何况,萨沙还敢
于替奥尔忠尼启则的亲信克里沃鲁奇科辩护。而包林、洛兹加切夫之流之所
以敢于滥加罪名于无辜,也因为他们有稳固的政治后台,按理说,身居高位
的马尔克·亚历山大罗维奇有机会为无辜的外甥辩解,但他为什么只轻描淡
写地向有关方面反映了一下情况,而不是据理力争、伸张正义,反而劝说萨
沙委曲求全,承认错误呢?这就不能不谈到斯大林的性格秉赋、处世原则了。
斯大林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无产阶级的领袖,在苏联人民心中享有崇高
的威望,他在任何场合出现,都要引起热烈的欢呼声和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
声。同时,斯大林又为国家的前途殚精竭虑,以顽强的毅力领导人民完成国
家由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转变,使苏联以巨大的步伐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然
而,斯大林在某些个人品质方面又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出身于穷苦的鞋匠
之家,母亲在富裕人家洗衣帮工,他从小穿的都是破衣烂鞋,常被有钱人家
的孩子嘲笑斥骂。童年的苦难,一直没被他淡忘,甚至在他成了领袖之后,
也因由卓别林扮演的《都市之光》中的流浪者身上,想起了可怜的父亲朱加
什维利而伤心流泪。童年的不幸,使他敏感而又自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如有人敢于持不同意见,他的眼睛“骤然间变成淡黄色,阴森森的,象老虎
的眼睛一样,闪着凶光。”作为一名领袖,斯大林还十分推崇强权统治。他
认为,“为了崛起成为领袖,一个君主应当消灭周围一切惯于将他视为傀儡
的人与物。”为此,他十分崇拜恺撒、拿破仑和伊凡雷帝。在他看来,“唯
有恺撒大帝使用他个人专断的政权才能战胜敌人,唯有拿破仑皇帝能征服欧


洲。最高政权应当象沙皇那样至高无上,只有这样的政权才会让人民崇拜,
只有这样的政权人民才会服从,只有这样的政权才会使人民尊敬得五体投
地”。“伊凡雷帝堪称伟大的治国豪杰,他的过失并不在于他杀了一些贵族,
而是他杀得太少。。诛灭自己的政敌要殃及第三代和第四代人,斩尽杀绝,
不留后患”。这些残暴政策成了斯大林执政治国的理论依据。斯大林还忌贤
妒能,滥杀忠良。基洛夫被刺一案虽成为历史难解之谜,但我们从斯大林对
基洛夫所持的态度来看,也不难窥出其中的奥妙。在所有的部下中,斯大林
认为奠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不追求独立地位,是较好的执行
者”,安德烈耶夫、加里宁“来自基层,属于随大流的人”,而基洛夫、奥
尔忠尼启则、科肖尔、古比雪夫、鲁祖塔克则是些“靠不住的人”。尤其是
基洛夫,他是个“非贵族出身的半吊子知识分子,是个蛊惑人心的人。党的
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博得了欢呼。在红场举行的庆祝第十七次党
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群众大会上——他再次博得了欢呼。在莫斯科群众面前本
该由一位代表全党的政治局委员讲话,而不应当由代表列宁格勒州党组织的
人讲话。可是,他没有拒绝。他讲话了。此人不可信任哪!”更何况,基洛
夫平易近人,在列宁格勒大街上散步,带着孩子们乘轿车兜风,还与同幢大
院里的孩子们玩“猫捉耗子”的游戏。这一切在斯大林看来,是基洛夫在炫
耀自己的简朴与平易,想强调:斯大林住在克里姆林宫,处处戒备,不在街
上行走,不与孩子们玩“猫捉耗子”想以此说明“斯大林害怕人民,而基洛
夫不怕人民”。基洛夫简直成了斯大林的眼中钉、肉中刺,必先除之而后快,
以防他在列宁格勒搞什么“第二首都”。科达茨基、丘多夫、科马洛夫等人
被认为是托洛茨基一季诺维也夫分子,他们是斯大林整洽的对象,而基洛夫
却出面保护他们。科达茨基“在列宁格勒的工人们要求将托洛茨基与季诺维
也夫开除出党时,没表现出什么热情”,用斯大林的话说:“在这种问题上
动摇了!”当时,基洛夫建议解除他的莫斯科——纳尔沃区党委书记的职务,
安排他在国民经济委员会工作,而后来又升他为列宁格勒市的苏维埃主席。
在斯大林看来,基洛夫不把这些劣根铲掉,而把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是想
搞“第二首都”!基洛夫在十七大的发言,充分“暴露”了他的“野心”,
他说:“在列宁格勒,只有彼得堡工人的光荣革命传统是旧的,而所有其他
的东西都是新的。。”由此观之,基洛夫被刺一案,根本不是什么“工人阶
级的敌人派遣的刺客”所为,倒很可能与斯大林本人有关!全书以基洛夫被
刺结尾,将这一迷案留给历史与后人。

