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说,“我就知道,这地方总有一天会有用的,毛毛。现在我可以在这儿
安安静静地死了。”毛毛出去了好几次,弄来了香水。

他把所有的香水都洒在已经冰凉了的罗莎太太身上,又用他所有的颜色
在她脸上画了一遍又一遍,好把大自然的规律遮住。罗莎太太全身上下已烂
得不象样了。当大家把地窖的门砸开想看看从哪儿冒出来的臭气时,发现毛
毛睡在旁边,就把他放上救护车拉走。毛毛想,要是没有心爱的人是没法活
的,他过去爱罗莎太太,往后还要继续去看她。

作品鉴赏世界文学中写妇女平凡而又伟大、可怜而又可敬、柔弱而又
坚毅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法国文学在这方面又独树一帜,雨果的《悲惨世
界》、《巴黎圣母院》、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友拉的《娜娜》、莫泊
桑的《她的一生》等等,都是妇女题材的佳作。二十世纪以来的一些法国小


说,继承着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将妇女形象的塑造与刻画同社会的揭露与
批判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如此人生》从一个少年的眼光描述的就是这样的
一种生动社会画面。作品着力刻画的女主人公罗莎太太和她所照管的那些孩
子们的母亲,都是生活在法国最低层的人,她们妓女的生活是受侮辱与受迫
害的悲惨生活。她们没有自己的家,受拉皮条的剥削、挨男人们的打骂,听
凭他们的玩弄,最使她们难忍的是,她们不准有自己的孩子!万一有了,就
得让他或她远离身边。作品小主人公毛毛的母亲是个典型,她一天要接二十
个客,每天给她的男人挣一千法郎,她始终不能与亲生儿子见面,而在不能
挣更多钱时,却被她的男人杀死了。这种悲惨与凄凉的根源只能从那么个资
本主义社会制度上去探寻。小说不只是停留在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上,它还
将人物的境遇与时代相联系起来,深切而真实地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犹太人遭法西斯歧视与迫害和亚非拉等地区拥入西方工业大国的穷苦人横遭
盘剥和压榨的苦难生涯。罗莎太太在德国被法西斯关进集中营,幸免遇难而
出逃后,精神和心灵上的刺激却久久不能消失,作品中,孩子们开玩笑的门
铃声和地窖躲藏情景的描绘,都极主动形象地揭示了罗莎太太内心的余悸与
恐惧,表现了她那倍受惊吓的脆弱身心。作者让这种恐惧气氛弥漫在整部小
说的始终,为的是让人们深切地感受那不能遗忘的罪恶年月。小说多次写到
毛毛决心要象雨果那样写一部现代的《悲惨世界》,其实,作品描绘的也就
是活生生的一部二十世纪的悲惨世界。在对社会与时代批判与揭露的基础
上,作品也有着与雨果较为相似的那种浓郁的同情、怜悯和博爱的人道情神,
但它更多的则是体现生活在最低层的阶级与阶层间的那种友爱和友情。罗莎
太太对孩子们的爱抚,医生、拳击手、搬运工、女演员等对罗莎太太的救护,
都表现出了这种情与爱,小说中的一些粗俗但却真切而有意蕴比喻(因都出
自文化程度不高的下层人之口),如毛毛想到的如果罗莎太太是条母狗的话、
罗莎太太举的母狮子的例子等等,以及来自喀麦隆的黑人瓦伦巴说的非洲对
待老人要比法国好得务的一番话,也都充满着朴素、诚挚的人性和人情美。
作品后半段,毛毛得知自己不是十岁,而是十四岁时,责问罗莎太太为什么
要骗他,罗莎太太“脸有点红了”,她说:“我怕你离开我。。我数着年头,
我感到害怕。我不愿意你长得太快。原谅我吧!”这一情景更是感人,催人
泪下。与十九世纪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不同的是,除了以上这些表现妇女
遭凌辱与迫害的情景描述外,《如此人生》还有力地刻画了妇女坚韧、顽强、
机智和不甘受侮辱与欺骗的斗争精神。罗莎太太不顾法律的荒谬规定,收容
了一些妓女留下的孩子本身已经是一种无声的抗争。在与毛毛父亲卡迪尔的
争辩中,越发显出了她的非凡胆略、智慧与炽热的情感。她对卡迫尔所说的
那些冷嘲热讽和慷慨激昂的话语,是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和为妇女姐妹的鸣冤
与道不平,读来深感淋漓庸快。可能是由于作者自己少年时代所受的艰辛经
历的缘故吧,因而作品也完全借助于一个未成年的少年毛毛的身份(“我”)
来审视周围的一切。这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小毛毛的许多想法,如让时
间倒流、把罗莎太太弄死以免她继续遭受痛苦、用希特勒画像来吓醒罗莎太
太等,虽很不现实甚至近似到荒唐可笑,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纯朴真挚的
爱心。小毛毛的眼光未脱稚气,但又未染世俗,因而由他叙述出的各种人物
和事件就显得格外真实客观和栩栩如生。

