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人历经坎坷,后来都当了红军军官。他们向日瓦戈叙述接受改造的经过。
日瓦戈听后说他们的讲话就象是“一匹马在讲述它如何被训服一样”。他和
两个朋友已没有共同语言。这时日瓦戈的同父异母兄弟格兰尼亚给日瓦戈安
排了生活和工作,介绍他到一家医院从事科研活动。日瓦戈在第一天乘电车
去医院上班途中,心脏病突发去世,时年不到40 岁。

作品鉴赏《日瓦戈医生》长期以来未能在苏联境内公开出版,宜至1988
年初才在《新世界》杂志上正式发表。这部小说是一部思想深沉,文字醇美
的作品。它描写了一个旧俄富商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日瓦戈在俄国发生的一
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特别是十月革命前后的表现。日瓦戈的个人世界同社
会的变革发生了冲突,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社会的前景产生怀疑,他一方面
反对白军的残暴,同时又不能接受革命的暴力。他郁郁寡欢,再加上个人生
活上的不幸,最后忧郁而死。日瓦戈将维护人的尊严,维护人的个性自由作
为他观察社会的准则。他认为,人的本性就存庄于他生存于别人之中;只有
和周围的人一样生活,不显得特殊的时侯,才是真正的生活,独自的幸福不
是幸福,因此人应该为社会做有益的事。他这种朴素的善良的思想是十分可


贵的。所以当发生了十月革命时,他表示欢迎。他认为革命对旧社会的丑恶
动了一个大手术。“多么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一下子就把多少年发
臭的烂疮切除了!痛痛快诀,干脆利索,一下子就把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
奉若神明的不合理制度判了死刑”。但是日瓦戈不懂得旧势力并未向革命势
力投降,它还在使用各种手段进行顽强抵抗。为了彻底切除烂疮,必须使用
革命暴力。于是这两种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这场斗争深深触动了主张“以
善求善”的日瓦戈的灵魂。这一来,他就从赞成革命转为厌恶革命。作者真
实深刻地描写了日瓦戈的内心世界和客观现实的冲突。日瓦戈没有政治野
心,也没有发财的欲望,他所向往的是能生活在一个保持人的个性自由的环
境中,能够安闲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能够问心无愧地诚实地生活,因为他
认为生活自身乃是一个不断更新、永远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然而在这个社
会大变革的风暴中,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日瓦戈只能在不满与哀叹中生活,
一事无成。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被社会变革的浪潮冲在一起的日瓦戈同
拉莉萨的爱情。尽管经历不同,但他俩却有着共同的性格,共同的生活追求,
共同的爱与恨。这是作者所钟爱的两个形象。他们心意相通,出自本能地相
互理解。可以说这两个形象是相互依存,互为理想的具体体现。作者写道,
他们的相爱,不是受着情欲的驱使。他们之所以相爱,是因为“周围的一切,
那脚下的大地,头上的青山,天空的白云和地上的树木,都希望他们相爱”。
日瓦戈失去了拉莉萨,就日渐颓唐,失去了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柱。作者对他
们的爱情的描写。是作品中最优美最富有诗意的部分。作者还写了另一个人
物——安季波夫。安季波夫潇洒英俊,才华超群,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显得贫
乏低下。当他得知妻子拉莉萨曾失身于人时,他“坠入了绝望的深渊”,对
妻子的温情产生了怀疑。他怀着个人的打算参加了革命队伍。当他的希望破
灭时,他自杀身亡。作者写这个人物是为了烘托日瓦戈这个作者认为的精神
完美的形象。《日瓦戈医生》是作者在对人生、对历史进行长期的观察,思
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了作者自身经历的各个侧面。作者运
用了对比、烘托以及象征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不同的时代、人物及人物的命运。

(冀刚)


米·亚·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1956)

