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秘密警察策划的“医生的阴谋”案牵连,孤独而坚强忍受着折磨。茹拉甫辽
夫的妻子莲娜是个正直热情的教师,她逐渐发现丈夫在变化着,他们之间的
感情距离越来越大。最后她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柯罗杰耶夫。1953 年严冬
的一次暴风雪中工棚倒塌,造成事故,于是厂长茹拉甫辽夫被撤职查办。1954
年春天终于到来,受诬告的得以平反,监禁流放17 年的柯罗捷耶夫的继父释
放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书名《解冻》的寓意:冰冻溶解,春到人
间。作品结尾是,茹拉甫辽夫在降职改造中一旦站稳脚跟,又原形毕露,因
为在他的上下左右还存在着产生官僚主义的温床。

作品鉴赏《解冻》没有直接提到1953 年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甚
至连斯大林的名字也没有出现。而是象作者自己在《谈谈作家的工作》一文
中所主张的那样,主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勾画在日常生活中的“活生
生的人”的真实面貌。小说写出了柯罗捷耶夫、索科洛夫斯基、舍列尔这些
知识分子所受的不白之冤,他们的心灵创伤;写出了莲娜的没有爱情的家庭
生活和新的追求。他们或者相互爱慕着,却都感到无法愈越鸿沟,以冷淡的
外衣来掩饰真情实感的流露。这就是1953 年的严冬气氛。主人公们期待生活
发生重大变化的急切心情,他们渴求心灵的温暖,要冲破造成人与人之间互
不信任的壁障的热烈愿望,在广大读者中激起了共鸣。当然《解冻》的意义
并不限于书名所具有的概括性。作品最早触及了一些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
社会中抓生产与关心人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问题,知识分子政策问题,还
有作家最关心的关于艺术创作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在后一问题上爱伦堡的
观点是矛盾为,一方面他正确地批判了以个普霍夫为代表的,为配合每一个
具体的政治任务和政策需要而祖制滥造,牟取金钱名誉的庸俗倾向,另一方


面却提倡以萨布罗夫为代表的完全脱离社会,过着隐居生活,只以家门口的
风景和妻子为创作源泉和题材的所谓创作自由的道路。这种“矫枉过正”的
片面性,因强调针对性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毛病,可以说在初期
“解冻文学”中不乏其例。在人物塑造方面,爱伦堡企图把自己的文艺主张
体现在形象中,描写正面的共产党员时不仅写他们在工作中,在党的会议上
的表现,而且着重写了他们时诗爱情、家庭的态度,把他们“内心的冲突和
矛盾表现出来”。写反面人物,如茹拉甫辽夫和小普霍夫等,着重“揭示隐
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有意识地强调茹拉甫辽夫在战争
年月和遇到特殊情况(如工厂失火、工棚倒塌)时表现出的英勇、无私,以
及他对小女儿的爱。揭示了小普雷夫在认识到自己道路的错误,但又无力自
拔的苦恼和矛盾心理。这样,作家对茹拉甫辽夫和小普霍夫的批判没有停留
在个人身上,而是要读者去思考造成这种类型人物的社会原因。《解冻》也
许称不上是一部完美无缺的艺术杰作。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这方面的弱点。
小说因它的政治敏锐性而轰动国内外文坛,也因为鲜明的政治倾向而受到批
判。《解冻,作为苏联新时期的一种文学思潮的开拓者和命名作而进入史册。
西方苏联文学学者称50—60 年代的苏联文学为“解冻文学”。他们对这一概
念的说法不一,但大致上是指斯大林逝世后10 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
来那些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反对“斯大林主义”,要求创作自由趋向。他
们所理解的对斯大林的批判,不单是指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恶果,而是
把斯大林的名字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相提并论的。苏联国内,一则由
于对西方偏颇的政治倾向不能同意,再则,如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一最
后的遗言》中所说:“我们领导成员包括我自己在内是赞成解冻的。但我们
害怕解冻可能引起洪水泛滥,这将使我们无法控制它,并把我们淹死。。。
洪水会溢出苏联河床堤岸,并形成一股冲破我们让会的所有堤坝的浪潮。”
然而,“我们要引导解冻的发展,以便它只去激发那些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
的创造性力量。”所以,苏联长时期不承认“解冻文学”的提法。而爱伦堡
的原意是苏联已进入冰冻融解时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但这还不是真正的
春天,这是一种过渡性的精神气候——“解冻感”。

