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山变-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胆!”载垣喝了一声:“杨殿邦,你这是在和皇上说话吗?”
    “怡王,让他说下去。杨殿邦,你问朕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吗?”
    “臣惶恐!”杨殿邦再一次跪下:“臣领漕督一职已历7年,其中甘苦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果皇上愿意把漕运以海运进行,实在是我天朝之福,百姓之福啊!”
    “哦?这么说来的话,你似乎不大同意陆总督的意见了?”
    “是!陆大人虽然也是驻节在江宁(南京),但是他对漕运之事并不了解,他口中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海运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杨殿邦既然已经打开了话匣子,就没有准备半途而废,径自说了下去:“先说沙船和水手。上海一地就有沙船超过3600艘!这些船来往于海面,有大批有经验的水手可供使用,这还不算,上海人以江宁,淮阴为远途,却又在一年之中来往关东不下四五次之多!倾覆之说倒是确实有之,不过,在所有出海的沙船中,倾覆之数十中无一!最后,是夷人的问题,夷人所在,尽在闽粤之地,两江两淮根本不是夷人经常到来之地,而且,夷人所乘之船,民间俗称之为‘鸟船’,在以上各地都因为水浅滩多,根本不宜使用。故此,皇上如果真的想把漕运改为海运的话,实在是简单至极的一件事!”
    皇帝想了一下:“你具体一点?我曾经听人说过,海运的时间性很严格,一个弄不好,就会造成京师人心浮动,如果遇上黑心的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只会苦了无辜小民,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回皇上。”杨殿邦向上叩头:“这样的话是只知其皮毛之论!臣在漕督任上多年,于彼等运营有过详细了解,容臣奏来:上海人常年往来于海上,于水线风信无比熟悉,可说是了如指掌!而沙船例以北行为放空,从关东南下为正载,凡客商在关东立庄者,无不在上海有店铺,有保载牙人,在上海店内写明先给水手,船夫以水脚……”
    “水脚?什么叫水脚?”
    “就是预付的工钱。”
    “哦,你继续说。”
    “是。水脚合为官斛不过每一石300文左右,船中主事名叫耆老,持店信赴关东,从不闻有客户押载,也从不闻有欺骗之事发生,故而,信誉方面可保无虞;第二,南船北上,照例要携带南物而行,一般来说,南物从来不能满载,都要事先在吴淞口挖草泥用作压舱之用。皇上若有意改漕运为海运,可于今年年底招集船商,晓谕明白,无论其船是赴天津,还是奔关东,皆先载南粮至7分,余下3分任由船商搭载南货,到天津卸粮于驳船,每运载南粮一石,给水脚银五钱,上载时每石加耗米3升,到埠后以九五折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留出多余的损耗——合计南粮三百五十万石,不过费水脚银一百七八十万两,尚不及漕运所费十之三四。陆续开行之下,到二月初,江浙之粮即可抵淀,往返三次,则全漕入仓矣!船商以本来放空之船,反得重利,而朝廷官费省却无数,又可以使沿途州县不得已免费津贴,旗舵等名目繁多之浮收之项,可谓一举而众善备!”
    皇帝心中无比满意,他点点头看向陆建瀛:“你听见杨大人的话了吗?”
    “是,臣听见了。”陆建赢向上叩头:“臣是两江总督,对漕运之事不是很了解,请皇上恕罪!”
    “你也说自己是两江总督,对于漕运的事情不太明了,朕怪罪你干什么?”皇帝的笑容很和煦:“你对于两淮盐政的弊端的认识也是让朕很开了眼界呢!”
    “臣只是发前人之微,不敢当皇上的谬赞。”
    “话不是这样说。朕在做皇子的时候,就听皇考说过,盐政和漕运两件事是国计民生所系,万万来不得疏忽大意!可能你也知道了,广西出现我朝开国以来第一件谋反大案?”
    “这,臣略有耳闻。”
    “具体的情况嘛,你不用知道的很清楚,你只要知道,因为某些心怀反叛的刁民的怂恿,造成了这一次案件的爆发,朕不是说在你的两江治下也有这样的情况,只是说,类似盐政这样的关乎民生的事业若是做不好的话,前事可鉴呢!”
