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景中开掘出来的涵义,使小说不时横生出另一番意境和情趣。12 个短篇形
似生活,其实都在刻意追求特定的象征意义。《鲍加尼达村的鱼场》喻示自
然哺育人类。《黑羽翻飞》中大量捕杀雷鸟后在楚什镇池塘周围堆积起来的
黑色羽老,“象是送葬的花圈”,戕害自然无异毁灭人类本身。在对大自然
的恣意掠夺中,作者看到了爱的丧失,人性的堕落。在他笔下,对自然的态
度幻化出一条区分善恶的标准。阿基姆爱自然,他的善心拯救了频临死亡的
艾丽雅,盖尔采夫恨自然,他的狠毒使他成了糟踏女性的恶魔。掠夺自然,
必遭自然的惩罚。这种惩罚一方面是自然本身的惩罚,者或是原先鲟鱼多得
象劈柴,一尾摞一尾的河里,如今鲟鱼几近绝迹,者或是寓言式的喻示,身
受重伤的鱼王把伊格纳齐依奇拖进水里,使他遭受同样的命运;另一方面则
是以人的道德水准下降的形式出现,人忘记了应该怎样做人,就必然成为他
人的灾祸,或者象那个司机,酒后驾车,压死柯曼多尔的爱女塔依卡,或者
象偷鱼人格罗霍塔洛,听到“恩师”库克林遇难呼救,躲在一边不去搭救。
保护自然实际上也是保护人们的心灵。伊格纳齐伊奇对鱼王的祝福折射出他
心灵的净化。在转变对自然的态度中,作者悟出了一条改善人们自身的路。
12 个短篇各色各样,相对独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似乎十分松散。但它们全部
围绕着人和自然的问题,又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展开不同的侧面,因此合
在一起,便从松散下面显露出连贯的内容,显露出一个大的意象,即世界往
何处去?人们企望“过得快快活活”。这种希翼穿越所有的世纪,一直延伸
到今天。为此人们改造自然,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然而就在获取的同时,
人们却在丧失,丧失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水,天然的美味,奇异的景观,
野外的乐趣,安静的环境。。甚至美好的感情。”到何年何月我们在向自然
索取的同时,也学会给予自然些什么?到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学会象操持有方
的当家人那样,管好自己的家业?”西伯利亚正在改变模样。作者每次飞越
它的上空,都有一种和它永别的惆怅。全书末尾对时代所作的14 项评判,道
出了获取和丧失以及诸如此类的矛盾在这个世界上的统一。人们只有一个地
球。它将在这些矛盾中生存还是毁灭?这疑虑不单属于作者,它属于全人类。
()。。 


瓦·马·舒克申红莓(1973)