作品鉴赏《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一书之所以引起轰动,被誉为“不打
哑谜的历史画卷”,“成功地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空白点”,原因之一是
因为它“揭示了彼歪曲的历史真相,打破了30 年来的沉默局面”。作品深刻
反映了1934 年苏联发主的重大事件:大规模的肃反和镇压给苏联人民蒙上了
阴影,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苏共十七次党代会后,斯大林独揽大权,个人崇
拜逐渐蔓延;斯大林对他所认为具有潜在威胁的领导层,如基洛夫、奥尔忠
尼启则、洛未纳泽,以及国家高级官员布佳金,一些反对派成员雷日科夫、
毕亚达科夫等采取种种残酷的镇压手段;秘密警察不受法律约束,制造了一
桩又一桩草营人命的冤假错案;斯大林视30 年代担任列宁格勒市委书记的基
洛夫为心腹之患,他们的冲突最终以这位忠于党的事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
威望的领导人的被谋杀而告终。。这都是些敏感的,甚至是触犯禁忌的问
题。那么,是什么动机促使作家勇敢地触及这些问题的呢?雷巴科夫认为,


历史上曾有过伟大的创举,也育过悲剧;有些令人骄傲,也有些时期令人觉
得羞耻。但是必须回顾,必须反省;而回顾和反省的目的是为了不重复过去。
三十年代,“人们变得什么都怕”,不敢独立思考,一切等着“上面”怎么
说,人们失去了主动精神和尊严感。七十至八十年代的停滞现象并非从天而
降,而是三十年代某些现象产生的心理状态的延续。而那种“千万别出什么
事”的恐惧心理至今犹存,对我们的事业危害极大。作家还认为,在真理中
成长的人们追求真理,而在虚伪中成长的人只会按固定的标准思考,而且常
常怀疑真理和事实的可靠性。因此,必须用真理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年,他
们没有经过那种黑暗的年代,所以更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
历史的真相,因为青年是历史的继承者,开拓者和创造者。雷巴科夫曾说:
“这是一部沉重的小说,沉痛的年代。。要把当时发生的事都写出来是很复
杂的,心理上很复杂,但是必须用全部精力去完成它,已经讲了真话,就需
要讲到底。。”由此可见,对历史进行反思,让人们记住历史的教训,并从
中悟出真理,更稳健地沿着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前进,这是作家重
要的创作意图。小说引起轰动的第二个原因,是作家对斯大林形象的全新塑
造。雷巴科夫在1988 年6 月会见合众社记者时,谈到了该书的创作构思:“当
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不打算写一本关于斯大林的小说,而是要写一
本关于萨沙·潘克拉托夫,我们一代人的命运,我所居住的莫斯科阿尔巴特
街和当时社会情况的小说。对我国人民来说,三十年代是一个悲剧年代。因
此我要想表现这个时代,当然,斯大林必须是书中的一个角色,因为没有斯
大林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