    “皇上思虑周详,为小民生计,福祉计,臣等自当竭诚报效。”
    “竭诚报效?”皇帝从御座上走了下来:“陆建瀛,你知道吗?朕在第一次看见你的奏折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原来在我大清朝,除了朕之外,还有人已经认识到了盐政的弊端!所以,朕当时就下了决心,这件事一定要彻底的解决掉才好。当年陶云汀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全根除的痼疾,陆卿,你要帮助朕完成它!”
    “皇上如此厚爱微臣,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卿……”
    “臣在。”
    “你下去之后,把你刚才的意思写一份明确的奏折上来。嗯,关于漕运改革之事,刻不容缓,朕会安排户尚和你具体商谈此事,还有,军机处那边,朕也会安排人加入到你们中来,要和衷共济啊!”
    “是,臣一定会和陆大人还有军机各位中堂大人竭尽全力,不负圣上所托。”
    “唔,你跪安吧。有什么事情或者问题,你时时递牌子进来。”
    “是。”
    杨殿邦行礼出去,养心殿中只剩下了皇帝和陆建赢,“陆建瀛,关于盐政弊端的折子,你是准备怎么解决的?”
    “臣想,还是按照当年陶公文毅的方法,从源头下手!淮扬二地的盐商和胥吏勾结,令得陶公一腔心血付诸东流,那些黑心的淮北盐商……”
    “这件事朕知道。”他确实知道,这是盐商们恨陶澍断了自家的财路,编写戏本在戏台上排演陶澍的事情(剧本中有双斧伐桃的情节,桃陶谐音,愿其早死,怨毒可知),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陶澍的根治之法虽然很好,却没有威慑之力,这样,你下去之后准备一下,然后也把折子递上来,对于那些黑心的盐商,尤其是敢于顶风作案的,不要手软,抓一批,杀一批,总要让他们这些人知道王法如炉才是正理。”
    “臣明白了。臣下去就会拟稿。”
    “两江所在是我大清财富根本,朕把这个钱袋子交给你,你要给朕看好了啊!等……再过几年吧,再过几年,等你把那边的事情料理好了,朕把你调到京中来,你我君臣再长相盘桓。”
    陆建赢噗通一声跪下:“臣定当努力办差,不负皇上所托。”

第14节 初议新政(2)
    关于漕运改革一事,杨殿邦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第一,便是改漕运为海运。其中利弊第一次君前奏对的时候已经说过,不缀。在他的折子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关于汰撤下来的漕丁安置办法。
    皇帝本人也很关心这件事的进程,漕帮人数总在3万上下,这还不算上帮中家属的人数,如果全部加上,总数要超过十万之众。这么多人如果贸贸然断了生计,其中再有人登高一呼,便是在泼天大祸,绝不可轻忽以待。
    杨殿邦在折子中提出了几条安置办法:第一便是将就有漕丁经过训练之后,安排到沙船上,继续讨水上生活;第二,漕帮中自古以来便有公产田地,只是这些田地一般而言都是交由佃户租种,这一次漕运改革,也可以将本由佃户租种的土地收回来,安排更多的漕帮兵众劳作。
    第三个办法就是运河两岸到处可见的酒馆,饭寮,茶庄,本来也都是属于漕帮的属地,然后出租出去,坐收佣金,若是漕帮不能再像往常那样以南粮北运作为主业,则这种散落运河两岸的店铺,也是很可以解决一部分漕丁的生计问题的。
    看过这份奏折的转天,皇帝就把杨殿邦招至御前,却先没有问及正事,倒是很和煦的和他拉起了家常:“你是几时从任上出发的?路上走了几日啊?”
    “回皇上的话,臣是二月二十七日接得上谕,将任内琐事交代清楚,于三月二日从清江浦出发,路上走了七天,于昨日抵京。”
    “一路上辛苦了吧?”
    “多谢皇上动问,臣不辛苦。”
    “你今年多大年岁了?”
    “臣虚度77春。”
    “朕看你的身体还很硬朗,不过毕竟也已经是古稀之年,要学会节劳才是。”
    杨殿邦赶忙跪倒,叩谢天恩,“皇上万几之中还挂念老臣,令臣感佩莫名。自当剀切报效,以慰圣心,以解圣上之忧。”
    “起来,起来。”皇帝很温和的让他站起身来:“上一次和军机见面的时候朕就说过,朝廷用人首在公正二字,有过的,朕不会宽容;有功的,朕也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