作家简介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1929—1974),苏联俄罗斯
作家,出生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农民家庭。1943 年七年制中学毕业后在
比依斯克汽车技术学校学习,一年后退学,先后在工厂和工地做工。四十年
代末应征入伍,在里海舰队当水兵。1952 年复员回乡,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1954 年考入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成为名导演罗姆的学生。1958 年首次担
任电影《两个费陀尔》的主角;同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车上的两个人》。
1960 年从电影学院毕业,1961 年以后不断发表作品。在他短短的15 年左右
的创作生涯中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以及电影剧本。他的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乡村居民》(1963)、《明月下的谈话》(1974)、《我的兄
弟》;中篇小说《在那遥远的地方》(1968)、《观点》(1974)、《晨鸡
三唱之前》(1975)、长篇小说《柳巴文一家》(1965);电影剧本《有那
么一个青年》(1964 年拍成电影,获16 届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你们的
儿子和兄弟》(1966)、《我给你们带来自由》(1971)、《红莓》(1973,
作者自导自演,拍成影片,1974 年获第七届全苏电影节主奖)。舒克申多才
多艺,既是作家,又是导演、演员。他的作品大都反映农村生活,主人公多
半是普通农民、司机、工人和农村妇女,侧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和道德面貌,
歌颂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和俄罗斯农村纯朴敦厚的道德风尚。他信奉的创作原
则是“讲真话”,“要忧人民之所忧,乐人民之所乐,想人民之所想。”他
是短篇小说大师,作品简练、紧凑,乡土气息浓郁,口语运用圆熟,富于幽
默感。在苏联当代文学中舒克申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1976 年被追授
列宁文艺奖金。内容概要叶戈尔·普罗库金是一个盗窃犯,外号苦人儿,
40 岁左右,农家出身。在饥荒的年月,他们家人走散,当时他还是一个少年,
孤伶伶一人在车站上不知如何是好,结果落到了盗窃团伙手里,从此,他离
开了农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不断盗窃、坐牢。。现在他服满刑期出狱了。
自由、春天使叶戈尔兴奋、欢畅。看来,艰难的城市生活并没有把他压垮,
而是磨炼了他的性格。在路上,一片白桦林使他心醉,也许黑黝黝土地上的
这片纯净洁白的世界唤起了他遥远的回忆,促使他考虑一条新的出路。他终
于来到“巢穴”,见到了同伙,他们正在等电话。不久,电话里传来出事的
警报。大家马上分散离开,最后走的是团伙头子厚嘴唇和叶戈尔。出来以后,
发现已被包围。叶戈尔大胆、机智,冒着被捕的危险,把警察引开,摆脱了
警方的追捕。叶戈尔先要找个安身的地方,但处处碰壁、最后他才想到找柳
芭。柳芭是叶戈尔在狱中以通信方式认识的一个农村妇女。他俩通信有一年
光景。她是尼佐夫卡光明村人,离叶戈尔老家不远。她丈夫是酒鬼,被赶走
了。她对叶戈尔的不幸表示理解相同情。叶戈尔从她信中得到很大的安慰。
现在他想去找柳芭、无非暂时避风,并无长远打算。叶戈尔来到光明村。他
和柳芭见面了。柳芭真诚坦率,异常朴实,她的体谅和信任态度使他震惊。
当柳芭要把他领回家时,他无法理解一个清白的农家妇女怎么会把一个“惯
窃犯”、“一个无恶不作的贼”领进自己的家门。柳芭的双亲已上了年纪,
哥哥彼得罗是农庄卡车司机,都是敦厚的庄稼人,很好地接待了他。第二天
他感到很烦躁,想到城里去,自己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回来,他向柳芭表示
“要一个人呆一阵子,反省一下”,柳芭只对他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你走了,我会感到难过的。”叶戈尔虽然走了,但柳芭和农村深深打动了叶


戈尔的心。他决定不再象原来那样生活下去。他到城里后即向厚嘴唇发了电
报,把原来拿他的钱汇了回去,对新生活的向往使叶戈尔激动不已。他安排
了最后一次狂欢,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现在我的心由于感到温暖而受到剧
烈的震动。。朋友们,大家彼此相爱吧!”然后便回到光明村,与柳芭共同
生活。他当了拖拉机手。一天,他驾驶彼得罗的卡车,和柳芭一起到邻近的
索斯诺夫卡村去见一位老大娘库杰利哈。他要柳芭向她打听她的生活情况,
自己戴上墨镜,坐在一旁默不作声。库杰利哈说,她有6 个孩子,3 个在城
里工作,一个女儿纽拉和她住在一起,还有两个儿子在饥饿的年代走散了,
不知在那里,讲到这里她难过得落下了眼泪。叶戈尔坐在那里象泥塑木雕一
样,一直望着库杰利哈。柳芭再也问不下去了,亲切地搂抱着库杰利哈,安
慰她。叶戈尔心里难受极了,在回来的路上忍不住把真情告诉柳芭,原来库
杰利哈就是叶戈尔的母亲。他表示他现在不能回去,要等他“象一个人”的
时候才去见母亲,并要柳芭相信,他一定要让她过上好日子。回到家里,柳
芭的前夫柯里亚已在等他们。叶戈尔教训了他一顿,让他今后别来纠缠柳
芭。。叶戈尔开始耕作,用拖拉机犁出了自己一生中的第一条垄沟。他从拖
拉机里跳了出来,站在田野上,吸着泥土里散发出来的春天气息,沉浸在儿
时的回忆里,感到忧伤,亲切。现在耕地上一片宁静,他再也不用到处奔波,
但他有一种预感,这样的局面可能是暂时的。不久以后,团伙的成员舒拉找
来了。叶戈尔不让他有说话的机会,把他领了出去,严励地要舒拉转告他们
的头,他已不欠他们的账,今后别来找他。舒拉的出现是不祥的预兆,柳芭
为此感到非常不安。几天以后,叶戈尔在翻耕过的土地上播种。中午时分,
他在拖拉机里看到耕地边上一簇白桦林旁停着一辆“伏尔加”,旁边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