作者简介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
联俄罗斯作家。苏共党员。苏联科学院院士(1939 年起)。苏共中央委员(1981
年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5)。出身于顿河继申斯克镇一个磨坊主
家庭,母亲是哥萨克。13 岁时爆发了十月革命,少年时代在战火中度过。1920
年起当过征粮员、搬运工人、办事员。1923 年参加“青年近卫军”文学团体
并在《少年报》发表最初的几篇小品文。1926 年出版以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地
区尖锐复杂的斗争、人们在这一大变动中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新
世界诞主的向往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长篇小说《静静的顿
河》(共4 部,先后于1928、1929、1933 和1944 年出版)的写作和问世,
是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位成熟的天才突然出现在文坛,使评论界为
之吃惊。这部长篇史诗通过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一家三代的遭遇,描
绘了1912—1922 年发生的二次战争在顿河哥萨克生活中所引起的剧烈变
化。葛利高里二次投奔红军,三次参加并领导叛乱的次坷道路,特别是他这
个强有力的个体,在大动乱中寻找不到真理而碰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的悲
剧命运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1932 年发表描写农业集体化的长篇小说《被
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第二部1960 年出版。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写了许
多通讯、特写、短篇小说。1934 年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良篇小说《他们为祖
国而战》的部分章节,新版仍未完稿。最后一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于1956 年最后一天和1957 年第一天首先在《真理报》连载。肖洛霍夫被誉
为“顿河史诗”的作者,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并得到东西方一致承认的著名
作家。

内容概要小说开始时已是战后的第一个春天,作者以第一人称语气交
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讲述者的情况。主人公叫安德烈·索科洛夫,他是
一个司机,带着一个小男孩在摆渡口遇到了“我”。索科洛夫误以为“我”
也是司机,于是在等待摆渡船的二小时内他叙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感受。
他是世纪的同龄人,17 岁时爆发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时当了红军。1922 年大
饥荒父母都饿死,他到库班为富农干活才保往性命。后来他当了工人,和伊
林娜结了婚,妻子也是孤儿,在保育院长大。她非常贤慧、体贴。20 年代国
内经济困难,工人活重,生活水平低,索科洛夫有时难免借酒消愁,而尹林
娜从不埋怨、吵闹,而是对丈夫更为关心,这样生活就变得和睦,幸福。他
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建立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聪明懂
事。苏德战争突然发生,开战的第三天索科洛夫就应征开赴前线。车站告别
时妻子扑在他身上,哭得不能支持,火车启动了,他只得用力推开伊林娜,
谁知这一别就成了永别,这一场景使他终生抱憾。索科洛夫在前沿阵地的汽
车连当司机,他勇敢地冒着炮火运输武器弹药。1942 年受伤被俘,押送途中
在一所破旧教堂过夜,索科洛夫发现有个士兵要出卖年轻的指挥员,他自己
虽不是苏共党员却不能容忍背叛行为,于是协同指挥员处死了叛徒。在集中
营他和战友们一样受尽了折磨和痛苦,但他不屈服,一次找到机会冒险逃跑,
但又被带着警犬的德国兵追上,警犬把他咬得全身血肉模糊,而他却奇迹般
活了下来。1944 年德寇在前线失利,不得不调派一些俘虏去顶工,索科洛夫
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这个德国军官往返于靠近前线的公路上,可以
听到苏军的隆隆炮声,索科洛夫再也不能忍耐了,他想尽办法,找到机会俘


虏了少校冲过火线逃回祖国。上级要嘉奖他,而他只要求早些准许他回家看
看亲人。回到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大弹坑,邻居告诉他,伊林娜和两个女儿早
在1942 年就披德国飞机炸死。这一打击太大了。幸亏三个月后他得到了儿子
的消息。阿那托里在炮兵学校学了一年,以优良成绩毕业后就上了前线,现
在已是大尉炮兵连长。得过六次勋章和奖章。这个可喜的消息使索科洛夫振
作起来,以儿子为骄傲,夜里常常作着老头儿的梦想:等到战争一结束,就
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住在小夫妻家,干干木匠活,抱抱孙子。可是就连这
样朴实的梦想也落空了。战争即将结束的时侯,父子俩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