(倪蕊琴)


康·米·西蒙诺夫《生者与死音》三部曲(1954—1971)

作者简介康斯坦丁·米哈依洛维奇·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俄
罗斯作家。苏共党员。1952 年以来为历属苏共中央候补委员、监察委员。出
身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 年
任军事记者,主要从事军事题材创作。40 年代以多种体裁描绘了苏维埃人的
精神面貌,曾6 次获得斯大林奖金。如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俄
罗斯人》(1942)、《俄罗斯问题》(1046)等。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14),诗集《友与敌》(1948),抒情诗《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在
战争期间广为流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还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
《从黑海到波伦支海》(4 卷,1942—1945)和《异邦阴影》(1949)等。
1949 年10 月西蒙诺夫访问我国,次年出版写解放战争的作品《战斗的中国》
60—70 年代创作剧本《第四名)(1961)、中篇小说《南方的故事》(1961)、
《洛巴金札记》(1965)、《没有战争的二十天》(1972)和《你我不会再
柏逢。。》(1978)等。长篇小说《生者与死者》三部曲是西蒙诺夫的氏表
作,它以历史发展过程为线索,从1941 年战争突发,写到莫斯科保卫战、斯
大林格勒战役、白俄罗斯战役,苏军大反攻为止。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苏联卫
国战争撤退、相持、反攻这三个阶段的全过程。在战争题材文学中是“全景
性”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三部曲创作历时16 年,最后一部于1971 年问世,
1974 年获列宁奖金。西蒙诺夫不仅是一个多产作家,还是苏联文坛活跃人
物,历任《文学报》主编(1938,1950—1954)、《新世界》杂志主编(1946—1950,1954—1958),苏联作家协会副总书记(1946—1954)、书记(1954—1959,1967—1979)。西蒙诺夫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是与苏联文学的发
展进程和基本特点紧密联系的。

内容概要三部曲为标题分别是:第一部《生者与死者》(1954—1959), 
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1963—1964),第三部《最后一个夏天》(1970—1971)。重点概述第一部的内容。1941 年夏希特勒背信弃义向苏联发动突
然袭击。斯大林判断失误,上层领导不知所措,苏联大片土地失守。主人公
辛佐夫是一个州报记者,战争象晴天霹雳,一下子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做为
一名随军记者来到驻扎在莫吉寥夫城的由旅长谢尔皮林指挥的176 师某团。
沿途他目睹苏军节节败退,人民遭殃的悲惨情景。同时也亲历谢尔皮林领导
下军民奋战从莫吉廖夫突围东下的场面。谢尔皮林战前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
教,他对希特勒军事实力和战术观点提出科学分析,却被同事巴墓诺夫诬告
为长敌人志气,1937 年被捕,已监禁4 年。战争开始他等不及为自己平反就
上了前线。而这时身为集团司令部副处长的巴基诺夫反而当了逃兵,正好为
谢尔皮林碰上,把他降为列兵,巴基诺夫羞愧自杀,突围时谢尔皮林受了重
伤送庄莫斯科治疗。十月初上级命令所有突围人员都必须上缴武器,然后送
后方审查整编。遣送途中遇到一个小桥被炸,车队一分为二,分成了主者和
死者。未过桥的后半队100 多人由于武器被缴,无法自卫而后活让赶上来的
德国坦克兵射死,少数人跑进树林。辛佐夫就是其中的一个,经过几昼夜的
跋涉又被炮弹震昏,同行的士兵无法带走他,只得脱下他的军报、拿走证件
以免被敌人发现时受害。辛佐夫醒来后被俘,又侥幸逃脱,历尽千险万难,
终于在10 月中旬回到莫斯科家中。而妻子玛莎在第二天就要空投到敌后去收
集情报。失去证件的辛佐夫到处奔波都不彼承认,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