(朱希祥)


让—玛丽·古斯塔夫·勒·克莱基奥沙漠的女儿(原名《沙漠》)(1980)。。 

作者简介让…玛丽·古斯塔夫·勒·克莱基奥(1940—)出主于法国
尼斯。其父为法裔英国人,母亲是法国人。在年轻一代的法国作家中,他很
早就获得评论界的一致承认,1963 年他还只有23 岁,便以处女作《供词》
而荣膺在法国很有影响的泰奥弗拉斯特—勒诺多文学奖。年轻的勒·克莱基
奥出手不凡,他的作品从一开始便与一般的文学保持着某种距离,而且宜到
如今,虽说他已出版了十几部作品,但还是显得与众不同,带着点神秘感,
游移于文学主潮之外。他的第二部小说《发烧》发表于1965 年,接下来又发
表了《洪水》(1966),《逃避纪历》(1969),这两本书中的主人公非常
相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依靠感觉来生活,他们那些半真半幻的
游历仿佛是一系列“生存的历险”。主人公的活动场景可以从海滩边的沙砾
堆一下子转移到宇宙星空,中间没有任何联系,时间也是杂乱无序。《多情
的地球》(1967)中的主人公甚至能描述他的死亡经历,并且道出他成为死
尸的感受,作者用一种诗意的真实掩盖住了小说对生活的逼真模仿。由此看
来,勒·克莱基奥也属于六十年代进行新小说实验的先锋派。在这方面他最
成功的作品是1970 年的《战争》,书中写一名少女在战争时期被困于现代化
的大仓库中,她寻找出口,同时也寻求自我消失,希望将自己融化到电灯的
灯丝中,这样就能在灯泡中最终获得安手。。七十年代勒·克莱基奥变得默
默无闻,但还是发表了许多作品,如《希拉姆·巴拉姆的预言》(1976),
《大地上的陌生人》(1978),短篇小说集《蒙多或其他的故事》(1978)。
直到1980 年,他才又重新受到评论界的重视:《沙漠》获当年首次颁发的保
尔·莫朗文学大奖。勒·克莱基奥明白,他过去的文学空间未免显得太狭窄
了点,他将寻求更广阔的空间,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施展才华。

内容概要那是1909-1910 年的冬天、在非洲的大沙漠里,他们象梦
似地出现在沙丘上,脚下扬起的沙土象一层薄薄的细雾,将他们隐隐约约地
遮起来。他们中有身着白色和淡蓝色衣衫的大帐篷的后代,有皮肤几乎黑色
的色勒斯人,有来自海边满头红发、肤色斑斑点点的儿童,有无国籍无姓名
的贫苦人,还有不准靠近水洼的麻风病乞丐。他们都行进在这遍地沙石和红
色尘埃的土地上,走向斯马拉圣城。这些人的首领是伟大的玛·埃尔·阿依
尼纳酋长。基督教士兵侵入了南部绿洲,给游牧部落带来了战争。阿依尼纳
领导人民起而反抗,但遭受失败。在斯马拉圣城外面,酋长领着各部族的首
领在祈祷:“光荣属于上帝,因为他是唯一的主宰,唯一的主人,是他给予
我们一切,他能通晓一切,洞察一切,理解一切,指挥一切;光荣属于善恶
分明的上帝,他的话保护我们,他的意志激励人们同恶行、死亡、疾病和不
幸作斗争。。”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努尔和他的兄弟们上路开始向北部行
走。暗红色的光雾开始升上蓝天。在斯马拉城门的一角,玛·埃尔·阿依尼
纳身边站着他的儿子和骑马的蓝面人斗士。他凝视着在荒原上跋涉的队伍。
接着,他扣好白色的大衣,骑上了骆驼,头也不回,慢馒地离开了斯马拉城,
走向自己的末日。拉拉沿着灰蒙蒙的海边沙丘小道慢慢行走,她不时停住脚
步,在地上看着什么东西,或摘下一片肉质植物叶,在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